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男孩养育 父母需要知道的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2.16
2.7折
¥
45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日)中野日出美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41418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202593823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中野日出美,日本亲子心理交流协会主理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领域为亲子关系改善。
执业20年间,经手3000余例心理咨询案例,其的方法“重建依恋疗法”成效显著,广受好评。
主要著作有《青春期男孩养育:父母需要知道的事》《青春期女孩养育:父母需要知道的事》《世界上最简单的“自控法”》。
目录
序章 青春期是纠正教养方式的最后机会
第一章 男孩叛逆,事出有因——身心问题
1 对身体的急剧变化感到困惑
2 生活混乱不规律
3 缺乏正确的性知识
4 情绪起伏十分激烈
5 过度完美主义,任何事情都过于努力
6 不知为何,最近没什么精神
7 自我肯定感低下
致身为父母的您
治愈父母的童年创伤
丰富孩子人际关系的“如果问题”
第二章 男孩的真心会表现为这种态度和言行——人际关系问题
1 朋友关系不和谐
2 频繁说朋友、前辈和老师的坏话
3 兄弟之间常常吵架,并伴随暴力和谩骂
4 因为性格成熟,所以总是吃亏
5 遭受朋友欺凌
6 欺凌朋友
7 无法接受疼爱自己的祖父母以及宠物离世
致身为父母的您
治愈父母的童年创伤
丰富孩子人际关系的“如果问题”
第三章 你能回答“为什么必须要学习?”这个问题吗?——学习问题
1 总之就是不学习
2 如果孩子说“我不明白学习有什么意义”
3 明明在学习但成绩却很差
4 孩子提出“想降低志愿学校的排名”
5 说想填报没希望录取的学校
6 因成绩而靠前低落
7 拼命去考的学校却没考上
致身为父母的您
治愈父母的童年创伤
提高孩子学习欲望的“如果问题”
第四章 拥有成为孩子“最后的堡垒”的觉悟和勇气吧——亲子关系问题
1 态度和语言都呈反抗状态
2 不遵守家庭规则
3 威胁父母,把父母当作笨蛋
4 在家里大闹或在家里施暴
5 和父亲对立
6 孝顺父母所以几乎不反抗
7 父母不睦、分居或离婚
致身为父母的您
治愈父母的童年创伤
改善亲子关系的“如果问题”
第五章 不上学和不良行为都是孩子的SOS——危险行为问题
1 过度依赖手机和游戏
2 孩子不去上学
3 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和小动物
4 做出偷窃、夜游等不良行为
5 异常在意别人的眼光
6 做出关乎自己生命的言行
7 做出割腕等自残行为
致身为父母的您
治愈父母的童年创伤
改善孩子问题行为的“如果问题”
终章 父母应该给予青春期男孩的5种能力和绝不能做的11件事
内容摘要
青春期是父母纠正教养方式的最后机会。男孩将来的人生是自律抑或失控,青春期时父母的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日本知名心理治疗师中野日出美有3000例青少年“难养”案例咨询经验。本书针对青春期男孩常见的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亲子关系、不良行为等5个方面的35个问题,详细分析男孩的内心需求,介绍父母的态度、行为、生活方式对孩子潜意识的影响,并提供恰当、具体的教养法和应对方法。
做觉醒的父母,给予男孩珍视自己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抗挫的能力、自制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人生脚本。
主编推荐
1享誉日本的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师、青少年问题专家中野日出美代表作品20年+青少年心理治疗经验 3000例+心理咨询案例擅长领域是潜意识领域,通过潜意识对人们做心理调整,这是心理治疗中最难也是最细分的领域,更加深入介入咨询对象的内心和人生(一次普通心理咨询为1~3小时,潜意识心理咨询需要6小时)。2热议话题“青春期养育”,李玫瑾、樊登、武志红公号、壹心理、三联生活周刊、洞见、男孩派、少年大不同参与讨论3 青春版《养育男孩》,剖析“男孩为何难养”的真相,看见男孩隐藏的需求。涵盖青春期男孩的身心、人际、学习、亲子、危险行为等5个领域,从3000例咨询案例中精选35个问题,解读男孩在想什么。4 一本运用潜意识理论实现对男孩的正面管教的青春期教养法。本书提供的教养法不仅实践了精神分析学、发展心理学和交流分析等非常不错理论,而且简单易懂,实操性强,成效显著。举例:“儿子的朋友看上去全是心术不良的人。”心理师解读:男孩的潜意识是“我总是吃亏,别人不可信赖”。父母应对:以身作则,转换立场,教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对他说“为什么别人会说那样的话?”。无论多小的事,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优点然后夸奖他。
媒体评论
潜意识用来研究人的真实心理很好有用,心不由己往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比较逆反,有些以前很乖的孩子也会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所以,青春期是最容易出事的一个时期,也是最难管的,最考验父母的养育智慧。——李玫瑾《心理抚养》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作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因此,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