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再阐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8.08
5.7折
¥
8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加]莫伊舍·普殊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1517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5元
货号1201902721
上书时间2024-06-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莫伊舍·普殊同(Moishe Postone, 1942—2018),靠前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社会理论家、政治思想家。曾任芝加哥大学现代史教授、芝加哥当代理论中心联合主任之一、犹太研究中心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19至20 世纪欧洲思想史与批判理论的研究,专注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反犹主义以及战后德国的记忆与认同问题的批判与研究。他的成名作《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代表了近年来西方左翼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创造性理解。又著有《马克思重装上阵: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再思考》《历史与他律性:批评性短评》等书。 康凌,1987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现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
目录
译者序 05致 谢 09第一部分 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1第一章 重新思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3第一节 导论 3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8重建一种现代社会的批判理论 16第二节 《大纲》:重新思考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及其克服 23资本主义的基本核心 26资本主义、劳动与统治 33资本主义的矛盾 38社会运动、主体性与历史分析 41一些现实意义 44第二章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预设前提 49第一节 价值与劳动 49第二节 李嘉图与马克思 57第三节 “ 劳动”、财富与社会建构 67第四节 从劳动角度出发的社会批判 74第五节 劳动和整体性:黑格尔与马克思 82第三章 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局限与批判理论的悲观论转向 97第一节 批判与矛盾 101第二节 波洛克与“ 政治的首要性” 104第三节 波洛克的论述的前提与困境 111第四节 霍克海姆的悲观论转向 120第二部分 朝向对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商品 141第四章 抽象劳动 143第一节 一种范畴性再阐释的要求 143第二节 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规定性 148历史特殊性:价值与价格 151历史特殊性与内在批判 161第三节 抽象劳动 168第四节 抽象劳动与社会中介 173第五节 抽象劳动与异化 184第六节 抽象劳动与拜物教 194第七节 社会关系、劳动与自然 200第八节 劳动与工具性活动 209第九节 抽象的与实质的整体性 213第五章 抽象时间 217第一节 价值量 217第二节 抽象时间与社会必要性 222第三节 价值与物质财富 225第四节 抽象时间 233第五节 社会中介形式与意识形式 251第六章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批评 262第一节 哈贝马斯早期对马克思的批判 263第二节 《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 281第三部分 朝向对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资本 303第七章 朝向一种资本理论 305第一节 货币 306第二节 资本 310第三节 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批判 316第四节 生产领域 322第八章 劳动与时间的辩证法 332第一节 内在动力 333第二节 抽象时间与历史时间 338第三节 转化与重构的辩证法 346第九章 生产的轨迹 356第一节 剩余价值与“ 经济增长” 356第二节 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动力 364第三节 生产与增殖 376协 作 378工场手工业 382大工业 389第四节 实质整体性 403资 本 403无产阶级 410矛盾与特定的否定 413普遍性的模式 422社会时间划分的发展 431必然王国 436第十章 结论性思考 445参考书目 462
内容摘要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起来。普殊同指出,这样一种重构将为一种更加适用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奠定基础。
主编推荐
(1)《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是当代知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莫伊舍·普殊同的经典成名作。齐泽克赞誉他为“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尝试对政治经济学予以批判的理论家之一”。 (2)本书以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资本论》中的一些核心范畴来展开其论述,代表了近年来西方左翼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创造性理解,并推动了20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型。 (3)本书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的理论著作奖。在靠前学术界引发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收获了来自戴维·麦克莱伦、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等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学者的广泛赞誉。 (4)问世20多年来,拥有英、德、法、西、葡、日等多国语言版本。
精彩内容
