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5.4
3.7折
¥
6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高成鸢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4107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3021986
上书时间2024-06-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高成鸢,1936年生,山东威海人。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天津文史馆资深馆员。
上世纪90年代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尚齿”传统研究,论证此为华夏文化的精神本源,被评价“有开拓之功”;继而探寻华夏文化的物质本源,埋头二十年追溯从肉食到“粒食”的歧路,研究中餐饭-菜和食-味、煮蒸原理等。曾获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终身成就奖”,兼任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文化顾问。
著有《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我们的国家:饮食与文化》《华夏幽境辟蹊:中华文化史源头课题论集》等。在《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学刊发表《“水火”范畴与中华文明论纲》等论文百余篇。
目录
前 言 / 001
第一部 食物逆境与中餐的由来
第一章 “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
第一节 人之初与食之初 / 012
上帝 vs 祖先:吃与文化 / 012
为什么管洋人叫“禽兽”? / 015
“粒食者”,华人的正式自称 / 018
牧牛阳关道,种粟独木桥 / 020
第二节 兽肉匮乏,渔压倒猎 / 024
始祖伏羲:黄土高原→黄河泽国 / 024
靠水吃水:“渔猎”与“舟车” / 027
猎神伏羲不识弓箭? / 029
“捕兽机”:分布全球,中国独无 / 031
第三节 目前被忽视的吃鸟阶段 / 034
子曰:“鸟……”汉语中为何鸟在兽先 ? / 034
捕鱼得鸟:从捕鱼篓到“天罗地网” / 036
“网开一面”与“鸿荒之世” / 039
八卦三画爻:稀泥上的鸟爪印 / 041
神秘的“弋”:带线的箭射什么鸟? / 042
第四节 龙、凤来自华夏先祖的肉食 / 046
肉食短缺与“饕餮”神话 / 046
“鱼龙(水蛇)混杂”:水怪臆造缘于食物 / 048
凤=鹏=朋:无非大量鸟肉 / 050
出身于鱼的龙为何飞上天? / 053
龙凤呈祥:部落联姻与中餐的二元格局 / 054
第二章 “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
第一节 “坐吃山空”:生态毁坏与饥饿绝境 / 058
洋人纳闷儿:饿死的伯夷何不打猎吃肉? / 058
“茹”草:为何从人退回到畜生? / 060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 / 062
神农而非神医,尝草岂为觅药? / 064
“炎”帝焚山一把火, “尧”帝“烧”窑万年炉 / 065
西方:近代仅一国闹过大饥荒 / 068
第二节 细小的草籽萌生伟大的文化 / 071
“麦”=“来”:天赐瑞物,不期而来 / 071
神农为何弃优取劣 ? / 073
“纯农定居”: 行通绝路是歧路 / 075
食物最细小,人口最庞大 / 078
禾:谷穗下垂之象,文化恋根之由 / 080
第三节 畸形定居:繁生←→灾荒的恶性循环 / 083
种族生存的“鱼子战略” / 083
文化定型的关键:对粪便转憎为爱 / 086
饥“馑”:逃荒者尸体“填沟壑” / 089
“菜色”与“鬼火” / 090
猪、鸡:何以饿到特别反有肉吃? / 092
奇妙的循环:粮→“粪”→猪、
鸡→农家肥→粮 / 094
第三章 “饭”“菜”分野与“味”的启蒙
