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起源
  • 物种起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种起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6.25 5.9折 1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著;舒德干 等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2358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201712074

上书时间2024-12-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 —1882),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资历教授,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2015年,舒德干教授重走达尔文航路,以不错科学顾问身份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幸运地目睹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描述的部分生物和进化证据。本书由他领衔翻译,并由他亲自“音频+视频+图文”导读。附录还收入了他撰写的“进化论的十大猜想”,高屋建瓴而又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进化论发展的未来之路,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目录
导读
中译本前言
引言(本书第一版面世前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发展过程)
绪论
第1章 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第2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第3章 生存斗争
第4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第5章 变异的法则
第6章 本学说之难点及其解绎
第7章 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第8章 本能
第9章 杂种性质
第12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
第10章 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第13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续)
第11章 古生物的演替
第14章 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的证据
第15章 综述和结论
附录 进化论的十大猜想
译后记

内容摘要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有名的代表作,是奠定生物进化论重要的著作,也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它1859年出版时就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此后的100年多里仍不断地引起激烈争论。
《物种起源》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达尔文著的《物种起源(彩图珍藏版)(精)/科学元典丛书》增加了300余幅彩色插图。这些图片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编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图片内容包括物种、生境、人物、器物等,图片形式既有绘画也有木刻或漫画,既有笔记也有书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图片系原创的摄影作品,是珍贵的科考成果。
本书丰富地再现了达尔文的生平故事、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学术往来,完美地呈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以及令人叹服的思想高度。大大提高了原著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主编推荐
全新改版·华美精装·大字彩图·书房推荐收藏——你收藏的不仅仅是 “纸”的艺术品,更是两千年人类文明史!

精彩内容
西蒙·康威莫里斯(1998年12月于剑桥大学)早在1882年去世之前,达尔文便被认可是那个世纪伟大的一位科学家。在他二世纪华诞(2009年)临近的今天,人们不仅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而且还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他在生命科学上的研究方法及其成就的深远意义仍远未为人们所全面认识。起初,他十分担心,他那个由一系列学术思想构成的理论体系是否能赢得大众广泛的认同。然而,他心里很好清楚,他的理论是符合真理的,正如爱因斯坦坚信自己的广义相对论一样。而且,他还坚信,即使对这些原理的论证还不够完善,但自然选择的进化原理终将成为生命科学中不朽的基本思想。现在,他这本《物种起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了。实际上,他早年关于进化原理的这些论述,现在已被人们视为显而易见的真理。这本巨著的影响是如此之巨大,使得有关他的那些故事,譬如那漫长的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后来又从喧嚣的伦敦隐居到乡村的党豪思(自1842年至达尔文1882年逝世,他全家在这里居住了整整40 年。——译者注),以及他缠绵不断的疾病困扰,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们所传颂。已故的约翰·波尔比对此深有研究:达尔文很糟糕的身体状况及其摇摆不定的宗教信仰,使他曾担心他这些学术思想尚未完成便会有人捷足先登,对他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而安全地架起逾越宗教信仰和科学真理间的鸿沟的桥梁也不无忧虑。的确,即使今天我们能够“事后诸葛亮”,也很难接近说清有关达尔文的传奇故事。一方面,我们需要学习《物种起源》中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很有必要去认识那些曾给达尔文带来成功和鸿运的外部条件。