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6.23 4.6折 ¥ 7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潘洵主编 赵国壮、张守广编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08369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175571
上书时间2024-06-06
丛书简介:
“大迁徒抗战实录丛书”将抗战内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抗战迁徙史,多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延续民族血脉、支援前线、振兴大后方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迁徙之旅。该丛书包括《国府西迁》《文化存续》《烽火兵工》《守望科学》《金融对垒》和《工业重塑》六卷。
《工业重塑》以抗日战争时期厂矿内迁以及厂矿在大后方的重建发展为轴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现了在国难当头之时是如何重塑中国的工业经济力量,再现了一批爱国爱家的企业家在西迁过程中是如何历经千难万险而决然复产的。他们不仅保存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还开启了中国西部工业的现代化,成为进行持久战的重要力量。
丛书主编:
潘洵,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战大后方史和重庆大轰炸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等学术著作,多项成果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抗日战争史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张守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
*章 烟囱当比高粱高
战前畸形的工业布局
持久抗战对厚植经济力的诉求
四川——民族抗战的根据地
战时工业内迁运动
战时后方工业的新时代
卢作孚追求的新世界抗战首功——宜昌大撤退
一代船王:航运实业家
理想主义的实干家:北碚的新世界
卢作孚追求的现代化
第三章 翁文灏的工业建国梦
地质学家翁文灏
“书生从政”:“好人政府”的理想与实践
内迁风云:资源委员会企业的内迁
大后方工矿业的典范:资委会企业的重建、扩建
第四章 范旭东的华西化工基地
崛起于津沽,盛名于“永久黄”
西迁自贡,构筑华西化工中心
依托大后方,创制“侯氏碱法”
胡西园的电光源事业
胡西园——“中国的爱迪生”
九十二天迁徙路
立足重庆,扎根西南
为《工业会法》颁布的鼓与呼
范崇实与后方蚕丝事业
从战时空军降落伞说起
“丝路历程”:江浙蚕丝业力量西迁
后方蚕丝业托拉斯公司 / 174
“一生辛苦皆为茧,满腹经纶尽是丝”
战后的中国西部工业
战后内迁工厂的困境
中国西部工业化的起步
后记
九十二天迁徙路
八一三淞沪会战起,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总厂、分厂尽陷敌手,电机厂也在炮火中化为灰烬,这于中国亚浦耳电器厂是一个惨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上海仍有数百个员工,因种种困难,无法内移。为维持他们生活起见,胡西园竭尽所能,在小沙渡路重新建设一个新亚浦耳厂。“在这个时期内,我们的业务便向南洋、印度、澳洲等地找寻出路,经营结果,收获倒也可观,如吸收到一份外汇,则为明显的事实。但到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变色,这个新厂逃不了悲惨的命运,陷入无可补 救的境地。”
1937年10月6日下午四时,由于公路已成为敌机轰炸的目标,车辆只得夜行,胡西园及其家属,还有一部分职工从上海永安街亚浦耳厂宿舍乘汽车出发,同行还有亚光电木厂的张惠康。车抵松江大渡口,等候渡江的汽车衔接相连,大家都必存敌机夜袭的恐慌,希望能早到彼岸。胡西园他们等了很久,才得渡江。车到盛泽,防空警报骤然响起,一行人下车到离公路较远的地方稍避。警报通宵达旦,待解除后大家均已疲惫不堪。车抵镇江,过了一天,次日搭“江和”轮西上赴汉口,同船一 行除张惠康之外还有周锦水、电影导演应云卫。
胡西园原打算在汉口落脚后,大概不至再往后退了,希望在汉口建一亚浦耳分厂。因此,在离开上海之前,他已将这些意图告诉亚浦耳电器厂汉口发行所的负责人,要他们做好准备,待他等一到汉口,即开始行动。胡西园在武汉勘定了厂址,但因经济部在经济上及物资方面的支 持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一时不敢贸然动工。而前方战事不利的消息频频 传来,到汉口的上海人络绎不绝,继胡西园之后抵汉的有黄炎培、江问 渔、杨卫玉、蔡声白、潘士浩、金润庠、陈小蝶、柯干臣、冼冠生、杨虎、彭学沛等人。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胡西园就已听说重庆将成为战时的陪都。从当时战事情况来观察,他认为大后方会移到重庆,工厂也只得随之迁川。1937年10月下旬,从未到过重庆的胡西园决定飞到重庆去探察当地情况。胡西园事先托重庆亚浦耳电器厂代理商号华记电器行,为其在重庆白象街新建一座房子,待他到重庆时该房子大部分工程已完成。当时重庆给胡西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重庆非常安静,不看报纸的人不晓 得上海已经炮火连天。土产价格格外便宜,1元就可以买一大蒲包的橘子;在重庆建造房子也很便宜,因为大多数房子都以竹做骨干,四川产竹特多,而又无法下运,当时100元可以买毛竹1万斤。随后,胡西园到 重庆近郊进一步了解情况,却听到“沙利文”旅馆茶房一些消息,国民 政府不久要迁都重庆。他想到在汉口的各工厂负责人还蒙在鼓里,他们一心以为蒋介石政府无论如何应该可以守住汉口,如果不久汉口沦陷,他们必会感到措手不及,他们从上海辛辛苦苦搬到汉口建厂,而汉口立 刻就要变成和上海一样,放下去一大批资金,将来化为乌有,会弄得归家不成,流落他乡,于是,他断了在汉口建厂的念头。