第一节 “生米做成熟饭”曾历经艰难 / 098
远古只有石碓,秦汉引进石磨 / 098
“粗糙”一词来自谷粒 / 100
谷粒怎致熟?烧热石板烘 / 102
早期中国陶器:非盛水之罐,乃烹饪之鼎 / 104
鬲:黄帝教民喝粥,孔子之祖吃 (稠粥) / 107
甑:蒸饭锅的伟大发明 / 109
附:考古学一大疏失:无视“器盖” / 111
第二节 “羹”(→“菜”):润滑助咽剂、
唾液分泌刺激剂 / 116
老周公吃顿饭为啥吐出三回? / 116
粟米饭离不开“助咽剂”的羹 / 117
“羹”:从纯肉一步步变为无肉 / 119
从羹里加“糁”到“菜”里勾芡 / 121
羹最早令人“垂涎” / 123
第三节 饭、菜(“下饭”)的分野 / 126
酱、菹(咸菜)“齁”死洋人 / 126
西餐不分主副,菜肴等同碟子 / 128
饭:从蒸米到“正餐”一套 / 131
“菜”:从可食之草到龙肝凤胆 / 133
多汤的羹何以变成无汤的“菜”? / 135
第四节 饮食文化“开天辟地”:食的
“异化”与“味”的启蒙 / 138
鸡肋沉冤千古,浓味偏诬“无味” / 138
“异化”:“味”的灵魂背弃“食”的躯壳 / 140
守财奴的大笑话:民以“味”为天 / 142
彩画要靠白地儿衬:“甘受和,白受采” / 144
螃蟹为何必须“自剥自食”? / 146
喜爱中餐“举国发狂”,洋人何不痛快接受? / 148
第二部 “味道”的研究
第四章 华人“味道”感官功能的调适
第一节 难以捉摸的“味”,中华文化的灵魂 / 154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 154
“知味”:困倒圣哲的难题 / 156
“味”字蕴含远古奥秘 / 158
饮食之“味”:三物同名烦死人 / 160
第二节 “味”谜团的破译(之一):华人嗅觉的退隐 / 163
古人说兰花很“臭” / 163
考据:“臭”何时变得臭不可闻? / 165
“臭”(狗鼻)→“齅”(动词 smell)→“嗅” / 168
华人的嗅觉享受:从好闻转到好吃 / 170
鼻子的感觉迷失在“口”中 / 173
第三节 “味”谜团的破译(之二):华人味觉的弥漫 / 176
医家知“味”,佛家知舌 / 176
味觉突破于“苦”,bitter ≈被“咬” / 178
识味觉中西印协力,用旧名口鼻舌混同 / 181
老子“五味”太糊涂,食客“味觉”大倒退 / 183
第四节 “味”谜团的破译(之三):鼻口之合,良缘天成 / 186
“人中”穴的奥秘 :鼻对口舌的主宰 / 186
味蕾的逃逸 / 188
中餐调料当红娘:醋能“酸鼻” / 190
鼻子能嗅出苦味:味道调(tiáo)和
→感官调(diào)换 / 191
第五章 中餐“味道”审美内涵的形成
第一节 火胄赘华越万里——“香”(中餐二元价值标准之一)
的由来 / 196
澄清“香”雾 / 196
侦破“香”案,关键在磬 / 198
没有“臭恶”(腥臊膻),哪来肉“香”? / 201
火胄西来,入赘中国 / 203
与“油”失之交臂,与“香”相见恨晚 / 206
“香”的成熟:元代“香油”是标志 / 209
第二节 水妖现体越千年——“鲜”(二元价值标准之二)
的形成 / 212
概念缥缈,孕育羹中 / 212
隐身水中善匿形,百般描绘长无名 / 215
迟至宋初,芳名始露 / 217
动物→植物:“模特”是鲥鱼,纤手如春笋 / 219
千年“老味精”就差没提纯 / 221
“味の素”:日本人捷足先登;“新鱼精”:
神秘谶言证实 / 223
第三节 道分阴阳,味合鲜香:“味道”在近代的形成 / 226
美食标准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226
“甘”的字形预言“味”将一分为二 / 228
从“甘(美)”到“鲜”+“香” / 230
谁知“味道”是个近代新名词 / 232
反向合抱“阴阳鱼”:“味”→“味道”
的分合过程 / 234
“阴阳鱼”的黑白眼:阴中阳、阳中阴 / 236
第四节 “倒流嗅觉”的发现:味道天机在“倒味” / 239
我哥是个“瞎鼻子” / 239
智者林语堂差点儿闯进“倒味”暗堡 / 241
四大机理:人人熟悉的倒味体验 / 243
“七咂汤”气坏洋绅士 / 245
倒味宜名“醇味”:“烹”字倒立的把戏 / 247
诺奖与味道:“天人之际”的突破 / 250
第五节 “口感”:味道的第三者 / 254
