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97
4.7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光山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41912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1921655
上书时间2024-06-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光山,江苏句容人,法学博士,现任空军研究院空军建设发展研究所第七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军队政治理论和政治工作研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军事文化建设。参与写作并出版著作2部,参与完成重量课题2项,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目录
目 录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导 论
一、时代呼唤文化现代化研究走向深入/1
二、现代化与文化问题研究梳理/3
三、内容概述/14
第一章 民族复兴及其文化内涵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的梦想/18
二、民族复兴过程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25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34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4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一、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现代化/52
二、艺术和情感心理的现代化/58
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及道德规范的现代化/63
四、哲学社会科学的现代化/71
第三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探索
一、洋务运动与科学思想的觉醒/76
二、资产阶级改良、革命与新的政治思想的出现/81
三、“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层反思/86
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整体推进/92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刻影响/97
第四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态势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新课题/102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起点/109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机遇/117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挑战/124
第五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34
二、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9
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148
四、建设各种形式的亚文化/158
五、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165
第六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资源整合
一、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72
二、整合厚植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精神基因/180
三、整合汲取西方文化现代化因素/186
四、整合贯通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优良传统/193
第七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协调推进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全面现代化”/204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10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现代化/215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221
结 语/230
参考资料/233
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研究丛书,是中宣部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其扎实的研究内容、非常不错的研究团队、新颖丰富的视角,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由分析文化、现代化、民族复兴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及内容,以及所面临的形势,最后阐述了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本书视角新颖,从民族复兴的视角切入,勾勒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脉络,阐明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核心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分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全面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协调推进的策略与路径,对当前社会主义优选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作为一套开放性的研究丛书,围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理论和实践问题,分专题分批次组织力量研究撰写,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平台,力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理论贡献。201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推出第一辑。本书作为其中一本,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复兴视野下来研究,总结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全书视角新颖,论述扎实,是一部有观点、有内容的理论著作。
精彩内容
一、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72
二、整合厚植中华很好传统文化精神基因/180
三、整合汲取西方文化现代化因素/186
四、整合贯通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优良传统/193
第七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协调推进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全面现代化”/204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10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现代化/215
四、中国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221
结 语/230
参考资料/233
导 论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直至十七八世纪西方资产阶革命和工业革命前,中国疆域辽阔、民族融合、文化绚烂,中华文明在很长时期内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同时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然而,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是在坚船利炮的威胁和凌辱下,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二是在“睁眼看世界”的震惊与觉醒中,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开始发生“新文明裂变”。正是在这种强大外力的推动和裹挟下,中国社会的农业生产被严重挤压,封建统治被列强奴役,传统文化受到威胁、面临挑战,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中国开始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从危亡到复兴,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大踏步前进。
一、时代呼唤文化现代化研究走向深入
2014 年3 月28 日,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强调,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就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内容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目标指向一致性。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它是一部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从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一直到今天,无数志士仁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先后举起了社会大同、求强求富、变法维新、三民主义等旗帜,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曲折悲壮、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历史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发展过程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在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着实践。离开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文化现代化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难以获得推进动力和实践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下考察中国文化现代化,就是要把文化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虑,体现高度的文化自信,而不是就文化论文化的自我设计、自我服务、自我评价;就是要在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视野下研究文化现代化进程,而不是给文化装上“面具”,单纯用经济或政治的发展逻辑对文化现代化进行选择和裁剪;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动员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发展适应民族复兴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而不是搭建抽象虚无的、脱离群众的文化“空中楼阁”。
反观170 余年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和经历着西方现代化所不具有的特殊困难。文化的积淀与其保守的惰性成正比,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最成熟稳定的农业文化类型,在向现代工业、信息文化转型过程中具有抗拒变迁的巨大惰性。同时,与西方现代化的“内发式”自然演进过程不同,中国是在外力裹挟下被动开启现代化大门的,扎根中国大地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缺乏主动向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基础,致使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缺乏内生动力。在外力裹挟和文化碰撞中,如何汲取西方现代化经验而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催生现代化内生动力,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现代化与文化问题研究梳理
现代化与文化问题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两大研究热点。这两个问题的交叉点是文化现代化问题。早在20 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讨论文化现代化;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文化现代化研究的文献开始增多;21 世纪初,文化现代化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由于关于文化的定义界说不一,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理解多样,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文化现代化的阐释也观点纷呈。
(一)民族复兴的内涵
鸦片战争战败,既是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开端,也是民族复兴的起点。而“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萌芽,则要追溯到孙中山先生等在清末时所喊出的“振兴中华”口号。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关于对民族复兴内涵的理解,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民族复兴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即到21 世纪中叶,在弘扬民族精神、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当代社会各种文明成果,实现中国现代化;二是民族复兴就是要重现或再现历史辉煌,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和靠前影响力等方面,回到曾经靠前的位置;三是民族复兴根本上是文化和文明的复兴,让中华五千年文明辉煌重现,通过扩大文化影响力来共享我们的价值观,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让中华民族重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是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优选民族被普遍认可,在促进
人类共同发展中发挥优选民族应有的作用;五是民族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五个方面的理解,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入,相互之间并不是接近隔离的关系。要准确把握民族复兴的内涵,还要对我们党关于民族复兴内涵的有关论述作一简要梳理回顾。
我们党对民族复兴的认识理解,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内涵相互衔接并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谈到中国向何处去时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和“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优选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1990年会见外宾时,他明确表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在党的十六大上,把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总书记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对中国梦作了全面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民族复兴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动力源泉等就有了比较清晰和非常不错的依据与参照。
(二)文化现代化的内涵
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纷繁多样,对文化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有学者统计认为,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可以归结为四类:关于“文化”的词源学的定义、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到德国古典哲学再到现代西方文化哲学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定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义。
据20 世纪80 年代有关学者的统计,仅正式的文化定义就有360 个以上。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义,在不同国家对文化的理解阐释也纷繁多样。关于文化理解的复杂性可见一斑。因此,文化现代化研究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在当代中国,人们对文化主要有六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二是文化是人类的活动及其活动方式;三是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是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知识、情感、习俗规范和信仰、信念等内容;五是文化是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的程度和水平;六是文化是社会的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及其达到的程度。我们根据党的领导人讲话以及一系列文献,主要从精神层面理解文化的内涵,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科学文化、思想文化等基本内容,知识、情感、习俗规范、信仰信念等基本要素和科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等基本形式的有机统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