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在/经典与解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79
4.2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Seth Benardete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81845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1789022
上书时间2024-06-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美国有名的古典学家和哲学家。1950年代于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伯纳德特与布鲁姆(Allan Bloom)、罗森(Stanley Rosen)等师从施特劳斯。自1965年起,伯纳德特任教于纽约大学,在教书和研究的40年中,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与翻译上。他的学养和作品在古典学界和施特劳斯学派内博得很高的赞誉:很多品质古典学学者(如Harvey Mansfield和Vidal-Naquet)将其视为美国当代很伟大的古典学者之一。伯纳德特的代表作有《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情节中的论辩》、《生活的悲剧与喜剧》、《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发现存在者》、《美之在》等(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柯常咏,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古典学-经学,译有柏拉图《智术师》(收入《柏拉图中短篇集》,即出),《<王制>发微》(合译,即出),《城邦与自然:亚里士多德与现代性》,戴维斯《探究希腊人的灵魂》(合译),施特劳斯“摆脱无论左派还是右派的偏见”(收入《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罗森《柏拉图的〈智术师〉》(统校)。 译者李安琴,华夏出版社编辑,前学刊《古典研究》执行编辑。译有“古代基督信仰圣经注释丛书”系列之《路加福音》(合译)、《使徒行传》、《以赛亚书1-39章)》、《诗篇1-50篇》,C·S·路易斯 《地狱来鸿》(合译),杰弗里·帕克 《剑桥战争史》(合译)等。
目录
目 录致谢 / 1导言 / 1《泰阿泰德》疏解一、麦加拉人(142a1-143c7) / 48二、长相与似像(143d1-146c6) / 53三、泥(146c7-147c6) / 59四、不尽根(147c7-148b4) / 63五、生育(148b5-151d6) / 65六、尺度(151d7-157a7) / 71七、梦境(157a7-162b7) / 84八、修正普罗塔戈拉(162b8-171e9) / 90九、泰勒斯(172a1-177c5) / 103十、性质(177c6-183c4) / 110十一、海伦(183c5-187c6) / 119十二、帕默尼德(187c7-190c4) / 128十三、蜡版(190e5-196c3) / 137十四、鸟(196c4-201c7) / 147十五、字母(201c-206b12) / 156十六、逻各斯(206c1-208b10) / 164十七、异(208b11-210d4) / 169《智术师》疏解一、搞错(216a1-218a3) / 176二、钓鱼(218a4-221c4) / 186三、猎取(221c5-223b8) / 194四、出售(223c1-224e5) / 199五、争取(224e6-226a5) / 202六、净化(226a6-231b8) / 204七、显现(231b9-236c8) / 215八、说谎(236c9-239a12) / 231九、造像(239b1-241b3) / 237十、在(241b4-250d4) / 242十一、非在(250d5-259d8) / 265十二、言说(259d9-264d9) / 285十三、制作(264d10-268d5) / 294《治邦者》疏解一、苏格拉底(257a1-258a10) / 304二、理论(258b1-261d2) / 311三、部分和种(261d3-263b11) / 324四、农场(263c1-267c4) / 331五、神话(267c5-277a2) / 337六、范例(277a3-278e11) / 349七、编织(279a1-283a9) / 354八、度量术(283b1-287b3) / 361九、城邦(287b4-292a4) / 369十、法律(292a5-302b4) / 376十一、诸政制(302b5-303d3) / 392十二、诸职事(303d4-305e7) / 394十三、德性(305e8-307d5) / 398十四、结合(307d6-311c8) / 403参考文献 / 407索引 / 411
内容摘要