假如没有这些幸运的客观条件,他也许最终会成为一个不成功的医生,或者一个平庸的牧师,或者只是在优雅的乡村环境里养病休闲;要不,就像他哥哥拉斯那样,在都市里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回顾他独特的人生道路,对我们大家也许会有所教益。过去,我们在评价达尔文成功道路时,有一点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就是当他登上贝格尔号时,他把自己首先看做是一名地质学家。当他经历了五年漫长的环球旅行安全回到英格兰时,仍视自己为一名地质学家。无疑,在他完成这次环球旅行,还未来得及开启他第一本航行日记,导致他二十三年后《物种起源》问世的那些思想萌芽便已在脑子里开始形成了。达尔文是伟大地质学家莱伊尔的热烈崇拜者,即使后来两人在关于进化理论及人类在进化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认识上分歧很大,以致关系有些紧张,但他们仍是诚挚的朋友。正是莱伊尔向达尔文建议,在读完他多卷本巨著《地质学原理》之后,应思考一下地质时期是否比过去想象的要漫长得多。于是,在这种漫长的时间框架下,自然作用过程如果不是周期性发生的话,便可以渐变的形式逐步发生。同时,只要我们仔细考察地球上的岩石和地貌景观,便可以搞清它的发展历史了。无疑,同样的原理也接近可以适用于有机界的演化。达尔文时代的地质学跟现代的地质学一样,常常只基于一些零碎、甚至一些不十分可靠的证据便可以大胆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我们从达尔文的早期经历,尤其是他的地质学思想可以看出,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对于他探索物种的起源显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剑桥大学有两个人在早年对激发达尔文的科学兴趣曾起过特殊的作用,一个是约翰·亨斯洛,另一个是亚当·塞奇威克。前者是一位植物学家,对达尔文影响很大,曾给他许多有益的指导和鞭策。在起初达尔文尚无明确的研究方向时,他便敏锐地觉察出这位年轻人的内在潜力。塞奇威克是一位地质学家。正是他带领达尔文进行了跨越威尔士北部的野外地质旅行(1831 年)。从这个复杂的地质结构体中,达尔文第一次学会了如何在通常外行看来是杂乱无章的地质体中理出头绪和规律。塞奇威克直到晚年也没有接受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在达尔文其他一些朋友中,无论是植物学家约·胡克,还是莱伊尔,在很大程度上都对他的革命性的进化论持有保留态度。然而,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却对他都十分敬重。而且,达尔文还有许多热烈而忠诚的崇拜者,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要算是争强好胜的托马斯·赫胥黎。除了这些挚友之外,他还拥有一大批笔友,其中包括科学家、动物配种家,外国专家和植物学家,他们常常为达尔文大量的咨询难题提供详尽的答案。在众多有可能成为达尔文学术论敌的人中,华莱士也曾独立地发现了物种起源的基本理论。然而,他并不将自己视为达尔文学术上的竞争者,而认为两人都同时发现了这一伟大的生命奥秘,而且他欣然承认,在其他方面,达尔文比他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戴、尊重达尔文。他也有一些像理·欧文和乔·米伐特这样的夙敌。然而,达尔文从未因为遭到各种学术上的非议而悲哀,更未屈服于任何人身攻击和嘲笑。诚然,达尔文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尽管有些方面还令人费解。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走过珊瑚礁时,便能正确地解释它的形成机理;也是他能花费艰巨细致的劳动去揭示藤壶极其复杂的内部构造;他曾为兰花精美的构造拍案叫绝;他也曾着迷于家鸽形形色色变种的配育;他还对蚯蚓缓慢而持续不断的活动效应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此外,他还曾试图从整体上去探寻生命的真谛和演进。然而,所有这些工作,其起点都可以追溯到《物种起源》。引  言(本书第一版面世前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发展过程)在正文之前,我想扼要谈谈有关“物种起源”思想的发展过程。一直到最近,绝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是由造物主一个一个造出来的,而且这些物种一经造出,便不再变化。其他许多作者也支持这种观点。但另一方面,也有为数不多的博物学者认为物种在变,现存的物种不过是过去物种的后代。古代学者① 对这个问题只有些模糊认识,姑且不论;近代从科学角度讨论物种的,布丰当为人。然而,在不同时期他的观点变动很大,而且他也没有论及物种变异的原因和途径,所以我就不打算在此详细讨论了。在物种起源问题上进行过较深入探讨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应首推拉马克。这位有名的博物学者在1801年抢先发售发表了他的基本观点,随后在1809年的《动物学哲学》和1815年的《无脊椎动物学》中进行了进一步发挥。在这些著作中,他明确指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拉马克的很好贡献就在于,他个唤起人们注意到有机界跟无机界一样,万物皆变,这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神灵干预的结果。拉马克物种渐变的结论,主要是根据物种与变种间的特别相似性、有些物种之间存在着完善的过渡系列以及家养动植物的比较形态学得出的。至于变异的原因,他认为有些与生活条件有关,有些与杂交有关,但最重要的还在于①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听诊术》第二册第8 章第2 页说道:降雨并不是为了使谷物生长,也不是为了毁坏农民户外脱了粒的谷物。接着他将同样的观点应用于生物体,他说(这些话是格里斯翻译并首先告诉我的):“于是,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身体各部分发生自然界中的偶然巧合现象。例如,因为需要便长出了牙齿,门齿锐利,适于切割,臼齿钝平,适于咀嚼;但它们并不是为了这些功能而形成的,这只不过是偶然的结果罢了。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是这样,它们的存在似乎要适应某种目的似的。于是,身体上所有构造,都好像是为着某种目的而形成,再经过内在自发力量适当地组合之后,便被保存下来了。如果不这样组合而成,便会灭亡或已经灭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选择原理的萌芽,然而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原理认识粗浅,从他对牙齿形成的看法便可窥见一斑。 