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54 3.9折 3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木春 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339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1201123059

上书时间2024-06-17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木春,福建省特级教师,首批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教育随笔写作。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和编撰。著有《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主编《叶圣陶教育演讲》等。现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语文教师。

目录
前言作文的“法度”/王木春
上编
梁启超卷
作文教学法(节选)
鲁迅卷
鲁迅谈作文(汇编)
作文秘诀
夏丏尊刘薰宇卷
作文的基本的态度
作者应有的态度
记事文
黎锦熙卷
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方案(节选)
陈望道卷
文章底美质
胡适卷
谈中学作文
叶圣陶卷
诚实的自己的话
写作什么
怎样写作
阮真卷
作文的拟题
朱光潜卷
写作练习(节选)
选择与安排(节选)
精进的程序
朱自清卷
论教本与写作(节选)
写作杂谈·文脉
冰心卷
写作文要有科学态度
写作的练习
章衣萍卷
论结构(节选)
议论文的准备和写法
沈从文卷
论技巧
梁实秋卷
作文的三个阶段
唐弢卷
题材的搜集和主题的确定
怎样写会话
孙犁卷
实事求是与短文
谈修辞
上编
吕叔湘卷
作文教学臆说
文风问题之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节选)
张中行卷
课堂作文的练功
由记话起
题与文
条理与提纲
作文批改
季羡林卷
作文(节选)
写文章
张志公卷
重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节选)
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节选)
汪曾祺卷
传神
熙卷
写作与写作教学(节选)
作文指导(节选)
王鼎钧卷
语言
如何审题?
附录:民国精彩作文课
我的作文教学经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回忆中学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
《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精选了梁启超、朱光潜、叶圣陶、朱自清、张中行、季羡林等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的经典文章,从作者态度、作文原则、文章思路、作文命题、作文评改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如何作文。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让一线的语文教师洞悉现代作文教育传统的阶梯,从而获得很优质的学术资源,为一线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镜鉴。

精彩内容
前 言
作文的“法度”

本书是给语文教师讲作文和各级学生学作文作参考的。
“作文有法吗?”对此众说纷纭,刘国正先生的妙语——“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可谓一语中的。
朱光潜曾谈到有一次他向沈尹默求教书法艺术,沈先生道:“书家和善书者有分别,世间尽管有人不讲规模法度而仍善书,但是没有规模法度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认为书家要讲“法度”,即规则、规律。那么,善书者就可以不顾“法度”吗?当然不是。朱光潜以自己学习书法却始终不精为教训,提出初学写作的人就像善书者一样,处于初级阶段之际,更需遵循作文的“法度”。因为有了这些作文的“法度”打底,作文才能由低及高,“醇而后肆”。
本书所选的24位民国名家谈作文的文章,恰有一些基本的作文“法度”。

