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种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0.65
5.2折
¥
5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著 著 怀宇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9016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1201883347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1915-1980,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兮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
从说话到书写
事物能意味着什么吗?
关于电影
我不相信影响
符号学与电影
以“新批评”的名义
谈《时尚系统》和叙事文的结构分析
关于《时尚系统》
围绕着一首科学长诗进行的谈话
关于《S/Z》和《符号帝国》》
《快报》与罗兰·巴尔特携行致远
罗兰·巴尔特在批评
东拉西扯
谈话
文化的必然,反- 文化的极限
快乐/ 写作/ 阅读
形容词是对于欲望的“说出”
与书写工具几乎是疯狂的关系
歌剧院的幽灵
罗兰·巴尔特反对定见
一个拒绝自我分离的社会会变成什么?
万花筒游戏
罗兰·巴尔特的20 个关键词
文学与教学
超现实主义未与身体相遇
真实之危机
色情形象的伟大修辞家
知识分子有何用?
谈《恋人絮语》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神话破释者与我们谈爱情
谈暴力
为了让人感到疑虑而说的话
一种过于突然的背景
罗兰·巴尔特自我表白
要敢于懒散
纸上的夏多布里昂
从爱好到沉迷
谈摄影
欲望之危机
内容摘要
《声音的种子:罗兰·巴尔特访谈录(1962-1980)》收录了1962年至1980年间,《费加罗报》《电影手册》《快报》等法国媒体对罗兰·巴尔特的访谈。在这些访谈对话中,巴尔特向读者阐释了自己关于电影、时尚、摄影、阅读、写作与批评的诸多看法,对自己的一些经典作品如《写作的零度》《恋人絮语》《符号帝国》等也进行了解读。这些对话为我们了解这一智慧、并富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呈现了一个颇具洞察力的视野。
精彩内容
从说话到书写
1974年3月1―15日
罗兰?巴尔特的这篇文本,是为罗杰?皮约旦(Roger Pillaudin)在法兰西文化电视台主持的首批《对话》(Dialogues)节目所写的序言,这些节目内容后来由格勒诺布尔大学出版社(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Grenoble)出版。
我们在说话,有人在为我们录音,几位聪慧的秘书在听我们的谈话内容,他们过滤这些内容,对其进行誊写,为其加上标点,据此整理出第一份手写清样交给我们,为的是让我们再一次修订,然后将其交付发表、成书、成为永恒。我们要做的,难道不就是在“为逝者美容”①吗?对于我们说过的话,我们为其熏香保存,俨然像对待一具木乃伊,以使其不朽。因为,必须要比声音延续的时间更久,必须借助于书写的戏剧手法在某个地方将其记载下来。
对于这种记载,我们能为其做点什么呢?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手写活动的骗局
一般说来,首先,这就是落入手写活动骗局中的东西[我们更愿意使用手写活动(scription)这个词,尽管它有点儿学究味,而不大喜欢用书写(ecriture)这个词:因为书写并非必然就是被写东西的存在方式]。首先,我们显然会失去一种纯洁性。这不是因为说话自身是新鲜的、自然的、自发的、诚实的、对于某种纯真的虚怀是富有表现力的;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我们的言语(特别是面对公众说的言语),直接地具有戏剧效果,它从全部的文化与演说编码中借用技巧(在该词风格学和游戏意义上讲):说话总是讲求策略的,但是,一旦过渡到书写,我们所抹杀的,正是会听的人可以感觉到的这种策略的纯洁性,一如会读书的人们那样。纯洁性总是明显的,在重写我们已经说过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自我保护、自我检点、自我审查,就会删除我们说错的地方,删除我们过分表达的地方(或表达不充分的地方),删除我们犹豫不决的地方,删除我们的各种无知表现、各种自命不凡表现,甚至是删除我们无言以对的情况(在说话的时候,对于我们的对话伙伴提出的这一点或那一点,难道我们有不予理睬的权利吗?),总之,我们会删除我们的想象物的光亮、我们的自我的个人游戏。说话是危险的,因为它是直接的,它不会重说(除非是为明确而重说);手写清样,则有的是时间,它的时间甚至足可以让人在嘴里复说多遍(谚语式的忠告从来都不是更虚假的)。在写出我们说过的话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也可以保存)将歇斯底里与妄想症分开的全部东西。
