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设计方法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代设计方法基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14 4.1折 2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宪颐 主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1747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1244561

上书时间2024-06-06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章绪论
本章学习目标及要点
1.1概述
1.2现代设计方法的特点
1.3现代设计方法应用软件简介
1.4本书内容
第2章有限元法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及要点
2.1有限元法简介
2.1.1有限元法的产生及基本思想
2.1.2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2.1.3有限元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2.2弹性力学基础知识
2.2.1弹性力学平面问题
2.2.2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2.3弹性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
2.3.1结构离散及单元划分
2.3.2三角形单元分析
2.3.3整体分析
2.3.4有限元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3.5平面问题应用实例
2.4二维梁单元
2.4.1平面梁单元的刚度矩阵
2.4.2整体坐标的单元刚度矩阵
2.4.3非节点载荷的移置
2.4.4框架问题应用实例
2.5空间问题
2.5.14节点四面体单元的刚度矩阵
2.5.2空间问题应用实例
2.6薄板、壳问题
2.6.1薄板弯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2.6.2薄板问题的有限元法
2.6.3薄壳问题的有限元法
2.6.4薄板、壳问题应用举例
2.7动力问题
2.7.1结构的动力方程
2.7.2质量矩阵和阻尼矩阵
2.7.3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
2.7.4结构的动力问题分析实例
2.8ANSYSWorkbench应用软件应用实例
2.8.1ANSYSWorkbench应用软件简介
2.8.2平面支架受力分析——平面问题
2.8.3轴承座受力分析——空间问题
2.8.4组合零件接触面分析——接触问题
2.8.5起重机梁的谐响应分析——动力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优化设计
本章学习目标及要点
3.1概述
3.2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3.2.1设计变量与设计空间
3.2.2约束
3.2.3目标函数
3.2.4数学模型
3.3优化设计基本方法
3.4一维搜索方法
3.4.1确定初始区间的方法
3.4.20.618法(黄金分割法)
3.5无约束优化设计方法
3.5.1Powell法
3.5.2变尺度法
3.6约束优化设计方法
3.6.1复合形法
3.6.2惩罚函数法
3.7机械优化设计的几个问题
3.7.1尺度变换
3.7.2多目标问题
3.7.3离散优化设计问题
3.7.4机械优化设计的一般步骤
3.8应用举例
3.8.1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
3.8.2机械结构优化设计
3.9ANSYS优化设计介绍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可靠性工程
本章学习目标及要点
4.1概述
4.2可靠性工程的基础理论
4.2.1可靠度和故障率
4.2.2产品失效模型
4.2.3产品的平均寿命
4.3零件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4.3.1应力和强度的干涉模型
4.3.2用分析法进行可靠性预计
4.3.3可靠性工程中搜集数据的方法
4.3.4受拉零件的静强度可靠性设计
4.3.5梁的静强度可靠性设计
4.4机械和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工程
4.4.1机械和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4.4.2机械和电子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4.4.3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4.5机械和电子系统故障分析法
4.5.1故障树的基本概念
4.5.2故障树定性分析
4.5.3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6疲劳强度可靠性分析
4.6.1疲劳曲线(SN曲线与PSN曲线)
4.6.2PSN曲线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4.6.3给定寿命条件下的疲劳强度及其可靠度
4.6.4有限寿命脉动条件下零件的疲劳寿命及其可靠度
4.7ANSYS可靠性分析介绍
Ⅶ思考题
习题
第5章其他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本章学习目标及要点
5.1计算机辅助设计
5.2模块化设计
5.3并行设计
5.4模糊设计
5.5创新设计
5.6面向制造的设计
5.7绿色设计
5.8虚拟设计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现代设计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及其特点;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结合工程机械,着重介绍了平面问题、杆件结构、板壳问题、接触问题、空间问题以及动力问题的求解原理,并分别结合目前流行的结构分析软件ANSYS给出一些求解实例;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几种常用的优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步骤,机械结构和机构两大类型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可靠性工程的基础知识、机械零件的可靠性设计、系统可靠性设计及疲劳强度的可靠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其他一些常用的现代设计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与参考。

精彩内容
