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9.03
6.1折
¥
96
全新
仅1件
作者孟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45583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6元
货号1201949608
上书时间2024-06-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孟伟,女,1971年4月生,辽宁省辽阳市人。2014年9月毕业于日本国立长崎大学,获学术博士学位。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海外汉学(主要是日本汉学)、中国文化、文艺美学、中日文学翻译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翻译文章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动机:《留学时代》的启示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章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涯
节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萌芽期(1904生年-1926)
一 生活环境的影响:来自同学的歧视
二 中国文学研究的原动力:中国文学的魅力
三 中国文学研究道路的确定:青木正儿的启蒙
第二节 中国文学研究基础期(1926-1931)
一 狩野直喜的教诲
二 黄侃的启示
第三节 经学研究时代和元曲研究时代(1931-1947)
一 经学研究时代
二 元曲研究时代
第四节 杜诗研究时代(1947-1980卒年)
一 为读杜甫而来到世上
二 经学研究为基础
第二章 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
节 研究《元杂剧研究》的经纬
一 对已有元杂剧研究的批判性受容
二 元杂剧是元人的古典
第二节 以往的元杂剧研究
一 狩野直喜的《中国学文薮》和《中国小说戏曲史》
二 盐谷温的《国译元曲选》和《中国文学概论讲话》
三 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和《元人杂剧序说》
第三节 吉川幸次郎的研究立场和主张:作为精神史研究的前提
一 吉川幸次郎的研究立场:文学伦理的转换
二 吉川幸次郎的主张:文学伦理转换的内容
第四节 《元杂剧研究》的特色
一 以文学伦理转换为基轴的研究
二 从听众视点着手的独特性
三 对作者心理的探究
四 根据文学伦理的转换解说杂剧构成的合理性
五 从语言学入手探索杂剧的文学性
第五节对《元杂剧研究》的批评
一 《元杂剧研究》的继承与开拓
二 《元杂剧研究》的欠缺
第三章 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
节 吉川幸次郎研究杜甫的原因与目的
一 从作为精神史研究的一环到对文学尊严的探究
二 吉川幸次郎研究杜甫的原因与目的
第二节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一 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
二 自然景物的描写
三 古今独步的语言运用
四 “体物”的手法在题画诗上的运用
五 杜诗中的人生观
第三节 “诗史”:用以记述社会、经济的事实与以考证过的史来证诗
一 以往对“诗史”的研究
二 吉川注释理念的转换
三 吉川如何说明杜诗为“诗史”
四 以杜诗说解历史的例示
第四节 推移的悲哀:从个人的忧愁到追求世界的法则和道理
一 以往对杜诗的解读:忧愁意识
二 吉川对杜诗的解释:推移的悲哀
三 浮生之理:时间的推移和推移的悲哀
第五节 杜诗的“心象风景”:对作诗心理的探究
一 什么叫“心象风景”
二 对杜诗“心象风景”的解读
三 杜诗“心象风景”的变化历程
四 “心象风景”的根源:对创作心理的探究
第六节 杜诗创作理论
一 关于《戏为六绝句》
二 吉川的诗论观:诗论即是“诗义”
三 杜甫的诗论:致密与飞跃
第七节 吉川的杜甫研究地位
一 中国的杜诗注释
二 日本的杜甫研究
三 吉川的杜甫研究的地位
第四章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和意义
节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的基础
第二节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和意义
一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
二 吉川幸次郎学问的展开
三 吉川幸次郎学问的意义
四 今后的课题
附录:相关观点摘录
参考文献
一 吉川幸次郎相关著书
二 元杂剧相关著书
三 杜甫相关著书
四 元杂剧相关论文
五 杜甫相关论文
六 其他
后记
内容摘要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元曲研究和杜甫研究是在他的经学基础之上展开的。本书以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为重点,梳理了他的元杂剧研究和杜甫研究的特色,旨在研究他如何剖析元朝的时代风气和元朝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杜甫作为典型来探讨文学的尊严;同时本书试图以其师狩野直喜的教诲和黄侃给予的启示,还有吉川幸次郎自己的《读书之学》为出发点,来探究他的中国学研究方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