雅典似乎一直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美,正如耶路撒冷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正义;柏拉图把各个种的自然称作该种的形相;而形相有时也单独指美之形式——这三点加在一起,可能会使人猜测柏拉图之所以把美等同于诸在之在,乃是因为他错把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当成了事物的本质。美并非柏拉图的优选原则,柏拉图的优选原则是善,或善的型相,它高于在。苏格拉底的无知很终止于美与善之间颇成问题的关系——美就是诸在之在,善则是那没有它就没有在或诸在的东西。假如柏拉图不是首先思考他去往美的道路,而是单纯作为希腊性的传声筒,这一关系不可能成为问题;而除非柏拉图已经开始思考人们体现于日常用法中的关于美的共同意见,这一关系也不可能全面成为问题。《泰阿泰德》、《智术师》和《治邦者》不但在语言上、而且在主题上都由美联系在一起。 《美之在》一书中,伯纳德特以《希琵阿斯前篇》作为引子,翻译并注疏了柏拉图的三篇对话——《泰阿泰德》、《智术师》、《治邦者》。解读这三篇对话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阅读方式,使人在阅读柏拉图时,面对那混合着苏格拉底式和柏拉图式反讽的迷宫,一旦意识到每一条似乎能领人走出这迷宫的线索——在人企图去倚赖它时——都会突然断掉时,还能站得稳而不致失衡。 美不仅仅是偶然性地与苏格拉底的转向相结合,而是本质性地属于这种转向。其间的本质联系即在于此。苏格拉底的转向人类事务乃是把美从诗人们那里夺走,并把美确立为一个哲学问题。
主编推荐
1. 伯纳德特的重要性,在他身后才格外彰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思想目前的意义也将长久不可磨灭。2. 伯纳德特的这部《美之在》,以《希琵阿斯前篇》作为引子,翻译并注疏了柏拉图的三篇对话——《泰阿泰德》、《智术师》、《治邦者》。3. 解读这三篇对话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阅读方式,使人在阅读柏拉图时,面对那混合着苏格拉底式和柏拉图式反讽的迷宫,一旦意识到每一条似乎能领人走出这迷宫的线索——在人企图去倚赖它时——都会突然断掉时,还能站得稳而不致失衡。
精彩内容
导 言[xi]曾有一份书目罗列出1958至1975年间所有的柏拉图研究文献,共有3326条。从索引看,其中有102篇讨论《泰阿泰德》,118篇讨论《智术师》,21篇讨论《治邦者》。其实,就写作计划和意图而言,《治邦者》的疑难之处不少于前两篇中的任何一篇(参284c),因此,研究文献数量上表现出的这种不平衡,只可能基于如下假设:某种意义上,《泰阿泰德》和《智术师》讨论的是可与政治哲学截然分开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书则旨在证明,这样的区分无论看起来多有道理都是完全错误的——无论在一般意义上对于柏拉图而言,还是在特殊意义上对于这几篇对话而言。本书安排如下。导言为本书采用的这种翻译作辩护,从而开启更广阔的思考,说明之所以把三篇对话一并收入本书的理由,并由此得出结论:《希琵阿斯前篇》表达出来的柏拉图在美面前的困惑,乃是这三篇对话的最佳导言。导言之后就是三篇对话,每篇对话先给出简短的导读,跟着是对话的译文,译文后各带自己的注释和疏解。这些疏解当然不是完全自足的,而是通过连续的诠释把每篇对话与另外两篇关联起来。一本书译出三篇柏拉图对话,其中篇的标题为专名,不必翻译,转写过来即可。另外两篇的标题需要译,但译出来的结果只会引人误解。Sophistês最好的译法莫过于Sophist[智术师],Politikos最好的译法也莫过于Statesman[治邦者],但就前者而言,Sophist这种译法已经带上了主要由柏拉图、[xii]而非任何别人赋予它的贬义。其实Sophistês这个词虽然可以指某种贬义的东西,像“自作聪明的人”(wise guy),但也可以指真正智慧的人,且可用于像宙斯和希腊七智这样值得尊敬的对象。因此,译为Sophist已经预示了原文所没有的含义。Politikos的情况则更棘手,若把本书译名Statesman拆开来看,任何一部分都与原文不符,因为原文词中既没有state[邦],也没有man[人]。Politikos或许可以更字面地译为politician[政客],假如Politician的贬义色彩不像Sophist那么突出的话。若要与原文严格对应,这里的译名必须具备双重含义:Politikos既指政治性的存在物也指精通政治事务的人。既然就这两篇对话的标题而言,都无法达到绝对精确的翻译,因此我们姑且退回通常的译法,并在此提醒:对于sophist和statesman要作比其表面含义更中立的理解。 刚才举出的两条翻译原则彼此并不一致。原则一是所有模仿性技艺的原则,即:翻译似乎既要让原文的光芒照耀出来,又不泄露自身为非原作的痕迹。原则二是,原文所包含的一切必须翻译得就像是在原文中一样,为的是让原文保持适当的距离。因此,惯用语译法(the idiomatic)与字面译法(the literal)的冲突是不可解决的,除非仅仅是表面上的解决。例如动词sumpheromai的意思是“一起动”或“同意”,最完美的译法是concur,但这就在保留两个意思的同时也一并抹煞了两个意思。然而就柏拉图的作品而言,为了表明他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实践同样这两条翻译上的原则,这一冲突并非必须得到完美解决。