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殷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殷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7 5.8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学勤 郭志坤主编 王进锋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185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716224

上书时间2024-05-30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

 

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 ,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 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 年8 月17 日

 

 

 

序二

 

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回忆起吴晗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 。这段回忆让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

 

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这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编纂。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阶级斗争为纲”和“残酷战争”描写的局限,注重于阶层、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和“否帝王将相”两个*的局限,注重于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表佐证历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部“丛书”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遇上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从中可以汲取*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

 

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

 

商品简介

商王朝是继夏而起的“三代”第二朝,上承夏文化的精华,下开周文化的新局。本书通过大量出土文献的推演,力图还原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引导读者通过中国*早的成熟文字体系甲骨文来认识遥远的商代;利用深藏地下数千年的龟甲兽骨,为曾经陷于历史迷雾之中的殷商时代撰写一部信史。

作者简介

王进锋,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曾先后在美国达慕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和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访问研究。在《考古》、《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民俗研究》、《史学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序一 李学勤 / 001

序二 郭志坤 / 001

导语 / 001

01 商代的历程

先商时期 / 001

早商时期 / 004

晚商时期 / 008

02 商代的制度

分内服、外服的职官制度 / 013

商代的军事制度 / 019

商代的法律制度 / 025

商代的刑罚制度 / 029

商代的教育制度 / 033

商代的选官制度 / 037

03 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制造过程 / 047

甲骨文的埋藏、破坏和发现 / 056 

甲骨文的著录 / 060

甲骨文的分期 / 066

04 商代的金文

商代青铜器的发现与类型 / 071

商代金文的分期与著录 / 079

商代金文的形式与一些典型的铭文 / 087

05 商代的社会生活

商代的服饰 / 096

商代的饮食 / 101

商代的住所 / 109

商代的交通 / 114

商代的婚姻 / 120

06 商代的经济

商王朝的财政收入 / 125

商代的商业贸易 / 130

商代的城市 / 133

商代的农业 / 136

商代的畜牧业 / 145

07 商代的方国与小臣

方国 / 152

小臣 / 158

08 商代的神灵关系

帝臣与帝的关系及神灵世界里帝臣的分职 / 164

帝与祖先神以及祖先神内部的关系 / 168

自然神与帝、祖先神的关系 / 175

商代人间世界里的帝臣及其思想史意义 / 180

09 商代的文化以及考古遗迹

西北冈王陵区大墓:商代王室墓葬文化 / 186

殷墟妇好墓:商代妇女婚姻文化 / 190

三星堆祭祀坑:商代祭祀面具文化 / 196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商代级别居室文化 / 202

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地域文化 / 206

商代的文化 / 211

10 商代的医疗

商代的疾病种类 / 215

商人对疾病原因的认识与治疗疾病的方法 / 220

11 殷都屡迁及其他

殷都屡迁 / 226

商纣王身边的大臣 / 228

商代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 / 232

附录

附录一 商大事记 / 238

附录二 商王世系表 / 239

附录三 文中引书简称表 / 240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 242

结束语 / 246

后记 / 247


【前言】

通俗而雅,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强调的通俗。本套丛书的学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在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中的通俗,继承和发展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种“以训诂代经文”的传统,把诘屈聱牙的古文经典用活了。所以说,深入浅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

为了增加生动性、可读性,作者尽量选择对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加以细讲,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在图表上尽量做到随文佐证。在每册图

书之后增加附录,旨在增强学术性和通俗性:附录“大事记”,旨在对本段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意在对本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王的传承有所知晓;附录“历史地图”,在于对本段历史地理形势方位有个立体印象;附录“主要参考书目”,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索引。

意愿和努力是如此,*终的结果如何?诚望读者鉴定。

郭志坤

2014年8月19日


【书摘与插画】

导语

李学勤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解三代文明,他说:“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定型到兴盛的时期,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三代虽然遥远,就文明的脉络而言又和我们相当切近。”还说:“三代究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溯源至此。”(《李学勤讲中国文明》,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这是确实的。说三代文明遥远,那是因为它毕竟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三代基本上是站在中华文明的起跑线上;说三代文明切近,那是因为“三代人”所创立的那些伟业、观念、礼仪、制度,至今还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后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和思想养料。见证于文献和田野考古的某些史实,鲜活而生动,宛如发生在“昨天”一样。

商王朝是继夏王朝而起的“三代”第二朝,在“三代”中是承上启下的一朝。自成汤灭夏,到殷纣覆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时间。从单个王朝来说,它是我国历史上时间*长的一个王朝。从三代的文化定型和文化兴盛视角看,它上承夏文化的精华,下

开周文化的新局。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肯定了三代时期已经形成了华夏范围内的统一局面。李学勤说:“有些人主张秦始皇*次统一中国,这是不够确切的,因为夏、商、周已经有了统一的局面,秦不过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并峙分立之后,完成了再统一而已。长期的统一,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普遍的共通性,由中原以至边远,在很大程度上道一风同。”(《李学勤讲中国文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某些专题,如小臣职官、方国地理等,虽然做了一些考辨,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古文字语焉不详,在表述上难免晦涩难懂。

殷商王朝*的文化成就在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商王及商代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甲骨文字的单字现在已发现有四千余字,出土的甲骨有十万片以上。

可以说,甲骨文是一部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殷商史诗。《史记•殷本纪》对殷商系谱作了明确的记述,太史公自己说:“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他采于《书》、《诗》的这些材料是否靠得住呢?当时条件下无法证实。现在,殷商人自己的记述为人们提供了铁证。正如考古学前辈李济说的:“甲骨文的发现提供的新知识与两千余年前司马迁的记录相比,虽说是对每一个先公先王的认识,增加了许多,而对司马迁排的这一朝代先公先王继承的秩序,新材料只把它加了强有力的证实。”而这“证实” 两字的分

量又有多重啊!

从一定意义上说,至今发现的十万余片甲骨文,是一部全面记述殷商历史的百科全书。相隔数千年的古奥的甲骨文,字形离今天的汉字很远,艰涩难懂,但甲骨文中蕴涵的丰富文化信息逐渐被挖掘出来了,被解读了。这些内容涉及殷人的经济生活、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状况,如农业、畜牧业、渔猎、军队、监狱、战争,还有鬼神崇拜、天文历法、气象、医学、建筑等。它们在本书中均有体现。然而,本书中某些专题如小臣职官、方国地理等虽作了一番考释,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古文字语焉不详,也许在论述上比较专业。

夏代是个天下统一的王朝,它的统一是与治水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治水成功后,划分了九州,从中央派出了九牧到各地去实施管理。商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与各地“方国”的联系。目前,已发现的商文化遗址有五百多处,广泛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商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有效统治区已经拓展至东到大海、北至内蒙古、西南至四川广汉一带的广大范围。



主编推荐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结合出土甲骨文文献与传世文献,细述商代历史的方方面面,为商代提供了一部可靠的信史。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