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晃的世界帝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摇晃的世界帝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25 5.6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东藩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231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393124

上书时间2024-07-02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临浦镇人。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从1915年至1926年,他耗十年之功,写成历史小说《历朝通俗演义》,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1920年),鸿篇巨制,跨越古今。出版至今累计销售千万册,不仅成为的枕边书,也受到顾颉刚等学者的赞誉,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目录
回溯龙兴开编谈将种选蛾眉侍宴赚唐公001
第二回定秘计诱杀副留守联外助自号大将军008
第三回攻霍邑阵斩宋老生入长安拥立代王侑014
第四回记艳闻李郎遇侠禅帝位唐祚开基021
第五回李密败绩入关中秦王出奇平陇右027
第六回盛彦师设伏毙叛徒窦建德兴兵诛逆贼034
第七回啖人肉烹食段钦使讨乱酋击走刘武周041
第八回河朔修和还旧俘郑兵战败保孤城048
第九回擒渠歼敌耀武东都奏凯还朝献俘太庙054
第十回下江东梁萧铣亡国战洺南刘黑闼丧师060
第十一回唐太子发兵平山左李大使乘胜下丹阳066
第十二回诛文干传首长安却颉利修和突厥073
第十三回玄武门同胞受刃庐江王谋反被诛080
第十四回纳弟妇东宫渎伦盟胡虏便桥申约087
第十五回偃武修文君臣论治易和为战将帅扬镳093
第十六回获渠魁扫平东突厥统雄师深入吐谷浑099
第十七回长孙后临终箴主阙武媚娘奉召沐皇恩106
第十八回灭高昌献俘观德殿逐真珠击败薛延陀113
第十九回强胡内乱列部纷争逆迹上闻储君被废120
第二十回易东宫亲授御训征高丽连破敌锋127
第二十一回东略无功全军归国北荒尽服群酋入朝133
第二十二回使天竺调兵擒叛酋征龟兹入穴虏名王139
第二十三回出娇娃英主升遐逞奸情帝女谋变145
第二十四回武昭仪还宫夺宠褚遂良伏阙陈忠151
第二十五回下辣手害死王皇后遣大军擒归沙钵罗158
第二十六回许敬宗构陷三家刘仁轨荡平百济164
第二十七回发三箭薛礼定天山统六师李灭高丽170
第二十八回伐西羌连番败绩易东宫两次蒙冤176
第二十九回裴总管出师屡捷唐高宗得病告终182
第三十回被废立庐陵王坐徙违良策徐敬业败亡189
第三十一回敕告密滥用严刑谋匡复构成大祸196
第三十二回武则天革命称尊狄仁杰奉制出狱203
第三十三回安金藏剖心明信僧怀义稔恶受诛210
第三十四回累次发兵才平叛酋借端详梦迭献忠忱217
第三十五回默啜汗悔婚入寇狄梁公尽职归天224
第三十六回证冤狱张说辨诬诛淫竖中宗复位230
第三十七回通三思正宫纵欲窜五王内使行凶237
第三十八回诛首恶太子兴兵狎文臣上官恃宠244
第三十九回规夜宴特献回波辞进毒饼枉死神龙殿251
第四十回讨韦氏扫清宿秽平谯王骈戮叛徒258
第四十一回应星变睿宗禅位泄逆谋公主杀身265
第四十二回赠美人张说得厚报破强虏王晙立奇功271
第四十三回任良相美政纪开元阅边防文臣平叛虏278
第四十四回信妾言皇后被废丛敌怨节使遭戕284
第四十五回张守珪诱番得虏首李林甫毒计害储君290
第四十六回却隆恩张果老归山开盛宴江梅妃献技297
第四十七回梅悴杨荣撒娇絮阁罗钳吉网党恶滥刑303
第四十八回洗禄儿中冓贻羞写幽怨长门拟赋310
第四十九回恋爱妃密誓长生殿宠胡儿亲饯望春亭317
第五十回勤政楼童子陈箴范阳镇逆胡构乱324
第五十一回失潼关哥舒翰丧师驻马嵬杨贵妃陨命331
第五十二回唐肃宗称尊灵武雷海青殉节洛阳339
第五十三回结君心欢暱张良娣受逆报刺死安禄山346
第五十四回统三军广平奏绩复两京李泌辞归353
第五十五回与城俱亡双忠死义从贼堕节六等定刑359
第五十六回九节度受制鱼朝恩两叛将投降李光弼365
第五十七回迁上皇阉寺擅权宠少子逆胡速祸372
第五十八回弑张后代宗即位平史贼蕃将立功379
第五十九回避寇乱天子蒙尘耀军徽令公却敌386
第六十回入番营单骑盟虏忤帝女绑子入朝393
第六十一回定秘谋元舅除凶窃主柄强藩抗命399
第六十二回贬忠州刘晏冤死守临洺张伾得援406
第六十三回三镇连兵张家覆祀四王僭号朱氏主盟413
第六十四回叱逆使颜真卿抗节击叛帅段秀实尽忠420
第六十五回僭帝号大兴逆师解贼围下诏罪己427
第六十六回趋大梁德宗奔命战贝州朱滔败还434
第六十七回朱泚败死彭原城李晟诱诛田希鉴440
第六十八回窦桂娘密谋除逆尚结赞狡计劫盟447
第六十九回格君心储君免祸释主怨公主和番453
第七十回陆敬舆斥奸忤旨韩全义掩败为功459
第七十一回王叔文得君怙宠韦执谊坐党贬官466
