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史(全10册)
  • 北史(全10册)
  • 北史(全10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史(全10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7.41 6.6折 284 全新

库存1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 李延寿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185

出版时间1974-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4元

货号1200905760

上书时间2024-06-08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延寿,男,生卒年不详。唐代有名史学家,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李延寿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隋书》中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经籍志》)、 《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目录
卷一 魏本纪第一

序纪

魏先世

神元帝 拓拔力微

交帝 拓拔沙漠汗

章帝 拓拔悉鹿

平帝 拓拔绰

思帝 拓拔弗

昭帝 拓拔禄官

桓帝 拓拔猗

穆帝 拓拔猗

平文帝 拓拔律

惠帝 拓拔贺

炀帝 拓拔纥那

烈帝 拓拔*槐

昭成帝 拓拔什翼犍

太祖道武帝 拓拔

太宗明元帝 拓拔嗣

卷二 魏本纪第二

世祖太武帝 拓拔焘

恭宗景穆帝 拓拔晃

高宗文成帝 拓拔

祖文帝 拓拔弘

卷三 魏本纪第三

高祖孝文帝 元宏

卷四 魏本纪第四

世宗宣世帝 元恪

肃宗孝明帝 元诩

卷五 魏本纪第五

敬宗孝帝 元子攸

节闵帝 元恭

废帝 元朗

孝武帝 元

西魏文帝 元宝炬

西魏废帝 元钦

西魏恭帝 元廓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卷六 齐本纪上第六

世宗文襄帝 高澄

卷七 齐本纪中第七

祖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卷八 齐本纪下第八

世祖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幼主 高恒

卷九 周本粗上第九

太袒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世宗明帝 宇文毓

卷十 周本纪下第十

高祖武帝 宇文邕

……

卷九 周本纪上第九

卷十 周本纪下第十

卷十一 隋本纪上第十一

卷十二 隋本纪下第十二

卷十三 列传第一

卷十四 列传第二

卷十五 列传第三

卷十六 列传第四

卷十七 列传第五

卷十八 列传第六

卷十九 列传第七

卷二十 列传第八

卷二十一 列传第九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九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卷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 列传第八十八

内容摘要
  
《北史(1-10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10册)》纪传体的通史,与《南史》一样作者都为李延寿。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共80卷,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北史》和《南史》都是在记述南北朝至隋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8部纪传体断代史基础上修成的。它们是对八书的成功改编和成功的再创造。《北史》和《南史》打破朝代体系,把这一时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撰写出通贯各朝代的通史,编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两部书。把整个南北朝到隋统一的长阶段历史,完整溶合,从而克服了史实断裂、重复记载、难于剪裁、卷帙繁冗、不便阅读等诸多弊病,且以简明方式记述具体事实,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从而有利于比较出各朝代、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准确勾勒的历史形势和历史变化趋势,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点。另《北史》和《南史》如此篇修,也有利从中华民族历史的总体中启发人们的历史思考,消除南北长期分裂、隔阂,培植天下一家的统一意识。但二史未能制出有关南北关系的年表来,体现作者缺乏总揽全局的观点。对于南北各代的变异,作者交待也很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达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要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