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养奶牛30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9.39
3.9折
¥
50
全新
仅1件
作者欧阳恒 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19946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0元
货号1201409549
上书时间2024-06-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欧阳恒,汉族,1930年9月生,四川省资阳人。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1951年7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参加军干校,抗美援朝,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中尉军衔;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密山农垦局850农场;1959年被抽调到北京在中央农垦部干部学校学习培训,之后分配到北京农垦局国营南郊农场的奶牛场工作,直至1989年退休。30年中先后在太和、西红门、德茂三个奶牛场工作,曾担任副场长、场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专业职称为农经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难忘的岁月
我和奶牛结良缘
一切从头学起
走上奶牛岗位的第一天
海堰坡奶牛场的艰苦创业
苦干三年建成一个全新的奶牛场
开垦空闲地解决肚子饿问题
北京牛奶供应紧张持续多年
我参加了北京市“前门奶牛会议”
零下十几度深夜窖冰劳动
一个月死20头初生牛犊之谜
树立“爱牛如宝”思想
记老场长于德顺
牛群第一次发生大规模传染病
第一次进行计件工资试验
用六年时间达到每头牛年产万斤奶
“”风暴波及奶牛场
恢复原职――我第二次走上奶牛场领导岗位
西红门奶牛场“后来居上”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1976年大地震中的奶牛工人
突遇停电让奶牛场苦不堪言
奶牛场职工光荣的义务劳动
一场漂亮仗――奶牛二号病发生以后
走出去向先进奶牛场学习
随北京国营农场代表团赴上海参观
首次机械化挤奶试验的失败
赴美国考察访问记之一――访美之行及美国奶牛机械化概况
赴美国考察访问记之二――美国奶牛场劳动生产率高原因探讨
赴美国考察访问记之三――从美国奶牛业发展得到的启示
赴美考察访问记之四――在美所见所闻有感
在德茂奶牛场工作的十年
经历“农牧结合好奶牛就发展”
以养奶牛为主尝试多种经营
在德茂奶牛场搞机械化试点
到南京考察奶牛业发展
赴福建莆田市参观学习印象记
东北采购干草饲料之行
第二部分 经验与思考
后备牛群培育管理关系奶牛场的兴衰成败
后备牛饲养管理的具体要点
重视牛群优化保持合理结构
把配种工作放在奶牛场生产的首位
提高饲草饲料利用率是奶牛高产的基础
严格按照奶牛饲养标准供给营养
创高产牛群中要预防酸中毒
培养万公斤高产牛的经验与教训
奶牛饲养管理十项原则
奶牛和牛奶的质量是奶牛场两大生命线
影响牛奶生产的正反因素分析
主管奶牛生产要心中有数
夏季防暑降温保牛保产
冬季防寒保暖保牛保产
安全生产的重点是防火和意外事故
把防止异物危害当成日常工作来抓
窖存玉米青贮制作方法和保管
减少青贮制作使用中的巨大浪费
再谈饲草饲料的浪费与预防
杜绝各环节的牛奶浪费现象
奶牛非正常淘汰死亡损失惊人
手工挤奶的要领和要求
对班组长以上干部的共同要求
德茂奶牛场机械化试点设备评估
德茂奶牛场机械化试点探索与启迪
德茂奶牛场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发展
制定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原则
成母牛各班组经济承包责任制度内容
后备牛各班组经济承包责任制内容
技术室及产房组经济承包责任制内容
奶牛场班组成本核算
成乳牛班组成本核算方法
后备牛班组成本核算方法
20世纪70年代西红门奶牛场的思想政治工作
20世纪80年代德茂奶牛场的思想政治工作
北京地区奶牛饲草饲料供应种类
中国奶牛业发展中有关饲草饲料的三个问题
关于中国奶牛业建立服务体系的思考
北京奶牛场三十年的巨变
始终关注我国奶牛业的发展
后记
内容摘要
《我在北京养奶牛30年--回忆与思考》以回忆录的形式,客观真实、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作者欧阳恒在基层从事养奶牛工作30年平凡而难忘的历程及其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深入思考。虽然作者写作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书中有些提法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和个人视野的局限,但是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从开始步入养奶牛工作的亲身经历入手,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北京奶牛场干部职工为发展祖国奶牛事业艰苦创业、大干快上以及无私奉献的难忘岁月,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对其无限热爱、无怨无悔倾情投入的奶牛事业所表现出的忘我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书中广泛涉及“奶牛场的艰苦创建”“奶牛的科学饲养”“奶牛场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特别对培养产奶万公斤个体奶牛及500头成母牛创下7300公斤牛奶高产群过程,对奶牛配种和后备牛群培育经验,对奶牛机械化及奶牛场系统管理等内容均有宝贵翔实的记述。作者也回顾了“”期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特殊背景下奶牛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
作者曾多次在靠前各地奶牛场参观学习,并于1979年随中国北京市奶牛机械化考察团赴美国考察40天。书中记录了作者一行赴美“访问记”,一些思考对当今奶牛饲养业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书第二部分更适合国有、集体、家庭奶牛场的养殖与经营管理者和普通职工阅读。虽然年代久远,书中提及的一些做法和观点现在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但作为当时北京奶牛场生产经营和管理状况的真实记载,对于现在从事奶牛研究以及编纂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史的专家学者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用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反映出的中国奶牛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特别是老一辈奶牛工作者为中国奶牛业的发展所表现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学习和敬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