第七十二回擒刘辟戡定西川执李锜荡平镇海473
第七十三回讨成德中使无功策魏博名相定议480
第七十四回贤公主出闺循妇道良宰辅免祸见阴功487
第七十五回却美妓渡水薄郾城用降将冒雪擒元济493
第七十六回谏佛骨韩愈遭贬缚逆首刘悟倒戈500
第七十七回平叛逆因骄致祸好盘游拒谏饰非507
第七十八回河朔再乱节使遭戕深州撤围侍郎申命513
第七十九回裂制书郭太后叱奸信卜士张工头构乱519
第八十回蛊敬宗逆阉肆逆屈刘名士埋名525
第八十一回诛叛帅朝使争功诬相臣天潢坐罪532
第八十二回嫉强藩杜牧作罪言除逆阉李训施诡计538
第八十三回甘露败谋党人流血钧垣坐镇都市弭兵545
第八十四回奉皇弟权阉矫旨迎公主猛将建功551
第八十五回兴大军老成定议堕狡计逆竖丧元557
第八十六回信方士药死唐武宗立太叔窜毙李首相563
第八十七回复河陇边民入觐立郓夔内竖争权569
第八十八回平浙东王式用智失安南蔡袭尽忠575
第八十九回易猛将进克交趾城得义友夹攻徐州贼581
第九十回斩庞勋始清叛孽葬同昌备极奢华587
第九十一回曾元裕击斩王仙芝李克用叛戮段文楚593
第九十二回镇淮南高骈纵寇入关中黄巢称尊599
第九十三回奔成都误宠权阉复长安追歼大盗606
第九十四回入陷阱幸脱上源驿劫车驾急走大散关613
第九十五回襄王煴窜死河中杨行密盗据淮甸620
第九十六回讨河东王师败绩走山南阉党失机626
第九十七回三镇犯阙辇毂震惊一战成功邠宁戡定633
第九十八回占友妻张夫人进箴挟兵威刘太监废帝639
第九十九回以乱易乱劫迁主驾用毒攻毒尽杀宦官645
百回徒乘舆朱全忠行弑移国祚昭宣帝亡唐651
唐史大事记658

内容摘要
本书为“蔡东藩说中国史”的唐史通俗演义,上下册共一百回,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从武后称帝到开元盛世,从安史之乱到朱温篡唐,精彩演绎二百八十九年唐朝兴亡历程。作者博采正史,间取稗官野乘,叙述平实流畅、有条不紊;自评自注,语言风趣,情理兼备。翻阅本书,如同一幅唐代历史画卷缓缓展于眼前,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温柔缱绻,时而列国纷争,时而忠奸博弈……让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

主编推荐
读中国历史,先读蔡东藩。
一部写尽中国两千多年风云变幻的通俗历史巨著。
累计销售千万册的国民历史读本。
床畔常备的历史书。
王学泰、谢玺璋、余世存、梅毅、杜君立鼎力推荐。

精彩内容
出版说明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号东藩,著作署名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人,近现代有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历朝通俗演义”是蔡东藩先生历经十年创作的历史演义小说,始于1916年创作的《清史演义》,此后分别为《元史演义》(1920年)、《明史演义》(1920年)、《民国演义》(1921年)、《宋史演义》(1922年)、《唐史演义》(1922年)、《五代史演义》(1923年)、《南北史演义》(1924年)、《两晋演义》(1924年)、《前汉演义》(1925年)、《后汉演义》(1926年)。“历朝通俗演义”以演义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1920年)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共11部1040回600多万字。
这11部小说初版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出版,1926年9月才全部出齐,全套均为有光纸石印线装本。1935年新记书局将这套书进行改版,增加了许廑父续写的《民国演义》后40回,改为铅印,分装44册,总书名称为《古今通俗演义》。
此次我社出版的“蔡东藩说中国史”,就是以1935年新记书局的铅印本为底本,并做了细致的审校,订正了原书个别讹误。本着尽量保留著作原貌的宗旨,书中保留了作者全部注释、夹批、后评及用字和行文表述习惯。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还在相应位置增加了部分人物的生平介绍。
由于作者受历史时代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书中对妇女地位、农民起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表述有一些局限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仅是自己观点,我们相信,今天的读者阅读本书有自己的理解和评判,不必苛求前人。

序一
王学泰
大约在六十年前,读初中时我就记住了“蔡东藩”。那时正沉迷于武侠小说,为了了解武侠小说里大侠的生活背景,开始读历史演义小说。虽然蔡氏的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深了一些,但也能囫囵吞枣地读下来。蔡东藩恰恰又与我当时的班主任杨东藩先生同名,我才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名字。
