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尽管初次邂逅李禹焕画作的时间我已记不分明,但它带给我的震撼我仍清楚记得。好像被这幅画的能量所吸引似的,我一步步靠近它,陷入了静默的沉思。我研究着宽幅帆布上硕大的一笔,近距离观察,画布上黏稠的颜料由深灰渐变为浅灰,仿佛雾蒙蒙的英格兰早晨上空中的光梯。那笔触栩栩如生,好像震颤着化入了周围的空间。我感觉与其说画上的东西重要,不如说画外的更重要,而将两种概念连接起来正是他作品的关键。 后来我发现李先生拿捏分寸的笔触表达了他对“ 共鸣空间”这一主题的迷恋,其中,空间的空的力量被强化到了艺术家无法干预的地步。他的艺术意图源于其作品与其身处的环境之间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又如何反过来改变着环境。隐隐之中,观者们被邀请思索这一概念。他在《静立片刻》( Stand Still for a Moment )一文中写道: 忙碌而激动不安的人们,停下来静立哪怕仅仅片刻。仰望蓝天,闭上双眼深呼吸。仅需如此,你就会改变,世界也将苏醒过来。松尾芭蕉就曾在诗中传达过此意。 “青蛙跃入古池,一声清响。” 诗人在这一微妙瞬间的事件中感受到了广阔宇宙的共鸣。我的作品的目的就是在庸常生活的麻木世界中创造出此种生趣十足的瞬间。(李禹焕,《静立片刻》,1997年) 将某一简单的瞬间或动作感知为某种事物的变形,自从认识了李先生的作品,这种直觉便一直伴随着我。它也成为我旅行的常伴。每每在归途,某地的生活气息和声音便是我脑海中最鲜活的记忆。原因可能在于尽管此前的经历已从眼前消失殆尽,但回忆里它们的魅力却未减分毫。 在筹划本期杂志选题的过程中,我有幸在李先生巴黎的工作室里对他进行了一次采访,也再度被引入静默沉思的状态之中。出于对韩国文化的尊重,也因为他的英语并不流畅,我本打算用我们共同的母语来交流。遗憾的是,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的我对韩语有些生疏了。和他说母语让我突然觉得有种莫名的紧张。由于担心我错误的语言会不经意间冒犯他,在45度鞠躬(韩国人见面的礼仪方式)之后,我静静地聆听着他同我们记者之间的交谈。我的失语显然是许多我想说却无法说出口的话语的反证。我只希望李先生能从我的沉默中读到我对他的敬意。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