洋人纳闷儿:木耳、竹笋有啥吃头儿? / 254
“胶牙饧”(糖瓜)的“游戏”:“好吃”
在于“难吃” / 256
提琴曲悦耳:旋律、节奏,更有“音色” / 258
“口感”基因来自粒食 / 259
第三部 中餐烹调与欣赏原理
第六章 从“水火”关系分析中餐原理
第一节 蒸煮:水火从“不容”到“相济” / 266
烹饪“正史”排除烧烤 / 266
反自然的“水在火上”:烹饪的卦象 / 268
甑:五千年前的蒸汽装置 / 270
第二节 炒、炸:水火交战,美味创生 / 273
煮→蒸→炒:水火调控的三次飞跃 / 273
“炒”有点像“可控”核爆炸 / 275
吵→炒:水火关系的万年演进 / 278
发明“炒”的诱因:肉的珍贵、油的缺席 / 280
炒遍全球,无所不“炒” / 282
“炸”:冰激凌也敢炸 / 284
第七章 从“时空”关系分析中餐原理
第一节 用“时空转换”分析中餐的刀口、火候 / 288
“时空”范畴与饮食万象 / 288
刀口、火候的互动关系 / 290
肉食文化有割无切 ,“切”= 七刀 / 292
肉片“薄如蝉翼”:“无限小”观念的由来 / 295
怎样“化为齑粉”? / 297
馅儿的由来:比萨饼发明权的国际官司 / 299
炼丹和烹茶:“火候”向时间的两极进军 / 302
主妇为何不如厨师?与“火候”的时空相关 / 305
第二节 用“时空转换”分析美食的宏观法则 / 308
“错而不乱”则美 / 308
黄瓜味儿怎么变得差远了? / 310
韭黄和粽子:时序的超越与遵奉 / 313
时空转换:“移步换景”的动态美 / 315
“盖浇饭”现吃现浇,蘸拌夹尽皆烹调 / 317
时空大跨度:“菜系”与“仿古菜” / 319
第三节 “时空大舞台”:美食运动的宏观方向 / 323
茶文化:中餐演进历程的剪影 / 323
西北的羊→东南的鱼: “水潦归焉”向海洋 / 326
伊尹他娘的怪梦:从舂谷臼到鱼翅碗 / 329
第八章 华人别有“口福”
第一节 “热吃”是中餐的灵魂 / 334
美食家大汗满头,冷餐者不懂味道 / 334
“脍(生鱼片)”的失传 / 热吃习性的由来 / 337
饥寒交迫:为何汉语“衣”在“食”先? / 340
忘记黄酒热饮,危及中餐生存 / 342
“自助餐”可能会毁掉中华文化 / 344
第二节 “馋”的研究 / 347
美食家≠大肚汉 / 347
起用“馋虫”替换“老饕” / 350
“口刁”:美食家不吃黄瓜、香肠 / 352
“尖馋”与“清馋”:黛玉爱吃螃蟹吗? / 355
“大馋者寡食” / 357
第三节 “餐式”种种尽成双 / 360
饮与食 / 360
干与稀 / 361
荤与素 / 362
酒与肉 / 364
家常饭与宴席 / 365
正餐与小吃 / 367
第四部 吃与中西文化及人类文明
第九章 “调和”与华人的人生哲学(伦理、艺术)
第一节 “水火”:中华文化哲学的独特范畴 / 372
“蒸”的意义涵盖了中华文化 / 372
西人从未喝开水,华人有“汤”常沸腾 / 374
“水火”关系奇妙,识者独我华人 / 376
“水火”:烹饪带来的哲学“范畴” / 378
第二节 “和”>烹调+音乐+伦理+政治+哲学…… / 382
“和”字厚重,宜免轻用 / 382
先秦论文 No.1:《论烹羹等于奏琴》 / 384
中华文化“和”于一鼎 / 387
“原汤化原食”及“平抑百味大‘酱’军” / 389
不为良相,即为高厨 / 391
德国的和声,中国的“和味” / 393
缥缈无际的“食德饮和” / 397
第三节 吃出来的华人“通感”及“诗性思维” / 400
华人美学“通感”的超常发达 / 400
惊人的考据:馄饨 = 混沌 = 糊涂 =
古董 = 黄帝 / 402
华人“艺术生活”“诗性思维”的由来 / 404
“艺术生活”与“人生哲学” / 406
第十章 饮食文化比较观
第一节 饮食功用中西异型:营养 vs 味道、科学 vs 艺术 / 410
高厨近似大艺术家 / 410
洋人不明“味道”,华人未闻“营养” / 411
两个相反的苏东坡:饮食文化的两个层次 / 414
“营养学家”孙中山站在中餐一边 / 416
美食家梁实秋有个营养学家女儿 / 418
第二节 医食同源与体质差异 / 421
食物何来“寒凉温热”? / 421
华人“上火”大谜试解 / 423
附:饮食确能改变人体基因 / 426
第三节 吃与文化全球化 / 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