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的音乐化: 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 小说的音乐化: 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 小说的音乐化: 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小说的音乐化: 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8.39 4.9折 7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Werner Wolf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83177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593539

上书时间2024-06-04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维尔纳·沃尔夫(Werner Wolf,1955— ),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英语系主任、教授,媒介间性研究中心主任,靠前文字与音乐研究协会(WMA)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先后在慕尼黑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学习,1984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慕尼黑大学。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功能、文学与其他媒介(尤其是音乐与视觉艺术)研究。主要专著有《18世纪法国悲剧中感伤主义的起源与形式》(1984)、《叙事艺术中的审美幻觉与幻灭》(1993)、《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1999)、《媒介间性研究论集》(2018)等,主编及合编“文字与音乐研究”“媒介间性”系列丛书。译者简介:李雪梅,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音乐与文学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

目录
目  录致谢 1 引言上篇:理论音乐与文学的可比性;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音乐化的特殊例子2 音乐与(叙事)文学的主要异同2.1 音乐与文学的可比性2.2 音乐与文学能指的异同2.3 音乐与文学在所指与意义问题上的异同 2.4 (叙事)文学音乐化理论的后果3 “媒介间性”:定义、类型及相关术语3.1 “媒介”、“跨媒介”和“媒介间性” 3.2 “外显的”或直接的与“隐蔽的”或间接的媒介间性与其他的类型区分3.3 显性“讲述”或主题化与隐性“展示”或效仿作为隐蔽媒介间性的基本类型3.4 媒介间性与互文性作为“符际”[intersemiotic]形式3.5 媒介间性与元美学/元媒介自反性4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定义与类型4.1 小说的音乐化的定义4.2 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可从媒介间性一般类型推导的音乐化文学/小说的定位4.3 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文本的、类文本的与语境;一般与特殊的主题化4.4 文学/小说中的隐性效仿音乐形式:“文字音乐”[wordmusic],对音乐结构与想象内容的类比,一般与特殊的效仿与“以文述乐”[verbalmusic]的问题4.5 通过联想引用唤起声乐的形式5 如何在阅读时识辨音乐化小说5.1 识别音乐化小说的证据类型和标准5.2 斯特恩的《项狄传》——一部“音乐小说”?下篇:历史英语文学中小说的音乐化: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前史与跨媒介试验6 小说音乐化前史:从18世纪到浪漫主义音乐的美学地位上升——阶段与因素6.1 从“语言音乐”到“音乐从语言(与文学)中解放”6.2 从18世纪起音乐在美学评价中的上升及其主要原因7 浪漫主义小说的音乐化:德·昆西之《梦的赋格》7.1 梦及其主题含义7.2 音乐化的证据7.3 对赋格结构的类比与从传统故事讲述的偏离7.4 试图音乐化的小说的功能7.5 19世纪文学音乐化试验语境中的《梦的赋格》8 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塞壬”插曲8.1 小说试图音乐化历史的个高潮:现代主义8.2 “塞壬”:主题化层面上的音乐化证据8.3 模仿音乐I:“塞壬”插曲作为“前奏和赋格”?8.4 模仿音乐II:对音乐微观结构的类比与“塞壬”中的文字音乐8.5 试图音乐化的“塞壬”插曲的功能9 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I:伍尔夫的《弦乐四重奏》9.1 作为跨媒介作者的伍尔夫9.2 《弦乐四重奏》中的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9.3 《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化功能10 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II:赫胥黎的《点对点》10.1 赫胥黎“对位”小说中·寇勒斯的“小说音乐化”的跨媒介计划与实现10.2 巴赫、贝多芬与《点对点》的音乐化功能11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贝克特的《乒》——一个媒介边缘的例子11.1 小说试图音乐化历史的第二个高潮:后现代主义11.2 贝克特与音乐11.3 《乒》——一部音乐化了的小说?11.4 《乒》可能音乐化的功能层面 12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I:伯吉斯的《拿破仑交响曲》12.1 《拿破仑交响曲》:上下文、文本证据与音乐化的主题化12.2 《拿破仑交响曲》中(第二“乐章”)模仿音乐的技术:赋予语言叙述以交响乐的形貌12.3 《拿破仑交响曲》音乐化的功能 13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音乐化III:夏希波维奇的《赋格》13.1 夏希波维奇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及《赋格》音乐化的证据 13.2 故事及其被作为语言赋格阅读的可能13.3 《赋格》的赋格结构的功能 14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是音乐-文学媒介间性领域研究小说音乐化现象的开创之作,讨论了音乐如何在切实的意义上影响了小说的构思与创造。“上篇”是理论与概念的探讨,“下篇”则是个案例证与历史过程的梳理,构成了“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式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针对我们通常认为的小说中的音乐书写大多为“文学性”的描述,本书对小说音乐化的证据、辨别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和论述,还将这一现象放置在文学史的脉络中考察其音乐化功能,从而让爱乐者和文学爱好者认识到,小说的音乐化现象不仅是外在甚或是表面的“炫技”,而且是自觉的美学选择与文体探索的有效途径。

主编推荐
《小说的音乐化》一书,“是迄今为止对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所作的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Gerry Smyth,《聆听小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