后来,我到“北图”查了蔡东藩的经历,原来蔡先生是鲁迅的同乡,他们都是浙江绍兴府人。鲁迅是绍兴会稽,蔡是绍兴萧山(清代萧山属于绍兴府),两人的乳名也很相近,鲁迅叫樟寿,蔡东藩叫椿寿。绍兴文人多笔力雄健,鲁迅人所共知,蔡东藩的史笔也不逊色,创作高峰也很相近。鲁迅创作高峰是1927年到1936年这十年,而蔡东藩也是从1916年到1926年十年写作了11部历史通俗演义,从前汉(附秦朝)、后汉(附三国)到民国九年,时间跨度2166年,总共600余万字。
讲了这么多鲁、蔡相同或相近之处,是不是说两者就是同一个营垒的写作者呢?当然不是。虽然蔡东藩只比鲁迅年长四岁,还比鲁迅晚去世九年,但二人却是两个时代的人。蔡是传统的文人,受的是旧式教育,读的书也是传统的“经、史、子、集”之类,在清朝还有过功名——秀才(14岁考中),还到北京参加过优贡考试(1905年废科举后对秀才安慰性的考试),并被分发为候补知县;而鲁迅一走出绍兴老家,进的就是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到日本留学,先学医,后在东京研究文艺,开始创作,是中国代新型的知识分子。
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事变(1900年),整个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此时无论是忧国忧民的传统文人,还是追求新的思想意识、正在经历着蜕变的知识人都在关注与思考如何挽救危亡与救国救民问题。蔡东藩正是一位传统的忧国忧民之士,他思考的结果是用历史启发民众。清代的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全集·古史钩沉论二》)中国自古重视自己的历史,自明代科举以“八股取士”以来,史学越来越不被世俗重视。像《儒林外史》中所写的中了进士的范进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史学与科举考试、特别是仕途没多大关系。
清廷自“废科举、兴学校”以来,新学独盛,史学更是雪上加霜。利用中国历代先贤救亡图存的事迹与精神,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从而拯救中华。这是一些传统文人的想法。有名谴责小说作家吴趼人曾“发大愿编写历史小说”,并撰写了《历史小说总序》和《两晋演义序》,用历史教育民众。可惜,时不我与,吴趼人不久因病去世,其计划自然便夭折了。他所遗留的“大愿”是与其思想意识接近的蔡东藩完成的。
蔡的第一部“历朝通俗演义”是《清史演义》,当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清史(《清史稿》印于1928年),这部书应该说是一部开创性的。写此书的直接动力,是他对清亡之后有些人仍然沉迷于帝制、甚至企图复辟帝制的不满,另外也有总结清王朝二百多年经验教训之意。
蔡东藩的这套“历朝通俗演义”基本上是从后往前写的,他从清史写起,其后是:元史、明史、民国史、宋史、唐史、五代史、南北史、两晋史、前汉史、后汉史,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印行。时间是1916年7月到1926年9月。会文堂是用有光纸石印、线装,很廉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会文堂本还很多,充斥于旧书店、旧书摊。东藩之孙蔡福源用四五十个字概括了这套书的特色:“朝代多,人物众,篇幅长,跨度大,头绪繁,事情杂,史料实,详略当,连贯好,情意浓,趣味强,阅读易,引力足,印象深。”(《蔡东藩研究·我的祖父蔡东藩》)此书一出版,就风行全国,销售至“十万”。这在当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印数。普通书籍,每版也就印个两三千册。
蔡东藩这套书中所贯穿的思想主旨在传统文人群体中应该说是优选的。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封建性的糟粕”,也有“民主性的精华”。精华之中最值得重视的应该是民本思想。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蔡东藩在“历朝通俗演义”中所竭力主张的正是孔孟所倡导的。他把儒家倡导的尧舜之治和仁政学说归纳为“开明专制”,他倡导“开明专制”摒弃“保证专制”。
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咎,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保证专制哩。
(《前汉演义》回)
“开明”的核心就是“好民所好,恶民所恶”,为了保障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建立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制度(“置谏鼓,立谤木”“询群臣、询群吏”等)。与此相对立的“保证专制”是什么样子呢?
