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47
4.0折
¥
3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黄晓武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5609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0454709
上书时间2024-06-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章 导论:“主观论”及其批评史
节 黄药眠的立场
第二节 香港批判
第三节 从革命的反对派到反革命
第四节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
第二章 “主观论”问题的缘起
节 《七月》与《希望》的差别
第二节 “民族文学”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章 郭沫若与左翼阵营的儒墨之争
节 屈原的思想
第二节 儒墨批判
第三节 反对教条主义
第四章 “才子集团”的“生活态度论”
节 “生活三度”说
第二节 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
第三节 唯“唯物的思想”论
第四节 批评与反思
第五章 “主观论”及其对象
节 感性的对象
第二节 “在混乱里面”
第三节 个性解放
第六章 “主观论”与“香港批判”
节 文艺的新方向
第二节 论主观问题
第三节 论小资产阶级的改造
第四节 文艺的感性作用
第七章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马思主义与主体性:抗战时期胡风的“主观论”研究》从历史框架出发,对胡风的“主观论”及其引发的论争进行了梳理和辨析,认为不管是胡风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还是郭沫若对儒墨问题的研究、乔冠华和胡绳等对“生活态度”的强调,都与民族主义等思潮诉诸人们的情感、用“民族的”标准挤压马思主义的阶级的、靠前主义的标准有关,是左翼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努力,试图发展马思主义中主体性、情感性的一面。
黄晓武的《马思主义与主体性:抗战时期胡风的“主观论”研究》论争各方都借鉴了马思主义中的不同理论资源,来强调马思主义中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的,以对抗当时直接诉诸人的主体性和感性层面的“新儒学”、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共同表达了国统区左翼知识分子对马思主义中的主体性问题的探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