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时代的新帝国主义批判
  • 全球化时代的新帝国主义批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球化时代的新帝国主义批判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57 5.7折 7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覃诗雅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11729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660606

上书时间2024-06-28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覃诗雅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英语系文学学士(双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博士,博士期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靠前研究学院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年来,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外理论动态》《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和译文多篇,主持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导论

一、新帝国主义批判的现实语境与理论价值

二、新帝国主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到帝国主义论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主义的秩序及其危机

一、《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资本论》的写作计划与遗留问题

第二节 希法亭:金融资本及其意识形态

一、垄断的联合企业与金融资本的形成

二、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与强权政治的趋势

第三节 卢森堡:资本积累及其内在矛盾

一、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辩证结构

二、纯经济过程与政治强制手段的内在矛盾

第四节 考茨基:超帝国主义的幽灵及其效应

一、帝国主义的定义

二、“超帝国主义”的提出及其影响

第五节 布哈林与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

一、布哈林:作为世界经济问题的帝国主义

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阐释

第六节 帝国主义论的历史语境与问题意识

第二章 新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

第一节 弹性劳动制: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

一、福特主义的优选扩散与危机

二、丰田主义的资本积累途径

三、后福特主义“资本-劳动”关系的重塑

第二节 新靠前劳动分工:全球性的社会分工与剥削体系

一、靠前劳动分工的新体系

二、靠前劳动分工新格局与优选产业价值链

三、劳动方式的变革与跨国无产阶级的形成

第三节 跨国公司:靠前垄断的现代载体

一、靠前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与跨国资产阶级

第四节 经济金融化:金融资本与资本积累新机制

一、以金融资本为主体的资本积累方式

二、金融资本的投机逻辑对生产逻辑的压制

三、优选金融市场与跨国金融资产阶级的形成

四、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内爆

第五节 以美国为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形成

一、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帝国的形成

二、美元霸权:从优选的债权国到优选的债务国

三、美帝国的金融创新与优选金融布局

四、美帝国的新科技革命与优选产业格局

第六节 新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与本质特征

一、生产与资本积累的新机制

二、阶级关系的优选重构

第三章 新帝国主义的政治与文化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优选扩张

一、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

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

三、新自由主义的内在悖论

第二节 文化帝国主义的再生产机制

一、文化霸权与制造同意

二、知识分子与思想同化

三、现代媒体与舆论营造

四、大众文化与消费诱导

第三节 监控资本主义的权力布展

一、规训权力的普遍化

二、全景监控的技术基础

三、“新安全国家”及其意识形态

第四节 军事主义的强者逻辑

一、军工复合体、资本积累与美元霸权

二、非对称性:优选军事力量的结构与战略

三、军事剧场及其威慑效应

四、战争与和平的未来

第五节 新帝国主义的总体认识

第四章 新帝国主义时期的反抗斗争

第一节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特征与趋势

……

内容摘要
二战后,新帝国主义逐渐形成,并在各方面呈现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新帝国主义之“新”,首先体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方式的革新,同时也体现为新的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以及新的优选资本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也在新阶段激发了新的反抗斗争。本书在借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第二靠前到列宁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新帝国主义展开批判性研究,力图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并深入反思应对新帝国主义的策略问题和资本主义的替代性方案。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新帝国主义加以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对“我们将往何处去”和“马克思主义将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作出探索性解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