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
  • 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7.69 5.4折 8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伊纳吉·阿巴罗斯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0885360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1888302

上书时间2024-05-30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伊纳吉?阿巴罗斯(I?aki ábalos):
西班牙建筑师,ábalos+Sentkiewicz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设计导师、建筑系前系主任、教授;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席教授。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1 查拉图斯特拉之宅
2 避世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宅
3 雅克?塔蒂的居住机器:实证主义之宅
4 度假的毕加索:现象学之宅
5 “工厂”中的安迪?沃霍尔: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公社到纽约工业阁楼住宅
6 原始小屋、寄生与游牧:住宅的解构
7 更大水花:实用主义之宅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名表
译后记
图片版权

内容摘要
在《美好生活》中,伊纳吉?阿巴罗斯为读者充当向导,一同去寻访二十世纪的七座代表不同生活理念的标志性住宅。它们有的早已建成,有的则只存在于规划、画作或电影场景之中。这趟探索之旅将到访密斯?凡?德?罗的三庭院住宅、马丁?海德格尔位于黑森林的陋舍、毕加索的戛纳别墅,以及安迪?沃霍尔自称“工厂”的纽约阁楼。从雅克?塔蒂《我的叔叔》里超现代的几何住宅与花园出发,前往巴斯特?基顿自导自演的《一周》中那座有名的自制小屋,很后来到大卫?霍克尼画作《更大水花》里充盈着阳光的泳池。阿巴罗斯为读者指出这些住宅创作背后关键的哲学准则,并对现代生活方式与建筑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提出深刻见解。
这趟美好生活之旅旨在回溯二十世纪激进、多元的文化,使实证主义不再被视作现代性的保证经验。这是一次遨游想象的邀约,其目的不仅在于彰显二十世纪住宅的多样性,更在于体验思考、规划与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励我们去创造那座尚不存在的理想住宅。

主编推荐
《美好生活》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写作,而是一场自在的建筑漫游。通过游访七座现代主义住宅,阿巴罗斯借由一系列建成或未建成的建筑案例,为读者呈现了不同的设计手法与随之带来的公共空间及都市形态,进而剖析了超人哲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现象学、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与实用主义等哲学思想背后各异的主体意识与时间观念。
作者在这里试图使用平常的而非学术性的语言,论述引用各个案例之间的关系,给读者提供适当的线索。另一方面,阅读此书也将是一次智识层面的刺激,因为书中除建筑以外,还大量引用了西方哲学、文化与艺术作品,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经常在电影、雕塑、绘画、照片、文本与建筑之间来回切换,进而了解20世纪住宅设计背后的文化根源。

精彩内容
当我受邀为《美好生活》中文版写一段简短介绍时,我考虑到这次出版并没有对原书内容作任何改动,因而决定借这篇前言着重阐释我在本书成书二十年后的今天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我将主要介绍当初写作的个人动机而非大众意义,对此我理应先致歉意。
对我来说,《美好生活》一书不仅是一段愉快的写作历程,也是一次作为建筑师的必要转折。当时的我像许多同时从事思想与专业双重实践的年轻人一样,迫切希望把自己对思想史的兴趣与建筑专业结合起来。在这之前,建筑专业实践本身要求的强度使我未能意识到自己对思想论述的兴趣。至少在当时的我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两个领域结合来对当时建筑学盛行的一些陈词滥调展开间接批判。
思想史和社会政治的行为史常被作为两个互不相交的世界来理解和研究。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实践背后往往蕴含着思想,而思想亦必然受到社会与个人行为的影响。建筑这一行为其实代表了个体与其主体性的建造之间的一种紧密关系;而城市正是这种互动关系在时间上的反映。福柯具体表述的所谓“自我技术”(technologies of the self)与城市的物质文化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主观意识与物质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本书希望通过对少数几座住宅的导览,使读者们在探索上述的关系过程中不致案牍劳形:这一方法使我们得以把研究领域简化为大众(而不仅是建筑师)所熟知的对象——住宅,这也正是18世纪后期以来建筑师们自由、准确地探索建筑理念的试验田。
因此,这本书及其结构使我得以把研究重点从传统建筑理论形式及其对普适性的潜在追求,转移到其设计技术(design techniques)上——我们亦可称之为“题中之题”(project of the project)。 我一直讶异于当代建筑讨论对这一基本步骤的忽略;这与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交流形式中对“如何”(how)的广泛关注形成了鲜明反差。
飞逝的时光使我们如今得以保持一定的距离重新反思本书。在我看来,本书潜在主旨在于考察我们在开展课题时的习惯与提出的问题,从而要求我们思考如何更加准确、直接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换句话说,这趟旅程的目的在于避免重蹈覆辙。书中包含了主体性技法(techniques of subjectivity)与设计技法(techniques of design)之间的方程式;前者往往蕴含在住宅的物质性之中,而住宅作为一种生活的机器设备这一观点将受到质疑;而后者作为一个资源库将促成客体的构成。
我由衷感谢GG出版社的莫妮卡?吉莉对本书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和英文版出版和推广的热情支持。此外,我还要感谢负责本书英文再版的Park Books出版社的托马斯?克莱默,以及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的秦蕾与杨碧琼编辑。最后,我要感谢本书译者苏畅当初提议出版本书的中文版并耐心完成了全书的中文翻译。
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它的新读者们带来乐趣,并以其谦逊的方式帮助读者们建筑更美好的生活。
伊纳吉?阿巴罗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