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使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21 4.9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自更 主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2484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476606

上书时间2024-07-02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戴自更,新京报社社长,不错记者。曾任光明日报新疆、广东记者站站长,直属报刊管理部主任。2003年创办新京报,以“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办报理念推动传统都市报的转型。曾被有关机构授予“中国报业创新奖”“中国传媒业30年风云人物”、“影响中国十大传媒领军人物”“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等。主编有《优选的新闻在路上》《寻找影响未来的伟大公司》等著作。

目录
一 报业的第三条道路 >>> 001
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萃 002
《新京报》的定位和新型都市报的崛起 戴自更 006
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特点 戴自更 012
选择一条全新的报业之路 戴自更 019
我们在为历史打草稿 杨林 027
媒体融合与创新经营 戴自更 032
最难的是坚持 朱学东 038
创办《新京报》,回归常识 张寒 050
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戴自更 055
西西弗斯的命运和《新京报》的使命 戴自更 058
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朱柳笛 061
二 办一份进步的美好的报纸——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 069
理念
舆论监督是《新京报》人的职业自觉 戴自更 070
纸媒的未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曹保印 赵勇力 076
内容是一,其余都是零 王跃春 083
奋斗、创新和执行力成就《新京报》 戴自更 086
以读者为中心,提高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戴自更 091
评论
观点新闻的时代:都市报为什么要做评论 戴自更 095
《新京报》评论:困惑与坚守 王爱军 097
报道
灾难报道,靠脚还是靠脑子 刘炳路 103
网络时代,深度报道的轻逸与沉重 张寒 109
《新京报》深度报道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高钢 114
时事新闻的坚守与突破之路 武云溥 123
副刊势微的时代,《新京报》书评周刊如何“任性”? 涂志刚 132
《新京报》为什么要创办《逝者》栏目 戴自更 135
视觉
读图时代的机遇 戴自更 137
《新京报》的新闻可视化探索 书红 许英剑 140
《新京报》的视觉传播模式 何龙盛 151
“最流行的报纸版式” 戴自更 156
《新京报》的视觉传播探索与经验 吕艺 159
三 风景这边独好——影响力营销 >>> 167
面对寒冬,《新京报》如何凭借优势资源逆势而上 戴自更 168
关于行业事业部运作的实践和思考 戴自更 174
附:《新京报》经营的原则及影响力营销理念 戴自更 180
《新京报》房地产广告业绩如何逆势增长 张学冬 187
投征分离需要大胆和任性 杨曦微 194
《新京报》广告经营特色 周媛媛 200
从“中国好广告”看平面媒体的品牌传播 董妍 206
一份报纸的“品牌探戈”——《新京报》品牌分析 张树庭 孔清溪 李若曦 218
四 以蜕为进——转型进行时 >>> 229
《新京报》转型:路在何方? 王跃春 230
《新京报》“+ 互联网”
大燕网对《新京报》是一种创新 靳秒 李阳 233
《新京报》“+ 资本”
“寻找中国创客”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李晨 238
版权战略
为什么今天还要强调知识产权保护 戴自更 247
10问《新京报》版权策略 李晨 冯琪 252
报纸做成内容商,底气来自哪里? 陈昌凤 257
融合报道
“不创新,毋宁死” 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下的《新京报》 李晨 264
《新京报》报道:一次全媒体运作的成功实战 胡杰 全昌连 祝炳琨 272
纸媒也玩视频直播!《新京报》在下一盘多大的棋? 李晨 284
自主产品
《新京报》联手腾讯,“我们”要做最好的移动端新闻视频 二维酱 291
《新京报》动新闻:希望成为转型的先锋 于陆 冯琪 298
