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95
6.4折
¥
39
全新
仅1件
作者 潘艳秋,吴雪梅 主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86703
出版时间 2017-03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定价 39元
货号 1201467507
上书时间 2024-07-0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潘艳秋,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导,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 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8部,负责或参加多项国家 级、省部级重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奖优 秀教师奖、大连市“五一奖章”、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任《化工高等教育》编委、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主要科研方向:化工传递过程、膜分离工程、微通道传递过程模拟。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化工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目录 第6章蒸馏 / 1 6.1概述1 6.2双组分溶液的气液相平衡2 6.2.1理想体系气液相平衡2 6.2.2非理想体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9 6.3蒸馏方式10 6.3.1简单蒸馏10 6.3.2平衡蒸馏12 6.3.3精馏14 6.4简单塔双组分连续精馏计算19 6.4.1精馏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19 6.4.2精馏过程的操作线方程及其图示26 6.4.3理论板数的计算28 6.4.4实际板数和填料层高度40 6.4.5精馏过程的操作型问题*42 6.5间歇精馏44 6.5.1恒定回流比的操作45 6.5.2恒定馏出液组成的操作48 6.6多组分精馏*49 6.6.1多组分精馏分离序列50 6.6.2多组分系统的气液相平衡51 6.6.3全塔物料衡算53 6.6.4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回流比57 6.6.5多组分精馏的理论板数计算59 6.7精馏过程的强化与节能技术61 6.7.1精馏过程的强化62 6.7.2精馏过程的节能技术63 6.8特殊蒸馏*66 6.8.1恒沸精馏66 6.8.2萃取精馏67 6.8.3分子蒸馏68 6.9板式塔69 6.9.1板式塔结构和主要类型69 6.9.2塔板的流体力学状况74 6.9.3筛板塔的工艺设计计算77 6.9.4板式塔的设计示例91 习题96 本章符号说明100 第7章气体吸收 / 101 7.1概述101 7.1.1吸收过程及其应用101 7.1.2吸收过程的分类102 7.1.3吸收剂的选择103 7.1.4吸收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103 7.2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104 7.2.1溶解度曲线105 7.2.2气液相平衡方程105 7.2.3相平衡方程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108 7.3气相和液相内的质量传递109 7.3.1传质的基本方式110 7.3.2组分运动速度及传质通量110 7.3.3分子扩散112 7.3.4涡流扩散120 7.3.5对流传质理论和传质速率方程120 7.4相际传质理论和总传质速率方程123 7.4.1相际传质的双膜模型124 7.4.2相际传质速率方程124 7.4.3吸收过程中的传质阻力控制步骤127 7.5低浓度气体吸收130 7.5.1低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131 7.5.2吸收过程的物料衡算及操作线方程132 7.5.3吸收剂用量和最小液气比133 7.5.4吸收塔高度的计算136 7.5.5传质单元数的计算方法139 7.5.6理论级法计算吸收塔高度147 7.6高浓度气体吸收149 7.6.1高浓度气体吸收的特点149 7.6.2高浓度气体吸收的计算150 7.7多组分吸收过程154 7.7.1多组分吸收的相平衡关系155 7.7.2多组分吸收的计算155 7.8化学吸收155 7.8.1化学吸收的特点156 7.8.2化学吸收的计算156 7.9解吸操作157 7.9.1解吸方法157 7.9.2气提解吸过程的分析计算158 7.10填料塔161 7.10.1填料塔的结构161 7.10.2主要塔内件简介161 7.10.3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171 7.10.4填料塔工艺设计简介176 7.10.5填料塔和板式塔的比较178 7.11强化吸收过程的措施179 7.11.1提高吸收过程的推动力179 7.11.2降低吸收过程的传质阻力180 7.11.3其他新型吸收强化技术180 习题181 本章符号说明186 第8章液-液萃取 / 188 8.1概述188 8.1.1萃取过程及其应用188 8.1.2萃取过程基本原理189 8.1.3萃取剂的选择190 8.1.4萃取过程的基本流程191 8.2液-液相平衡关系193 8.2.1三角形坐标193 8.2.2物料衡算和杠杆定律193 8.2.3三角形相图195 8.3萃取过程计算199 8.3.1单级萃取199 8.3.2多级错流萃取204 8.3.3多级逆流萃取208 8.3.4微分接触式逆流萃取214 8.4液-液萃取设备215 8.4.1混合-澄清槽215 8.4.2塔式萃取设备216 8.4.3离心萃取器218 8.4.4液-液萃取设备的选择218 8.5超临界流体萃取219 8.5.1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219 8.5.2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与工艺221 8.5.3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221 8.6萃取过程的强化222 8.6.1萃取设备的强化223 8.6.2耦合技术实现萃取强化 224 习题224 本章符号说明227 第9章干燥 / 229 9.1概述229 9.1.1固体物料去湿方法和干燥过程分类229 9.1.2对流干燥过程流程230 9.1.3对流干燥中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230 9.1.4干燥过程操作评价231 9.2干燥介质232 9.2.1湿空气的状态参数232 9.2.2湿空气的湿球温度234 9.2.3湿空气的温-湿图及其应用235 9.3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相平衡238 9.4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及过程计算240 9.4.1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240 9.4.2恒定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242 9.5连续干燥过程及过程计算244 9.5.1连续干燥过程244 9.5.2连续干燥过程计算方法244 9.5.3连续干燥过程操作条件和设计参数的确定249 9.6干燥器250 9.6.1干燥器的分类及其基本要求250 9.6.2常用对流式干燥器251 9.6.3干燥过程节能和技术发展255 习题256 本章符号说明257 第10章其他分离过程 / 259 10.1概述259 10.2膜分离技术259 10.2.1膜的定义260 10.2.2膜的分类和形态结构260 10.2.3膜分离过程的分类262 