另一种损失,是我们的转换的严格性。通常,我们廉价地“编织”我们的话语。这种“编织物”,即福楼拜所厌恶的“口才”(fluenorationis),就是我们的言语的内聚性,就是我们言语自我创造的法则:当我们说话,当我们“表明”随言语活动而至的我们的思想的时候,我们会认为高声地说出我们的各种探寻之变化是正当的,因为我们毫不掩饰地在与语言做着斗争,我们确信,我们的话语“取用”和“包含,,着这种斗争,确信这种话语的每一种状态都合法地带有其前面的状态。一句话,我们希望的是一种直率的产出,并且我们也以这种规范的连带关系来表明符号。由此,在我们的公开言语中,便出现了那么多的但是、那么多的旦些、那么多的重复或那么多明显的否定。这并非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单词具有重要的逻辑价值;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它们都是思想的赘词(expletif)。书写,在一般情况下,是对于思想的安排;书写敢于省略,而起分割作用的这种修辞格,是声音所不能承受的,就像不能承受阉割一样。
这一点与最后一种损失有关,这种损失是由于誊写言语而在言语上造成的:类似于“是不是啊?”的属于言语活动的一些碎屑――无疑,语言学家们将其与言语活动诸多功能中的一种联系了起来,那就是维系功能或呼唤功能。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的对话者听我们说话,于是,我们便借助于没有意义的一些呼唤(例如“喂,喂,您听清楚我的话了吗?”等)唤起对方的注意力。这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微不足道,不过,它们却有着某种隐约的戏剧性:它们是呼唤吗?是转调吗?――在想到鸟的时候,我会说是鸟的歌声吗?借助于这些,一个身体在寻找另一个身体。而正是这种不自然的、平淡的和滑稽的歌声,当其被写出的时候,在我们的书写过程之中消失了。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理解了在誊写过程中失去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身体――至少是正在对话的这个外在的(偶然的)身体,他在向与他同样不稳定(或狂躁)的另一个身体发送在智力上空空的讯息,但其唯一的功能却在于勾住(在该词性的意义上讲)另一个身体和将其维持在对话者的状态之中。
言语一旦被誊写,它便明显地改变了接收者,并因此改变了说话主体,因为在无他者的情况下便没有主体。身体,尽管总是出现的(没有身体便没有言语活动),但它却不再与人称或者可以说与人格耦合在一起,说话者的想象物改变了空间:不再是要求、呼唤,也不再是一种联系游戏;它是在建立和再现一种分节∞出现的不连续性,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在建立和再现一种论证。这种新的计划(人们通常夸大其各种对立关系)在誊写于言语上的(在为其去掉我们前面说过的所有“糟粕”之后)增加的各种普通“意外事故”中看得很清楚(因为实际地讲,誊写具备各种手段):首先,通常是一些真正的逻辑要点。问题不再是言语用来丰富其沉寂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联系(但是、因此等),而是涉及充满真正逻辑语义成分的一些句法关系(诸如尽管、以至于)。换句话说,誊写所允许和所利用的,是口头言语活动所厌弃的一种东西,即人们在语法上称为从属关系(subordination)的东西:于是,句子变成了层级l生的,人们在句子上面――就像在经典的导演中那样――安排角色与平面之间的区别。讯息在被社会化的同时(因为它向着更宽泛和更多了解它的公众过渡),便重新找到了一种顺序结构。一些“想法”,即在对话中勉强可以明确的一些“实体”(在这些实体中,那些“想法”被身体所不停地突破),在这里被安排在前面,在那里被安排在后面,而在另外的地方则被安排成对照状态。这种新的顺序(即便其出现是需要巧妙安排的)用的是两次排版技巧――正括号与反括号,括号属于书写的“增大成果”。括号并不存在于说话当中,但它可以明确地指出一种想法的二级的和有所偏离的本质,它还可以表明顿挫一要知道,这种顿挫分离意义(而不分离形式和发音)。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