“热门话题”的4.0 时代 李晨 冯琪 于陆 303
时政公众号“政事儿”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马俊茂 309
《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是怎么炼成的 马培杰 313
五 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新京报》企业文化 >>> 317
论“持久战” 戴自更 318
往事如歌 戴自更 324
《新京报》人的10 种气质 戴自更 327
一张报纸的模样就是一群报人灵魂的样子 朱学东 330
《新京报》的精神气质 范以锦 340
后记 >>> 350

内容摘要
本书系《新京报》创刊13周年以来的文集。从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散文、感触感想、访谈等;从内容上看,有办报笔记、经营之道、改革转制及企业文化等角度展开。

精彩内容
《新京报》13 年: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灵魂(代序) 戴自更《新京报》13 年: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灵魂(代序) 戴自更 很多人都觉得寒冬已经来了,而我们还能在这里如约相聚,这是很温暖 的一件事。大家知道,这些日子,已经不止一家报纸传出了难以熬过这个冬 天的消息。所以,今天能如约在这里向大家报告《新京报》这一年的成绩, 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新京报》创刊这 13 年里,世界有了太多的变化,《新京报》也跟着在 变。前不久,河北保定的一个孩子掉进了枯井,是《新京报》记者时间 赶到了救援现场进行报道,而关心这则新闻的读者不必再等待次日的报纸, 他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新京报》记者的现场直播——我们的记者在 现场坚守了三天三夜。 即使 10 年前,我们也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一天:《新京报》的含义不再 只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可以 7×24 小时、全方位、全媒体提供新闻资讯的 内容平台。《新京报》现在到底是什么?确实很难定义,它是一份具有公信力 的报纸,同时还有即时新闻、移动端,有强大的微信矩阵、快捷的新闻直播、 可称之为“上帝之眼”的动新闻,甚至还有“寻找中国创客”系列品牌活动。 《新京报》每天产生的 300 多条原创内容,就是以各种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呈 现的。以前我们只有几 10 万的报纸订户,现在标注着《新京报》出品的新 闻资讯的阅读量每天有上亿,在几大门户网站和移动端,《新京报》的新闻 02    使命 点击率始终排在前列。 有一些朋友跟我表达过这种好奇。我回答说,《新京报》从来就不是一 成不变的传统媒体。在 PC 时代,《新京报》就做了新闻客户端和数字报,到 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率先抢占了微信公众号、视频等资讯风口。我们 一直像夸父逐日一样跟着时代在奔跑,一直贴近并探索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 的媒体,而我们又能创建什么样的媒体。 与我们在内容制作方面的努力成正比的是,《新京报》的市场份额、阅 读数据、经营业绩比例都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传统的报纸业务占业绩的 比例已经在 60% 左右,而新媒体的收入正在大幅增长,比如与腾讯合作的大 燕网的营收增加了一倍,报社的版权收入和新媒体广告也增加了一倍。需要 强调的是,在一片寒冬中,在那些曾经号称领先一方的报纸面临亏损或者停 刊命运的时候,《新京报》的传统业务依然保持稳定,有机构预测,2016 年 报纸的广告下滑了 29%,而《新京报》1—10 月份的广告收入增加了 4.1%, 预 计今年的利润还能增长。 病树前头、沉舟侧畔,《新京报》为何能够做到“风景这边独好”?原因 在于《新京报》一直在顺势而为,一直在改变自己,不仅是产品形态,还有 传播方式。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新京报》从来没有变过:它的 灵魂、它的情怀、它的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没有变过,甚至连动摇都没有。 13 年来,《新京报》始终坚守社会责任。《新京报》的创办,不是为了 参与粉饰,不是为了交换利益,而是为了践行当时中央提出的满足人民的知 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3 年来,我们逼近真相,报道真相,传 播真相,就是想承担起这份责任。我们没完没了地呐喊呼号,就是希望法治 得以落实,公平正义惠及更多公民;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重构向上的 价值,让社会变得更加的美好进步。