胡西园取消在重庆逗留十余天的计划,在到重庆的第三日就急忙飞回汉口,在“沪社”召集一次紧急会议,告诉大家汉口是靠不住了,蒋介石不久就要逃到重庆,为了避免物资资敌,贯彻工厂生产协助抗日的 初衷,赶快准备进一步内迁。于是,一批武汉工厂将已出箱的材料物品重新装箱,已装的机器再拆卸下来,再次内迁。
亚浦耳电器厂机器分两路,一路运湘西辰溪,一路运四川重庆,笨重的机件存在德商美*时洋行,全部迁厂人员于11月初动身入川,先搭小轮到宜昌。在宜昌候船的人满谷满坑,甚至有耽搁一月以上还没有买 到船票的人,同时,在宜昌候船准备运入重庆的机件物资也堆积如山。胡西园得知这一情况后,焦急万分,一方面到处张罗船只,另一方面也 派亚浦耳电器厂同人四处设法。幸运的是他碰到一个多年不见的熟人,该君正在航运界工作,且在同业中很有办法,他为胡西园及其家属和一 部分职员弄到了法商聚福公司“福源”轮船的二等舱船票,并把小件的 轻型原材料与行李一同装船上运。胡西园他们在宜昌不过住了一天就搭 轮进入三峡而到四川的巫山,于11月14日踏上目的地——重庆。
从八一三起屈指计算,到11月14日总共是九十二天,这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1940年,湘西辰溪分厂每日可出电灯泡5000只,同年,为促进川滇黔业务的发展,并扶助川康建设,胡西园将湘西分厂,迁移重庆。总厂迁川后,为了维持战前的声誉,该厂主持人胡西园集股300万元,在重庆沙坪坝建厂,更名为西亚电器制造厂,技术工人百余人, 生产各种电光牌电灯泡,是后方电灯泡厂设备*完善、出品*丰富的一家,每月约3万只。
中国西部工业化的起步
战时,厂矿企业内迁开启了中国西部的工业化进程,尽管道路崎岖、艰难,但意义重大。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企业家克服战时诸多自然的、社会的困难,迅速兴起、发展和壮大,生产了大量军需民用急需的产品,并与各国经济界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大后方企业界和工矿企业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长期抗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战后,资源委员会厂矿企业在西南、西北生根。在西南川滇黔各 省留下的各项事业中,仅四川一地便有10项电力工业维持生产;天府矿业公司与嘉阳、全济两煤矿合并,改为天府煤矿公司,日产煤维持在1000—2000吨之间;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重庆制造厂及重庆区营业处、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重庆营业处、中央电瓷公司宜宾与重庆办 事处等几家单位仍在工作;中央化工厂筹备处重庆工厂、资川酒精厂、天 原电化厂有限公司等持续生产。
抗战胜利后经济复员的过程中,在民营与合办事业中,尽管内迁的工商实业家大多数迁回原来事业的所在地,但民营厂矿各种机器设备 迁回原址的则十分鲜见。1946年7月19日中国西南实业协会上海分会复会,钱新之任理事长,总干事为蔡承新,常务理事有周作民、徐寄庼、张肖梅、杨季谦、潘昌猷、刘航琛、卢作孚、缪云台,常务监事为王振宇、古耕虞、葛敬中等。在复会大会上,金融家康心如作为卢作孚的代表发言说:“我们国家抗战八年,在云南、四川、广西一带,建立 了不少的事业,这些事业都是西南实业协会予以帮忙的。胜利以后, 所有的人都走了,事业也停办了。西南种种情形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可悲。”钱新之发言说:“我们现在已经都回来了,但是我们可忘不了 那边的事情。那边还需要本会去推动联络。”工业家、实业家们纷纷复员,确实使大后方尤其是西南工业,顿现凋零衰败的残破景象。但在抗战期间,大后方工商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于全国工商界之间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私人友谊,不可能随着抗战的结束中断,相反这 种联系和关系依然维系着。而这其间兴办起来的工矿企业,无论在战 后受到怎样的冲击,都不可能也无法再次回到历史的原点,回到战前 那种基本没有现代工业的状况。1945年8月15日,刘鸿生自重庆致函其 妻子叶素贞:“余在此所创事业,如中国毛纺织公司、中国火柴原料公 司、华业火柴公司等,业务均称发达,规模年有扩充,产品供不应求, 颇得社会好评,并深蒙当局之嘉许。”抗战胜利之后,经营环境尽管 与前大为不同,但刘鸿生在原大后方地区的企业,依然能够维持并获得发展。
沿海厂矿企业艰难西迁以及在后方的重建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而顽强抗争的决心和意志;内迁厂矿企业成为抗战时 期大后方现代工业的核心和骨干,为抗战经济、国防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中国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抗战时期的工业大西迁,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成为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不朽丰碑。
西迁难,复产难,千难万难,他们始终未曾倒下,也未曾放弃。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地区一批批爱国爱家的企业家毅然西迁,为了持久抗战,为了行业发展,也为了他们心中自强不息的实业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