10.2.4膜分离技术在过程强化中的应用263 10.2.5超滤与微滤过程264 10.2.6反渗透与纳滤265 10.2.7渗析和电渗析269 10.2.8气体膜分离过程271 10.2.9渗透蒸发过程273 10.2.10其他膜分离过程*275 10.3吸附分离*276 10.3.1吸附分离原理276 10.3.2吸附剂277 10.3.3吸附分离的应用278 10.4离子交换分离*278 10.4.1离子交换剂279 10.4.2离子交换平衡280 10.4.3离子交换设备281 10.4.4离子交换分离技术的应用282 10.5色谱分离技术*283 10.5.1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284 10.5.2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285 10.6结晶285 10.6.1晶体的特性和几何结构286 10.6.2结晶分离的基本原理287 10.6.3溶液结晶290 10.6.4熔融结晶*292 10.6.5其他结晶过程*294 习题296 本章符号说明296 习题参考答案 / 298 参考文献 / 301 内容摘要 《化工原理》介绍化工过程中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计算、过程强化及典型设备,全书共10章,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下册,详细介绍与物质分离和纯化有关的单元操作,包括蒸馏、气体吸收、液-液萃取、干燥及其他分离过程。 本书强调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突出工程观点和过程强化方法,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石油、材料、生物、制药、轻工、食品、环境等专业本科生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化工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精彩内容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性产业,主要包括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能源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遍及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化学工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自2010年起,我国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居优选。 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学工业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重组、技术改造、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力度,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化学工业集约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转型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正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化工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以人才培养为本,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等,培养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2008年“化工教指委”与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0种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工程特色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简称“教指委推荐教材”),部分品种为重量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本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出版后被100多所高校选用,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很好教材等奖项,其中《化工工艺学》还被评选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重量规划教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以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着力点,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积极稳步推进很好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为提高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化工学科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以及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2014年6月“化工教指委”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共同在太原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编审会”,在组织修订批10种推荐教材的同时,增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验实践课配套教材品种,以期为我国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支持。 本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反映了化工类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强化安全环保意识;以“实例—原理—模型—应用”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便于学生学以致用;加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联合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内容的设计,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讲述方式更多地采用实景式、案例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增加计算机辅助化工计算、模拟、设计与优化等内容;提供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课程知识要点、习题解答等,方便师生使用。 希望“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出版能够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意识完备、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化工类人才提供系统的、优质的、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年1月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