本次修订是在本书版的基础上,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应用型大学相关专业对现代设计方法教学的要求,对原书的一些内容和章节做了增删和修改。如根据工程分析软件ANSYS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在第2章中增加了ANSYS Workbench的应用介绍和一些实例,以使学习者能够与最新版本的工程软件保持同步应用。在第4章中增加了采用ANSYS进行可靠性分析的介绍,使学习者能够全面了解和初步掌握采用ANSYS求解结构分析、优化设计和可靠性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和能力。通过软件的应用过程,将使学习者更能理解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知识内容,更有助于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考虑到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本次修订时将版第4章中的可靠性试验一节以及其他章节中的一些推导过程删除。另外,对版中的一些错误和容易混肴淆符号进行了修正。
    本书的、3、5章由孟宪颐编写,第2章由高振莉、梁清香编写,第4章由刘永峰编写,全书由孟宪颐主编统稿。全书由王长松教授主审。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叙述不周之处,谨请广大读者及专业人员批评指正。
    编者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下,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应用最广的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些方法逐渐在我国推广。目前,现代设计方法的工程应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设计方法也已经发展到几十种之多。由于这些方法的先进性,很快得到了我国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和科技教育部门的关注。随着在设计和制造单位的推广和应用,这些方法已成为设计人员必不可少的设计技术手段。对高等院校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课程首先在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学中开设,随后,各个高校纷纷在本科生中开设这些课程。现代设计方法包括了所有新出现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除了较早的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可靠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模糊设计外,像稳健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并行工程、智能CAD、机电一体化设计、创新设计、动态设计、神经网络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工程遗传算法、智能工程、价值工程、工业艺术造型设计、人机工程模块化设计、相似性设计、反求工程设计、建模与仿真技术、面向X的设计等都属于现代设计方法范畴。但是如何统一称呼这些方法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在全国首先推出了“现代设计法”的提法,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机械本科生中分别开设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课程,至今已开设了20余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经验。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逐渐约定俗成地将这些方法统称为“现代设计方法”,并纷纷开设了该课程。可以说,“现代设计方法”这个名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于开设的课程中,包含了多少种方法,则各取所需。但不管怎样,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这“老三样”是必不可少的。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则往往单独开设为一门课程。目前,市场上介绍现代设计方法的同类教材中,适用于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较少。特别是对以工程机械等行业为特色的大学来说,适合培养对象的现代设计方法的教材为数更少。另外在我国的机械工程行业,有为数不少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采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还比较陌生。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需要了解过多的理论知识,而应主要侧重基本原理的了解,方法和实际应用步骤的掌握。我国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程机械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急需能够采用先进技术开展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编写一本适合应用型大学、特别针对以工程机械为设计分析对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现代设计方法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这些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本书是编著者依据长期教学经验,并参考了一些书籍编写而成的。本书的主要特色是紧密结合机械工程实际,结合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培养定位,使学生或不熟悉现代设计方法的读者,以最短的时间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运用步骤和方法。书中还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应用,介绍了目前最为流行的结构分析软件的使用。书中除了介绍现代设计方法的基础知识外,还选编了一部分提高内容,因此在教学使用中,可根据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的不同要求对书中内容进行取舍。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与参考。
    Ⅴ本书的、3、5章由孟宪颐编写,第2章由高振莉编写,第4章由刘永峰编写。全书由孟宪颐主编、统稿。全书由王长松教授主审。为了配合学生的双语教学,作为学生的辅助学习材料和内容的补充,特别参考了张维刚、钟志华教授编的《Advanced Design Methods》一书,在此对两位教授表示感谢,同时对本书参考的其他资料的作者也在此一并致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一些不够周全,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向授课教师免费提供,需要者可登录机工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下载。
    编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