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特诺伊的怨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波特诺伊的怨诉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4.55 4.4折 7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菲利普·罗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9450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709736

上书时间2024-06-04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1933-2018)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9年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受到瞩目,此后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2012年宣布封笔,一生共创作29部小说,代表作有《波特诺伊的怨诉》《鬼作家》《萨巴斯剧院》《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等。"

目录
我平生最难忘的人/1

打飞机/17

犹太布鲁斯/41

女阴迷狂/87

情欲生活中最普遍的堕落形式/211

放逐/281

笑点/323

内容摘要
《波特诺伊的怨诉》是菲利普·罗斯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话题之作。1969年甫一推出,便引起轰动并长居畅销榜,销量甚至超过了同年出版的《教父》。后入选”美国文库”20世纪百佳,1923-2005年《时代》周刊百佳。有评论称,该小说同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一道,定义了1960年代的美国犹太文学。故事发生在心理医师施皮尔福格尔的躺椅上。主人公波特诺伊饱受神经官能症的困扰,他找到心理医师施皮尔福格尔,向他倾诉自己从小到大所面临的困境:父亲望子成龙的期待、母亲专制霸道的溺爱、犹太身份的困扰……大胆而近乎荒诞的告白背后,暗含的是他那一代美国犹太青年内心的道德焦虑,是传统的犹太道德意识与60年代美国社会自由意识之间的冲突、失衡,也是美国犹太人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焦虑。"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孤独的性”,这种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贱而暧昧的性满足行为,因为时代发展和文明演化而成为矛盾综合体。克尔凯郭尔深受其折磨,果戈里的梦幻忧郁亦由其产生,弗洛伊德认为其核心为一种瘾,是病态冲动促成的结果,福柯则从其与现代自我形成的关系方面入手研究其作用。还有莎士比亚、卢梭、纪德等等,无数文人学者的思想曾为其停留。而罗斯,这位昆德拉口中“伟大的情色史学家”,则为其专门发明了一种名为“波特诺伊的怨诉”的伪病症。鉴于在希伯来文化中,找不到任何能够与拉丁文化中意义相近并表示自体性行为的词汇,甚至连委婉语或隐晦的说法都没有,罗斯却以一整本书的篇幅来呈现它,别说是在60年代的美国,即使放在现在,也颇有点惊世骇俗的意味。这样一本“只用一只手来看的书”,马丁·艾米斯盛赞它是“王冠上的钻石”,玛丽·比尔德则辩称它是“一场文学酷刑”,至于到底如何,只能于文本里见真章,由读者自行评判了。"

媒体评论
"【媒体评论】:
1.“《波特诺伊的怨诉》是王冠上的钻石。它包含了所有重大的主题(只有道德不在其中):父亲、母亲、子女、男性性欲、受难和以色列。罗斯用一种讽刺性的才华点燃了这把大火,如果我们幸运的话,这样的才华也许一代人才会出现一次。”——马丁·艾米斯
2.“《波特诺伊的怨诉》像炸弹一样被丢在那个虚构的、想象的美国。那时我还没有读过这样的东西。我记得自己不仅被它的题材,也被其狂欢精神、毫无愧色的直白语言和近乎偏执的直抒胸臆震撼。”——萨尔曼·拉什迪
3.“对于菲利普·罗斯来说,他笔下的文字不只充满愤怒的反叛。他本质上是一位真正的道德家,希望肃清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任何虚伪及谎言。”——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4.“一场文学酷刑,重复的、男性平庸的性幻想。”——玛丽·比尔德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