作文的“法度”有许多,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来选文:
1.作文的态度。从写作态度入手,本书选编了叶圣陶的《怎样写作》和夏丏尊、刘薰宇的《作文的基本的态度》《作者应有的态度》等文章。在叶圣陶看来,作文的态度就是对作文要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是极严正的事”。而夏丏尊、刘薰宇认为,执笔为文时,须考虑六个“W”:
(1)为什么要作这文?
(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
(3)谁在作这文?
(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
(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
(6)怎样作这文?
2.作文的原则。关于这点,多位名家不惮其烦地谈及。本书选择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人关于此点写作“法度”的文章。例如,鲁迅“作文的秘诀”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叶圣陶强调“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朱光潜认为:“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这些作者对文章、对写文章持一种“诚实”的态度,这点尤为重要。对文章的“诚实”,古人格外重视。《周易》最早提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元代盛如璋《庶斋老学丛谈》借用朱熹的话写道:“作文字须是靠实说,不可架空细巧。大率七八实,二三分文。欧文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这些民国大家,继承了中国古代优良的写作传统。反观当下中小学生写作文,最为众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假”字。鲁迅、叶圣陶等人的看法,算得上“治假”的一剂良方。
3.文章的思路。在梁启超看来,“作文最重要的规矩”有两点: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分清文章的主次。朱自清从自己的教育经验出发,强调“文脉”的重要性:“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的优选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这似乎是初学作文的人不能免的毛病。”章衣萍在《论结构》一文中说:“做文章的人,应该先把结构想好,然后再提起笔来写。”此外,本书还编选了朱光潜、张中行的相关论述。
4.议论文的写作。写作议论文有两个最要紧的条件——耐驳,动听,有关议论文的写作准备与方法等, 本书亦选相关记述。
5.记事文的写作。大家们提及写作记事文要注意材料的取舍与顺序;要知道并学会描写传神,写好人物对话等。
……
这些作文“法度”,既有对写作中宏观问题的探讨,又有对微观写法的传授。此外,名家们还就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难题献计献策,相关内容如下:
1.关于作文命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命题是关键的一环。好的命题,可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欲望,反之,则会使作文变得神秘,抑制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视作文如畏途,又或者迫使学生将写作庸俗化、随意化,以致养成为写作而写作的坏习惯。
为此,本书编选了不少名家提出的很好的命题建议:命题要“确实,要有范围,记载文题最好是学生身历或耳闻目见的事迹、物件或地方……论辩文题须是一个切实问题,最好是学生直接感到利害者,最好是一个问题有两面理由,容得彼此主张辩论之余地者”(梁启超);教师命题“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叶圣陶);作文拟题要有计划性,多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作文拟题“是要学生练习作文,不是要考学生的作文”,拟题要“生活化,实际化”,“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有“自由思考的余地”(阮真);命题“应注意几点:
(一)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
(二)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
(三)题目的要件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学生去收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胡适);命题要做到“四有”——“有话说、有趣味、有好处、有意义”(张志公);等等。
上述命题建议,可概括为一个词——体贴,即教师命题要“体贴”学生的难处,“体贴”学生的所思所想。比较如今一些命题(包括高考作文题),要么“高大上”,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为了分数,只好闭目“造文”;要么在审题上处心积虑设障碍,为难学生,学生担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好杜撰些四平八稳的文章来。如此命题,“体贴”二字当然是称不上了。
2.关于作文评改。评改学生作文,是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不能承受之重。本书中绝大多数的名家有过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对此更能感同身受。张中行先生坦言:“我当过语文教师,怕教语文课。现在回想,怕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批改作文。这倒不是由于厌恶劳累,而是一直感觉到,时势要求精批细改,费力很多而收效很少,不值得。”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费力不多而收效多多呢?黎锦熙提出“改错先于求美”,同时建议教师把学生作文中的错误收集起来,当成研究的材料,不断研究,可以在学术上有创造性的贡献,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张志公提出“轮改”法,张中行提出“针对性”“鼓励性”“多样性”的批改原则。这些举措,对于语文教师摆脱繁重而低效的改作文负担应该有裨益。
总之,本书选编的几十篇文章,涉及作文(包括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每位名家或谈其中一方面,或兼顾若干方面。本书将全部文章整合起来,以期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写作系统,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时参阅、借鉴。当然,本书关于作文各方面的内容并非平均用力,在一些我认为作文中难度大或者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多的地方,会多选几篇,以期通过不同名家从不同角度的论述,把相关问题讲透,把难点突破。尤其在文章思路、议论文写作、命题、批改等方面,所选文章比较多。

然而,即便掌握了这些作文的“法度”,未必就能妙手写出锦绣文章。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
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得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
梁启超对作文中的“规矩”与“巧”作了简明而辩证的分析。尤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认为“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即“巧”必须先以“规矩”为基础。另一方面,我想说,若切实学会了作文的“规矩”,又何愁写不好应试文章呢?
我不由联想到当下盛行的各种作文上的“巧”。当走进书肆,或打开学生书包,种种与“巧”有关的“满分作文宝典”“满分作文必杀技”“作文万能开头”“中考满分作文速成”“高考作文套路与秘诀”,充斥其间。不能说这些书一无是处,问题在于学生(包括不少语文老师)一开始就把它们视为作文的“圣经”,势必使学生作文练习(包括作文教学)误入歧途,遗患无穷。当下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苍白、思维单一、语言华而不实、错字病句满篇、应试化严重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与作文中急功近利的求“巧”因素息息相关。
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不是“绝杀技”“万能开头”一类的“巧”技,而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识性的“法度”和“规矩”。作文之道也应该至简。这些法度和规矩,早在中国历代的文论里存在着,也在古代私塾教学中存在着,而承前启后的民国前辈们更进行了诸多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翻阅着相关著作,我屡屡惊叹于前辈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外,本书涉及的这些民国前辈个个是文章大家,绝大多数人又当过中小学教师,深知写作和作文教学的甘苦,他们的作文之道自然有别于一般专家学者的高谈空论,纸上谈兵。他们这些丰富的经验,值得今人认真总结、继承。
自然,前辈们的“作文之道”绝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读者不能照单全收。这一点有必要特别提醒。

交代一下本书的编辑体例。
本书完成初稿之后,编辑曾建议砍去部分篇目,理由是这些篇目的作者(吕叔湘、张中行、季羡林、汪曾祺等)成名主要在1949年以后,把他们归为“民国名家”尚须斟酌。我为此有过犹豫。然而,考虑到吕叔湘等先生成名固然在1949年后,但他们都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出生,且1949年以前也已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我认为把他们归入“民国”亦未尝不可。最关键的是,本书所选的几十篇文章,自成完整的写作体系,若去掉几篇,体系将被打破。因此“折中”处理,全书分上编、下编。上编的作者是公认的民国名家,下编是“尚须斟酌”的民国名家。如此安排,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窃以为,其实大可不必过分去纠缠哪几位名家是否属于民国人物,重要的是他们的文章是否足够经典,是否对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有益。
本书还附录四篇精彩作文案例,读者可从中感受民国时代作文课的魅力。
感谢编辑朱永通君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王丽、谢艺珊,百忙中帮我整理了部分书稿。
2014.10 于福建东山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