• 新媒体交互艺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媒体交互艺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53 4.4折 8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韦艳丽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2655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1692429

上书时间2024-07-05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韦艳丽(1977-),女,汉族,安徽霍邱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地区云林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文化视野的新媒体交互艺术研究”负责人,主持和参与重量、省部级和地厅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靠前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研究报告5部,其中被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7]47号文)采纳1部,出版教材13本,其中主编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2本,出版专著2本,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软件著作权12项,申请发明7项。

目录
章 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
1.1 媒介与艺术表达
1.1.1 媒介
1.1.2 媒介与艺术
1.2 新媒体艺术表达
1.2.1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1.2.2 新媒体产生的影响
1.2.3 新媒体艺术的表达
1.3 交互下的艺术观念
1.4 新媒体交互艺术
1.4.1 跨界:人与机是基础
1.4.2 碰撞:新技术是冲击
1.4.3 融合:数字化是机遇
1.4.4 演变:显与隐是未来
第2章 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
2.1 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模式
2.1.1 心理学下的认知模式
2.1.2 新媒体艺术认知模式
2.2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特性
2.2.1 多感性的交互特性
2.2.2 反馈性的交互特性
2.2.3 多元性的交互特性
2.2.4 虚拟性的交互特性
2.2.5 沉浸性的交互特性
2.2.6 非线性的交互特性
第3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3.1 媒介下的交互形式
3.1.1 媒介关系下的交互形式
3.1.2 媒介载体下的交互形式
3.2 感官下的交互形式
3.2.1 视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3.2.2 听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3.2.3 嗅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3.2.4 味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3.2.5 触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3.2.6 意觉感知下的交互形式
3.3 认知下的交互形式
3.3.1 交互的形式与认知模式
3.3.2 认知模式下的交互形式
第4章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内涵
4.1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观念
4.1.1 美学溯源
4.1.2 美学观念
4.2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
4.3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逻辑
4.3.1 新媒体艺术审美主客体
4.3.2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
4.3.3 审美主客体的情境统一
4.4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美学
4.4.1 艺术审美中的情感
4.4.2 情感美学下的体验
4.4.3 情感美学营建过程
第5章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5.1 新媒体艺术的时间与活动
5.1.1 感觉时间与沉浸
5.1.2 行为时间与互动
5.1.3 反思时间与构想
5.2 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与情境
5.2.1 维度化的空间结构
5.2.2 逻辑化的空间脉络
5.2.3 形态化的空间层次
5.3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与交互
5.3.1 历史与现实的跨越
5.3.2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
5.3.3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第6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
6.1 新媒体艺术事理交互逻辑
6.1.1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事”
6.1.2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理”
6.2 新媒体艺术行为交互逻辑
6.2.1 行为交互的环境因素
6.2.2 行为交互的参与再生
6.3 新媒体艺术虚实交互逻辑
6.3.1 虚实交互的逻辑关系
6.3.2 虚实交互艺术的表达
第7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
7.1 交互过程的影响因素
7.2 交互过程的行为解构
7.2.1 感知的响应
7.2.2 注意的集中
7.2.3 记忆的增强
7.2.4 情绪的感染
7.2.5 反馈的及时
7.3 交互模式的构建应用
7.3.1 交互模式的构建
7.3.2 交互模式的应用
第8章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
8.1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的模式
8.2 App交互界面与受众喜好评价
8.2.1 评价方法
8.2.2 评价体系
8.2.3 评价步骤
8.3 手机新闻App软件交互性评价
8.3.1 评价方法
8.3.2 评价体系
8.3.3 评价步骤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从媒介的视角分析新的艺术表达,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了其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和评价模式。探讨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情境中由现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形式所构成的新的艺术体验,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提供理论借鉴。韦艳丽著的《新媒体交互艺术》共八个章节,靠前章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从媒介与艺术的关系上,分析艺术影响社会、影响人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的力量,从新媒体的特性、新媒体的影响和新媒体的艺术上分析了新兴媒介下的艺术观念和表达;第二章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受众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过程,概括归纳出新媒体艺术的多元面向,具有多感性、反馈性、多元性、虚拟性和沉浸性的认知特性;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内涵,以情感化审美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视域,追溯美学起源,探讨情感为美学的根源;分析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从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上剖析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第四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系统概括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在媒介、认知和感官三个层面上而呈现的交互形式;第五章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分别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演绎、时间与活动、空间与情境和时空与交互层面解构新媒体艺术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的交互关系;第六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用事理学的方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逻辑、行为交互逻辑和虚实交互逻辑;第七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通过分析影响交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归纳交互的原则,构建由影响要素分析、交互形式确定到具体创作实施的交互模式;第八章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构建了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的模式,并以APP这一新的媒体形式为例,进行受众喜好评价与交互性的评价。

精彩内容
艺术是人类对所生活世界认识的重新表现。艺术表达是基于一定媒介的,媒介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和行为活动的物质与能量载体,具有被发现、被使用、被取代的特定生态周期。20世纪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空前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新媒体交互艺术发展初期,探索技术手段和艺术经历的可能性是主要话题,大量新媒体艺术展吸引力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科学与艺术融合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以新媒体为媒介的艺术,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图像和人机互动等全新的技术手段做支撑,融合现代艺术范畴之设计、音乐、舞蹈、戏剧、造型、声音等元素,通过情境营造,让受众参与,使受众的创造力在艺术中得以展现,获得共鸣。新媒体交互艺术强调艺术表达必须具有连接性与交互性的特征,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视觉经验,带给艺术更多元的发展与突破。新媒体交互艺术引领着互动生活的潮流,人们的生活艺术提升,追求生活艺术化,艺术真实化,在虚实交错的时空中,实现对时时信息的追求,提供人际互动新的可能性。随着新媒体交互艺术表达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正在从由信息技术支撑的新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到在社会语境和不同领域中有目的、有意义的应用,VR技术在危险环境中的救援训练、沉浸式体验在超常设备研发过程中的功能和操作模拟,都是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很好例子。差不多二十年前,个人开始在美国接触新媒体交互艺术,其时的我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另一方面深切地感受着新兴科技带来的艺术手段革命的魅力。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设计是通过交互游戏再现了徐斌先生的“天书”,本以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和中西文化的结合会为我争取到最佳毕业设计奖,但经过同学投票,最佳设计奖授予了以多媒体艺术反思因为技术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中被弱化的人性和失去的快乐为主题的作品。没能获得最佳毕业设计奖固然有些许失落,但那次评奖却成了我毕业前最后一次非常珍贵的学习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创造性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社会作用在于发现社会生活中尚未被表达的价值,并用其他社会成员可以感受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Richard McKean, 1957)。新媒体交互艺术尽管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但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也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启发创造者和体验者去发现、表达和感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有幸拜读了合肥工业大学韦艳丽教授撰写的《新媒体交互艺术》书稿。本书视角独特,内容详尽,结构清晰,深入浅出。书中从人性、文化及技术的角度,系统剖析了新媒体的互动艺术,梳理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和美学内涵,跨越时间和空间,分析新媒体交互参与的逻辑关系,基于交互特性,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和评价方法,对现代新媒体艺术的解读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017年11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