诚然,以当下媒体的地位,我们有很多 不如意处。但媒体在,媒体人的责任就在,比如精卫填海,比如西西弗斯推 石。因为责任的驱使,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新京报》的记者总是出现在离 03 新闻最近的地方。 13 年来,《新京报》始终保持媒体应有的尊严。 我们立志办一份纯粹的 媒体:不媚俗,不盲从,相信常识,相信公理,有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这 是《新京报》的灵魂。我们希望,即使再过 10 年、20 年、甚至更长的时 间,当我们重新翻看这份报纸,依然不会脸红,不用找借口来为自己辩护: 我们不曾在利益和权势面前迷失,没有讲过违背良知的话,没有写过违背常 识的报道,没有利用话语权做交易。我们始终保持对真相的敬畏,对个体权 利的尊重,对平等自由价值的推崇,即使为此付出所谓的代价,也坚持大道 直行,无怨无悔。我们相信,只要新闻有尊严,民众才有尊严,只要新闻有 力,这个社会就会有力。 13 年来,《新京报》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新京报》名义发表的 各种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报道成千上万。有人问为什么碰了这么多硬钉 子,《新京报》依然能屹立不倒?就因为我们坚守真实客观的原则,按照新 闻规律生产新闻产品,摒弃强加在新闻上的桎梏,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办报理 念。13 年来,《新京报》以专业的手段、专业的水准为读者提供了迅速而准 确的报道,揭露了很多被重重隐瞒的事实真相。从汶川地震、天津大爆炸到 邢台洪灾系列报道,从定州血案、新泰把上访者关进精神病院到背后 的利益关系调查,《新京报》体现的不仅是锐气,还有精湛的专业能力。负责 报道一切,对报道的一切负责,这是我们创刊时的口号,支撑这个口号的, 就是新闻专业主义。我不知道为何有人要攻击新闻专业主义,没有新闻专业 主义,怎么构建媒体公信力呢? 13 年来,《新京报》不曾改变的还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新京报》在时政 新闻民生化、社会新闻深度化、新闻评论常态化、报纸版式主流化等方面做 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被都市类媒体,也为很多党报所借鉴。在拓展新媒 体产品方面,借助原创内容优势,与拥有强大渠道资源的互联网企业合作, 创建了大燕网、“我们”视频、动新闻等新媒体产品。《新京报》微博有 2300 04    使命 万粉丝,微信矩阵有 500 万粉丝。一些门户负责人告诉我,《新京报》的内容 原创能力,是目前国内媒体中最好的。如果谦虚一点,我觉得后面加个“之 一”比较好。在这个喧嚣躁动、有个自媒体就自称王者的当下,我想说的 是,自媒体有它的空间,但就是把所有的自媒体加在一起,也做不出如《新 京报》对天津爆炸这样的全媒体报道,而这,正是《新京报》能够在这个沧 海横流的互联网时代占有主流地位的根本原因。 变与不变,已经相伴《新京报》走过了 13 年,我想未来还会结伴而行。 变,考验的是我们的勇气和智慧,不变,考验的是我们的信念和定力。如果 能把“变与不变”处理好,《新京报》应该还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最后我有两点想要在此表达:,请大家相信《新京报》,这是一份 有灵魂、有底线、有品质的报纸;相信《新京报》人,这是一群有担当、有 情怀、有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人,他们以前做得很好,未来会做得更好。 第二,深深地感谢大家。感谢主管部门给了《新京报》的理解和关怀, 为《新京报》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感谢各位广告商和合作伙 伴,没有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感谢《新京报》的读 者,共同的价值观让我们走到一起,未来我们还会给你们带去更多的惊喜。 从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到努力创建中国最好的原创内容平台,《新京报》 走过了 13 年的道路。这一路走来,有喜有悲,有坎坷,也有坦途,有荆棘遍 地,也有繁花似锦,有山重水尽,也有峰回路转,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一直 向前。我们心怀远方、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找到属于我们、也属 于大家的东西,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找到。 本文系 2016 年 11 月 11 日《新京报》13 周年答谢活动上的讲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