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耕还林背景下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变迁与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退耕还林背景下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变迁与发展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1.34 6.6折 13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文敏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48353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202300444

上书时间2024-06-03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王军

前言

1 引论

1.1 核心概念与理论解析

1.1.1 乡村聚落的界定

1.1.2 退耕还林

1.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背景与核心问题

1.2.1 研究背景

1.2.2 历史的机遇

1.2.3 核心问题

1.3 研究综述及未涉及的问题

1.3.1 研究综述

1.3.2 既往学术研究未涉及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2 陕北丘陵沟壑区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演变与乡村聚落历史变迁

2.1 生态环境历史演变

2.1.1 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演变

2.1.2 近现代时期生态环境演变

2.1.3 生态环境现状

2.2 乡村聚落历史变迁及特征

2.2.1 乡村聚落类型划分及特征

2.2.2 乡村聚落的变迁及特点

2.2.3 乡村聚落空间及用地特点解析

2.2.4 乡村聚落布局方式

2.2.5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

2.3 影响乡村聚落变迁的因子及其权重

2.3.1 影响乡村聚落变迁的一般性因子及其权重

2.3.2 影响乡村聚落变迁的地域性因子及其权重

2.4 生态环境演变与乡村聚落变迁耦合关系解析

2.4.1 生态环境对乡村聚落的作用

2.4.2 乡村聚落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3 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的影响

3.1 退耕还林实施背景与基本问题解析

3.1.1 实施背景

3.1.2 基本问题解析

3.1.3 发展历程

3.1.4 陕西省实施现状

3.2 影响因子

3.2.1 自然因子

3.2.2 人文因子

3.3 退耕还林的影响——非空间维度

3.3.1 生态环境改善

3.3.2 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3.3.3 人居环境改善

3.3.4 社会传统观念转变

3.4 退耕还林的影响——空间维度

3.4.1 乡村聚落选址、规模及分布方式的变化

3.4.2 乡村聚落功能与结构体系的转变

3.4.3 乡村聚落营建模式更新

3.4.4 建筑院落及单体建筑转型

3.4.5 乡村景观的变化

4 典型案例解读

4.1 榆林地区绥德县——韭园乡高舍沟村

4.1.1 基本概况

4.1.2 退耕还林前后高舍沟村概况

4.1.3 建筑形态的变迁

4.1.4 其他

4.1.5 现存问题

4.2 延安地区吴起县——吴起镇马湾村

4.2.1 基本概况

4.2.2 退耕还林前后马湾村概况

4.2.3 建筑聚落形态的变迁

4.2.4 其他

4.2.5 现存问题

4.3 延安地区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

4.3.1 基本概况

4.3.2 退耕还林前后侯沟门村概况

4.3.3 建筑形态的变迁

4.3.4 其他

4.3.5 现存问题

4.4 影响因子及权重

4.5 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退耕还林后现存问题解读

4.5.1 传统窑居建造技术的停滞不前和新技术的表面化文章

4.5.2 新建建筑群落与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相融

4.5.3 忽视地域文化,脱离农户需求的集中式居住群落规划设计方式

4.5.4 缺乏规划的散落式建筑群落,人居环境混乱不堪

4.5.5 乡村基础设施后期管理滞后

5 退耕还林后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及类型

5.1 退耕还林前乡村聚落类型划分

5.1.1 沟壑山地型乡村聚落

5.1.2 小流域川道型乡村聚落

5.1.3 台塬型乡村聚落

5.2 退耕还林后乡村聚落变化概述

5.2.1 生态环境的变化

5.2.2 生产方式的变化

5.2.3 生活方式的变化

5.2.4 人居环境的变化

5.2.5 社会传统观念的变化

5.2.6 乡村聚落选址、规模以及布局方式的变化

5.3 以产业模式类型划分乡村聚落建设类型

5.4 模式一:以维护生态修复成果为主的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

5.4.1 模式的选择

5.4.2 相关技术支持

5.4.3 影响因子解析

5.4.4 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

5.5 模式二:以设施农业及设施养畜业为主的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

5.5.1 模式的选择

5.5.2 相关技术支持

5.5.3 影响因子解析

5.5.4 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

5.6 模式三:以旅游开发为主的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

5.6.1 模式的选择

5.6.2 模式分类

5.6.3 影响因子解析

5.6.4 乡村聚落发展建设模式

附录

附录一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

附录二 退耕还林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陕北丘陵沟壑区很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和农民的贫困,它们放大了生态不安全、社会不稳定的累积效应,这些皆与区域发展方式不合理有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对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脱离当地生产生活需要、背离地域文化、一味追求城市化的乡村聚落规划方法与营建模式,正在进一步加重该区域的生态负担,加剧资源损毁。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长久以来一直都是以传统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乡村聚落主要依据所处地形特征进行分类,现在由于退耕还林的影响,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产业模式。本书立足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高度,通过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的影响,揭示该地区乡村聚落营建特点、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人与资源相互关系等方面内容,提出了以不同产业模式划分乡村聚落类型的方法,并根据产业模式的不同特征,探讨了三种陕北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适宜的发展建设模式,并针对模式的选择、技术支持、影响因子、乡村聚落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有助于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缓解人居矛盾,并为后续黄土高原丘陵地区的乡村聚落建设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进而实现该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探索严峻生态环境条件下的高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本书主要适合两类读者群体阅读:类是研究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传统建筑聚落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的相关领域学者及专业人士,包含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教师、研究者等;第二类是针对本研究将陕北乃至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未来发展模式应用于实践的当地政府及乡民,对于促进当地建筑聚落发展、乡村规划及产业模式选择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