事实上,冲突是柏拉图在城邦中展示哲学的必然结果。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把哲学称为“辩证法”(dialectics)。这个词源自一个动词的主动态和中动态,该动词的同源名词即希腊文中的“言辞”(logos)。该动词的中动态dialegesthai是表示“交谈”(to converse)的常用词,主动态dialegein则要少见得多,意思是“隔离、分开”(to separate and divide)(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IV.v.12-vi.1)。一切言说的双重特质,正如赫拉克利特首先指出的那样,就在于它既是沟通(communication)、也是分离(separation),它们跟翻译的二条原则一样,根本上不相调和。但柏拉图努力要做的,就是使对话言辞与思想言辞之间达到某种表面上的调和,使他可以同时再现哲学与非哲学之间不可或缺的一致性,以及从意见上升到知识时这种一致性的部分瓦解。这种上升的标志就是在惯用语译法的语境中突然出现字面译法,以及同样,在字面译法的语境中突然出现惯用语译法。 [xiii]言辞的两个面相是某种不可分割的差别性。柏拉图在以下来自《智术师》的对谈中不为人注意地指出了这一点。异乡人说:“猎取术如果不分成两种又说不通(alogon)”或“没有道理的”(make no sense)。泰阿泰德答道:“说说(lege)在哪一点上分吧。”(参《智术师》219e)alogon的字面意思是“没有言辞(without speech)”,要么指“无言的”(speechless)——在现代希腊文里这也是马的名字——要么指某种东西无法用言辞说出;仅仅把关于“说”的两个同源词并置,就显出“说”本质上既是区分(dividing)活动也是共享(sharing)活动,既是dialegein[分离]也是dialegesthai[交谈]。异乡人随后所作的划分让泰阿泰德很是困惑——他怀疑它们中的一个是否在——这就证明同时实践这两种活动不可避免会导向彼此干扰。跟随logos意味着放弃沟通而进行划分(参《智术师》267d)。此时泰阿泰德用了一个双数词来表达他的疑惑,“可不是嘛,既然这一对中的两个都在”。双数词指一双或一对事物(如眼睛或耳朵),它们在柏拉图时代已从阿提卡方言中消失,只用于某些固定短语。柏拉图似乎重新启用了双数词,为的是突出一个事实:除非有在先的合(combination),否则就没有分(division),分说出了合,而非取消了合(参《厄庇诺米斯》978c-d)。因此,柏拉图往往用双数词表示对话中说话的双方,或表示将要讨论、因而将要被分开的什么东西。这种用法非常重要,因此在翻译中若碰到一个句子中至少出现一次双数词,我会不惜让译文显得笨拙,而插入“双”(pair)或者“成对的”(paired)这样的翻译。 此外,在这三篇对话中,柏拉图还把言辞的两重性跟一个词联系起来,该词在《智术师》的高潮处指示了对非在问题的解决。[这个词即“另一个/异”(other)。] 在希腊文中,表示“另一个/异”(other)的词是allo或heteron:说到一对中的另一个时就是heteron,说到两个除了不同而再无其他关系的东西中的另一个时,就是allo。heteron所暗含的相互关系往往导致对这“另一个”的复制,因此当异乡人说钓鱼者和智术师在他看来是一对猎人时,泰阿泰德说,“那另一个是猎什么的呢?因为我们已经说了另一个”(参《智术师》221e)。 泰阿泰德说的个“另一个”是智术师,第二个则是钓鱼者。但是,一旦智术师被说成是与钓鱼者相对的“另一个”,原本暗含在智术师是“异”这一说法中的钓鱼者的首要地位就不复存在。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显示这一点,我把《智术师》文本中每次出现的heteron都译作“另一个”(other),——并以another和an other这两种译法使一对相异者始终保持分离——但绝不把allo译成“另一个”,无论这样译在上下文中有多么便利。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某个相异的东西”(something other)并非“任何别的东西”(anything else),反之亦然;然而两者的区别并非每次都一目了然,那时读者会觉得我是在做一个[xiv]毫无差别的区分。因此,译者始终要确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否则就无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媒体评论
作为一个古典学者,特别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伯纳德特生前并不为知识界所普遍了解,他本人似乎对获得某种赫赫声名也并不感兴趣。但是,他又无疑是我们时代很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很深刻的思想家。——哈佛大学教授、有名哲学家 曼斯菲尔德(H. Mansfield)他(伯纳德特)的一生,便是哲学式生活的楷模。——有名学者伯格(Ronna Burger)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