自从嬴政得国,专务君权,待遇百姓,好似牛马犬豕一般,凡所有督责抑勒的命令,严酷残暴的刑罚,无一不作,无一不行,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从此皇帝的位置,牢固不破,好教那子子孙孙,千代万代的遗传下去。那知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本身幸得速死,不致陨首,才及一传,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上)
保证专制的特色是不把老百姓当人,“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也就是说统治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志去统治百姓,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长治久安。没想到“专欲难成,众怒难犯”,秦朝统一天下才十几年的工夫,就被推翻了。这就是保证专制的后果,“秦制”就是保证专制。
对于继秦之后建立汉朝的刘邦,蔡东藩评价也不高,其原因就在于,他虽然取代了保证专制的秦朝皇帝,但所执行的仍然是“秦制”:
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非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禁,能得百姓欢心,所以扫秦灭项,五年大成。但小子追溯汉家事迹,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萧何原是刀笔吏,叔孙通又是绵蕞生,绵蕞系表位标准,绵是置设绵索,蕞是植茅地上,为肄习典礼之处,使知尊卑次序。所见所闻,无非是前秦故事,晓得什么体国经野的宏规,因此佐汉立法,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厉行专制政体,尊君抑民。
(同上)
所谓“约法三章”是刘邦对关中百姓的许诺,《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刘邦)兵遂先诸侯至霸上。……遂西入咸阳……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话说得多贴心!要把秦朝苛政只简化为三条:杀人偿命,伤人与偷盗按其行为给人造成的损失惩治。这三条简单,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最基本的规范,“父老”们自然是竭诚拥护。其实这是个骗局,刘邦一进了秦宫殿,兴奋点都集中在做皇帝上,早把对老百姓的许诺抛到九霄云外,其所执行的仍是“尊君抑民”的“秦政”,“换汤不换药”。鲁迅也说过类似的意见。他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
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除了《清史演义》《民国演义》综合各种野史稗官(包括清末民初的报刊)完成的以外,其他各朝史演义都是本着“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蔡东藩《唐史演义·自序》)。“正史”叙事多重复,与人物活动无关的文字太多,如何删繁就简、增加历史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有趣的故事,这是颇费裁量的。
这套书虽名“演义”,但它还是与读者熟悉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西汉演义》等书不同。《三国演义》等作品更注重文学性,就文体来说,它们更接近“英雄传奇”;而蔡东藩的“演义”,虽然也有铺排、也有虚构,但其重点还在于叙述历史事实,它是历史读本。这一点自从它出版之后就被读者肯定了。当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给会文堂新记书局写信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也很喜爱这套“演义”,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委托在敌后工作的李克农为他购买这套书。买来之后,他一直把这套书放在自己床头,作为常常翻阅的书籍。“”中出版业凋零,但还是出版了《民国通俗演义》(是否全套“历朝通俗演义”,因为我没看到,不能妄说。我只看到这一种,是大字本的,分订为八本。陈志根的《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版本源流述论》也没有提到蔡书的“”中印本)作为内部书,购买要凭一定级别的干部证件或介绍信。当时号召不错干部要“读点历史”,毛就向他们推荐蔡东藩的“演义”。
严谨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关注历史知识的普及。20世纪30年代,他就鼓励自己的学生撰写历史通俗读物(如陈稺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50年代出版历史通俗著作时,他推荐了“历朝通俗演义”,并为之作序: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还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例如:他对正史中所引用的迷信部分,加以适当地批判,对于帝王自己为了要求在群众中建立威信而制造的神话,也都予以无情地讽刺。这证明了他作这部书并不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接近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顾颉刚《蔡东藩〈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增订)序言》)
