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的容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陀的容颜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56 4.2折 98 全新

库存17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惠东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4416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2157840

上书时间2024-06-12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贵霜:外来者的推动

佛陀造像并不是和佛教一起产生的

释迦牟尼是觉悟者,并不自认为是神,所以早期并不流行佛像

“统治术”的需求,使佛教的传播逐渐演化成像教的模式

最早的佛陀造像并不是佛陀的老乡塑造的,竟然出自“中国人”之手

当外来统治者要利用佛教证明“王权神授”,释迦牟尼也被变成了神

贵霜统治者看中了“转轮王”的说法,宣称自己是佛陀在俗世的化身

对于大字不识的信众来说,造像和图画是最佳的传播手段

贵霜肩负佛像传播的大任,因为它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

贵霜的两大造像中心:犍陀罗、秣菟罗

犍陀罗风格:长着希腊人面孔的佛陀

贵霜人欣然接纳了亚历山大的馈赠

为什么是希腊风格,而不是月氏风格?

为什么是佛教,而不是婆罗门教?

佛教造像最先产生于犍陀罗?

犍陀罗,这张脸有希腊血统,但又不是希腊脸

犍陀罗风格造像的分支——“水升火热”的迦毕试

佛陀造像的西进终点站——巴米扬,留给世界的一道谜语

混血的开始——塔克西拉

佛教造像最先产生于秣菟罗?

回到家乡,佛陀却又长了一张印度人的脸

秣菟罗地区具有比犍陀罗更为深厚的本土造像传统

说到本土化,印度南部还有一个区域叫阿玛拉瓦蒂

犍陀罗近人,秣菟罗类神

本土审美的模式化——笈多时代的秣菟罗

第二章 中国新疆:丝路远播

佛陀造像西进受阻

东进站:中国新疆

丝绸之路的南线和北线,也正是佛像传播的南线和北线

北窟南寺的格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彩塑的前世今生

“塑”:泥土呈现的佛陀

“雕”:木石刻画的佛陀

新疆造像的“潮汐式影响”:层层浪,回头浪

民族融合与文化多样性

疏勒(喀什):丝路南北线的总汇

于闻(和田):越岭站

楼兰:神秘的罗布泊,神秘的面容

接纳贵霜流亡者的楼兰

龟兹(库车):文化流派的必争之地

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龟兹石窟群

焉耆:月氏人的去路与归途

七个星佛教遗址群:石窟与寺相结合的形制

高昌:东来西去,风格的反复洗礼

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

丝路北线最北端道路上的遗迹

……

第六章 唐:熟成华夏风范

隋:华夏风范的前期准备

唐:佛陀的华夏风范

唐窟的典范:龙门石窟

如果说北魏是在形象上做文章,那么唐朝就是在气度上定基调

二次造神:定格佛陀造像之永世风格

敦煌的盛唐时代

东西方比例的不同观测点,三庭五眼与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第七章 泽被西东垂之久远

归去来兮,800年

泽被西东:唐风的空间影响

回头浪:新疆方向的回传

唐风入藏

朝鲜半岛:丝路陆路最东端的边缘一隅

东瀛诸岛:丝路东端的海上终点站

垂之久远:唐风的时间影响

简要回顾

致谢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脸”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作者李惠东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入对门”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主编推荐
本书为“视界”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邀约国内高水平作者和文化学者,寻找散落在人类文明中的文化瑰宝,向大众普及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
作者李惠东为中国雕塑界专家,拥有坚实的学术背景,掌握大量可信的一手图文资料。《佛陀的容颜》以独到的学术见解、简洁直白的叙述、令人耳目一新的图文编排方式,向大众降维普及佛像造像的容颜演变史,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史地、人文和佛像造像艺术的知识,颇具文化艺术价值。

媒体评论
作者李惠东用直白、简练、概括的语言,借助大量的图解,让读者对以往看似极为复杂的问题一目了然,把严谨、沉稳、枯燥的学术专著变换成针对大众群体的科普读物,小标题、短文字,大白话但又不失学术高度,是非专业人士甚或小孩都可以轻易读懂的专业书籍。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

李惠东先生借助实践者的切身感受与心得,从中国传统雕塑造像的实物研究入手,运用艺术考古学的方法与成果,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知识,为我们研究和梳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启了新的篇章。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

文化传承需要严谨的学术研究,也需要通俗的普及传播。李惠东先生所著的《佛陀的容颜》以专业的研究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佛陀造像发展演变背后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观念、艺术审美和文化气度。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程亮

李惠东从艺术实践者的视角,以点带面,以时间和空间双轨迹对佛陀造像容颜的流变进行了深刻剖析,值得品读!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刘文涛

我常感叹艺术家不读书,难行远。今读李惠东《佛陀的容颜》,顿觉耳目一新,余味留香!三万里佛途,历历在目;两千年真容,宛如苍生。解说美术史,还需艺中人!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
惠东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的新作《佛陀的容颜》更是表现出了专享的学术型艺术特质,其从一个纯净的学术视角,透过佛陀的容颜,细致入微地给我们呈现了一部源起丝路,繁盛于唐,印刻着海纳百川,一体多元的佛教造像艺术史,令人耳目一新。
                                                ——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

李惠东教授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像、身临其境的体验、一气呵成的论述,为您打开欣赏佛陀的万“像”之门。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研究所所长,李天铭

在凿刻雕琢下日渐清晰,继而千佛千面、普济天下的佛,如果换种方式笑对众生,那该是哪种方式?李惠东放下刻刀塑模,在文字的码垒中,恭请佛陀容颜逐绽,解疑释惑。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

李惠东先生作为出色的雕塑家,用他独特的视角去触及跨学科的专项研究。这本书从时间到空间跨度很广,内容丰富,极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者及美术史爱好者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著作。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