译者序一莫伊舍·普殊同(Moishe Postone,1942—2018),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并任托马斯·E. 唐纳利(Thomas E. Donnelley)讲席教授。此外,他曾任芝加哥当代理论中心联合主任之一、犹太研究中心委员会成员,以及《社会学理论》(Sociological Theory)、《历史与记忆》(History and Memory)、《星座:批判与民主理论靠前期刊》(Constell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and Democratic Theory)、《哲学与地理》(Philosophy and Geography)和《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等多家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普殊同的主要工作集中于对19至20 世纪欧洲思想史与批判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反犹主义以及战后德国的记忆与认同问题的批判与研究。普殊同是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再阐释》萌芽于20 世纪70 年代西方激进社会运动逐渐落潮的历史语境中,经历了约二十年的撰写与修订后于1993 年出版,随即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的理论著作奖,并被普遍认为是当代最为严谨、精深的对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再阐释之一。在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看来,此书是自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资本的限度》(The Limits to Capital,1982)以来,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政治经济理论所展开的最出色分析。齐泽克则将普殊同称为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尝试对政治经济学予以批判的理论家之一。普殊同此著以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阅读为起点,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对马克思的《大纲》及后来的《资本论》中的一些核心范畴——如劳动、商品、价值和资本等——进行更为严格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对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尤其是霍克海姆、波洛克和哈贝马斯的著作)加以评说或是批判。普殊同指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错误地认为,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劳动”是一种超历史的、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形式中的社会活动。因此,在他们那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变成了从劳动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如市场和私有制)进行批判。与此相对,普殊同认为马克思笔下的“劳动”所指的是具有历史特殊性的资本主义劳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是对分配方式的批判,也是对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劳动本身的批判。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更在于一种由资本主义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应该被理解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不是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这一分析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起来。普殊同指出,这样一种重构将为一种更加适用于20 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奠定基础。二从2012 年读接近书开始动笔算起,本书的翻译算是经历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其中颇多变故,不足为外人道。但这也给我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去向师友请益。在译稿修订的过程中,新伟、王晴、任致均等阅读了部分章节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文哲凯(Jake Werner)通读了全文,作为普殊同的学生,他在许多关键概念上为我提供了详细的解释。责编张文华在审订过程中细心纠正了我的诸多疏漏。对于他们的帮助,我深致谢忱。2012 年夏天,普殊同教授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以“主体与社会理论:马克思与卢卡奇论黑格尔”为题做了一场讲座。讲座结束后,在慕唯仁(Viren Murthy)教授的帮助下,我有幸与新伟、文哲凯一起对普殊同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在访谈中,普殊同教授不仅澄清了书中的一些论述关节与要旨,同时也介绍了促使他写作本书的现实的政治、经济与理论背景。之后,我将访谈稿整理成文,以“重读马克思:关于‘时间’与‘劳动’的省思——Postone 教授访谈”为题发表在2012 年第5 期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对于想要初步了解普殊同教授的理论脉络及其问题意识的读者,此文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以上这些帮助使我得以大致把握此著的基本内容,但就译稿本身而言,还有两点需要说明:,在原书中,作者经常使用斜体、首字母大写等格式来强调某些重点或表达一些特定意涵——譬如用大写的Critical Theory 来指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区别于用小写的critical theory所指代的一般的具有批判性的理论。在译稿中,原著中斜体的部分依旧用斜体表示,原著中首字母大写的部分则用加粗的方式来表示。第二,本书是以重新阐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资本论》中的一些核心范畴来展开其论述的。因此,译稿中涉及马克思的引文或是他所使用的概念的部分,我均尽量严格对应到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译法,以方便中文世界中的马克思研究者参阅,并希望能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三从2011 年夏天到2013 年年初,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坐长长的地铁跑到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馆,和从上海其他各个角落跑来的朋友们一起,读马克思。其间有许多人中途加入继而离开:途经上海的学生或学者、满心好奇的媒体记者、周末无事的家庭主妇、热衷政治的中年男子等,但读书会的主体成员终究坚持了下来。用了约一年半的时间,我们读完了《资本论》的第一卷。阅读进展得很缓慢,也很笨拙:朗读一段,停下来讨论,随后再朗读下一段,再讨论。涉及的问题也细琐而纠缠,一点也不“理论”,一点也不“总体性”。然而,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我却常常想起这些讨论,想起由这些讨论串联起的生活,以及在这些生活中结下的友谊。我愿将这里的劳作视为对这些讨论的一个延宕太久的回应,并希望这样的讨论可以继续。康 凌2018 年12 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