现在不是“熟记”不“熟记”,而是有多少有能力、有时间读“二十四史”了。因此,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就是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读物了。
蔡东藩的书中,自己还常常加批注,或作一些小考证,每回之末或有总评,以帮助读者辨明真伪与正误。例如《前汉演义》第十一回之末云:
本回叙刘季微贱时事,脱胎《高祖本纪》,旁采史汉各传,语语皆有来历,并非向壁虚造。惟史官语多忌讳,往往于刘季所为,舍瑕从善,经本回一一直叙,才得表明真相,不没本来。盖刘季本一酒色徒,其所由得成大业者,游荡之中,具有英雄气象,后来老成练达,知人善任,始能一举告成耳。若刘媪之感龙得孕,老妪之哭蛇被斩,不免为史家附会之词;然必谓竟无此事,亦不便下一断笔,有闻必录,抑亦述史者之应有事也。
刘媪之感龙得孕,老妪之哭蛇被斩这是正史中有的,作者不能回避,但在总评中加一些批评文字,已表明自己的态度。
蔡书自从问世后曾多次出版,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有多家出版社重印,有人觉得印得太多了。记得四十年前曾与我的老师廖仲安先生讨论过什么书要多印的问题。他说,有的书就像大米白面,什么时候到粮店去买都要有,至于那些不错的粮食像西贡米、冰船面或北京人很少光顾的莜面、高粱面、小米面倒不一定时时要有(当时人们还在用粮票,对粮食的需求没有像现在这样多样化)。书籍也是这样。像“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三国志》《水浒传》《三国演义》“楚辞”“李白诗”“杜甫诗”“苏轼作品”《唐诗三百首》……这些就属于大米白面之类,什么时候去买都要有。从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来看蔡东藩的书,也将成为“大米白面”了,读者什么时候逛书店都能看到。

序二
杜君立
在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最为源远流长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说:“中国有史之系统,严正完美,实超乎万国之上。”历史作为一种话语权,在数千年里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的转移和衍变,最后留下了一部皇皇巨著的“二十四史”。
“作史固难,读史亦难。”中国史籍浩如烟海,从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到其他各种别史、杂史和野史,一个人即使穷经皓首,也读不完这么多历史。仅“二十四史”就有三千二百五十九卷,除非像吕思勉这样的历史研究者(吕将“二十四史”通读了三遍),对一般读者来说,这样的正史难免会让人望而却步。
同时,这些高文典册的历史大多出自文人史官之手,并非为一般智识的普通民众而作,阅读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便出现了大量的民间说史和写史,即“演义”小说的兴起。《三国志》属于正史,《三国演义》则将历史民间化和文学化了,就社会影响而言,前者根本无以望后者之项背。“罗贯中尝辑《三国演义》,风行海内,几乎家喻户晓,大有掩盖陈寿《三国志》的势力。若论他内容事迹,半涉子虚。一般社会能有几个读过正史?甚至正稗不分,误把罗氏《三国演义》当作《三国志》相看。”
对任何一个历史写作者来说,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播久远,所谓“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这其实牵扯到“文”与“史”的差异性。文史既相通又相异,历史小说不同于真正的历史,小说偏重于情节营造,历史偏重于真实性。“夫正史尚直笔,小说尚曲笔,体裁原是不同,而世人之厌阅正史,乐观小说,亦即于此处分之。”因真实性可疑,这种似驴非马的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为学者所诟病,章学诚指责《三国演义》“创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后世以讹传讹,将无作有,劝善不足,导欺有余”,“凭虚捏造,以诬古而欺今”。
一是乏人问津的所谓“正史”,一是真假难辨的各种“演义”“戏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中国历史始终陷于“贫困”,以至于鲁迅先生说:“中国不但无正确之本国史,亦无世界史,妄人信口开河,青年莫名奇妙,知今知古,知外知内,都谈不到。”近代西风东渐,大学兴起,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历史才开始在中国重新复苏,梁启超提出“新历史”之说。在这场历史启蒙运动中掀起一股“历史热”,留下许多名篇巨作,其中影响优选的莫过于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1877—1945)一生恰逢清末民初,既接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又接触过许多现代新思想,精通经史诗文,这使他对历史、国家和民族有更现代、更深刻的认知。他坚持历史的真实根基,“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在文字方面,他要求“文不尚虚,语惟以俗”,这或许是对同时期白话文运动的一种呼应。即使在今天看来,蔡东藩对写作的这种孜孜追求也不过时,即“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探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不求古奥,不阿时好,期于浅显切近”。
从1916年到1926年,从40岁到50岁,陋室孤灯,蔡东藩在浙江乡下写了整整10年。从《清史演义》始,先后写作了元史、明史、民国、宋史、唐史、五代史、南北朝、两晋、前汉和后汉等通俗演义。他以一人之力,竟然完成了这部长达600多万字的中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