器官的使用与否,即生活习性的影响。在他看来,自然界一切生物对环境美妙绝伦的适应现象,都是器官使用程度的结果。例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由于它经常引颈取食树叶的结果。然而,他也相信生物进步性发展的法则。既然生物都有进步性变化的趋势,所以为了解释现在还存在着简单生物,他便坚持认为目前仍在不断自发地产生着新的简单生物。① 据圣提雷尔的儿子为他所做的传记记载,早在1795年圣提雷尔①我所记得拉马克学说抢先发售发表的日期,是根据小圣提雷尔1859 年出版的《博物学通论》第2 卷第205 页。这是一部讨论本题历史的很好论著,对布丰的观点也有详细的记载。奇怪的是,我的祖父伊·达尔文医生早在1794 年出版的《动物学》里便已经阐发了与拉马克极其相似的错误见解。据小圣提雷尔,歌德也极力主张这一观点,尽管他在1794 年和1795 年著作的导言中提出了这些主张,但这些书却很晚才发表。又据梅定博士的《作为博物学家的歌德》第34 页,歌德主张,今后博物学家要研究的问题是:牛是如何获得牛角的,而不是如何使用牛角的。很有意思的是,在1794 年至1795 年间,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达尔文和法国的圣提雷尔皆对物种起源提出相同的看法。 便开始推测,我们所说的物种是由过去同一物种繁衍而来的各种产物。但直到1828年他才正式发表他的观点,即所有物种自形成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至于变异的原因,圣提雷尔认为生活环境是主要因素。然而他在做结论时极为谨慎,而且认为现存物种并未变异。正如其子补充的那样:“假如将来一定要讨论这个问题的话,那就留给未来去讨论吧。”1813年威尔斯博士在皇家学会宣读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一个白人妇女的皮肤与黑人局部相似》。然而,这篇文章直到1818年他那有名的“关于复视和单视的两篇论文”问世时才得以发表。在这篇文章里,他已清楚地认识到自然选择的原理,这是对这一学说的抢先发售认识。但他的自然选择只限于人类,而且只限于人类的某些性状特征。他在提到黑种人和黑白混种人都具有某些热带疾病免疫功能这一事实之后指出:首先,所有的动物都具有变异的趋向;其次,农学家利用选种的方法进行家畜的品种改良。接着他又补充指出:“跟家畜的人工选择一样,自然界也在缓慢地改造人类以形成几个不同的人类变种,使他们适应各自的居住领地。起初散居在非洲中部的居民中,有少数可能产生了偶然的人类变种,其中有些有更强的抗病能力。结果,该种族便繁衍增多;而其他种族则减少,因为他们既不能抵抗疾病,也不能与强壮的邻族竞争。如前所述,这个强壮的种族当然是黑人。在这个黑肤种族中,变异继续发展,便产生了更黑的种族。肤色愈黑,便愈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结果,肤色最黑的类别,即使在当地不是专享的类别,也是最繁盛的一支。”他还用同样的观点,讨论了居住在寒冷地带白种人的情况。我十分感谢罗莱先生,是他通过白莱斯先生唤起我注意到威尔斯以上论述的。后来曾任曼彻斯特区教长的赫巴特牧师,在1822年出版的《园艺学会记录》第4卷,以及1837年发表的《石蒜科研究》一文中指出:“园艺实验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植物学上的物种,只不过是较不错而较稳定的变种而已。”他还将该观点引申到动物界。他认为每一属内独立的物种,都是在原有变异可塑性极大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些被创造出来的物种,主要是通过杂交和变异形成的。于是便一步步产生了我们今天所有的物种。1826年,格兰特教授在他的一篇有名的《淡水海绵》论文的结尾处,明确地表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物种是由别的物种衍传而来的,并且可因变异而改进。他的这一观点,在他1834年发表的第55次演讲录中(刊于医学周刊)被再次提及。1831年,马修先生在其《造船木材及植树》一文中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与我和华莱士先生在《林奈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观点(下详),以及本书将进一步陈述的思想接近一致。遗憾的是,马修先生的论述过于简略,且又散见于一篇与该论题不大相关的著作的附记之中。因而,直到1860年,经马修本人在《园艺家时报》上重新提出之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马修先生的观点与我的观点大同小异。他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曾经历过数次绝灭和复苏;他还认为,即使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和胚芽”,也能产生出新类型。在我看来,他的理论似乎特别重视生活条件的直接影响。但无论如何,他已看清了自然选择的整体力量。有名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冯·布赫在其《加那利群岛自然地理志》这一很好论著中明确指出,变种可以渐变为恒定的物种,而且一旦成种之后,便不能再进行杂交了。1836年,拉弗勒斯克在其《北美洲新植物志》一书第6页上曾指出:“一切物种,可能都经历过变种阶段;而许多变种,很可能通过逐渐获得固定特征之后而演化成物种。”然而,他在第18页却补上一句:“属的原型和祖先例外。”1843—1844年间,哈德曼教授从正反两方面  “这些现象,使我们关于新西兰的无翼鸟和英格兰的红松鸡是各自在这些岛上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它们是专为这些岛而分别创造出来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此外,应牢记,动物学家所谓‘创造’的意思是,‘他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当红松鸡这样的例子“被动物学家举出当作专门在这些岛上并专门在这些岛上被创造出来的证据时,主要是想表示出,他并不知道红松鸡如何会产在那里,且只产在那里。从动物学家这种表示无知的方式看,他是想表达这样的信念,即鸟和岛的起源,皆因一个伟大而的观点介绍了物种形成和变异的理论,他本人似乎倾向于物种变异的理论。该文发表于美国《波士顿博物学杂志》(第4卷,第468 页)。1844年,无著者名的《创造的遗迹》一书出版。在1853年第10次增订版中有这样一段话:“经过仔细考虑之后,我们认为,生物界的各系列,从最简单最原始的生物到优选最近代的生物,都是按上帝的旨意,由两种冲动力形成的。种冲动力赋予生物类型。它们在一定时期通过生殖的方式,经历级级递进,从大力度优惠等生物进化成优选等的双子叶植物和脊椎动物。这类生物级次不多,而且在生物性状上常有间断,使我们较难决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第二是与生命力有关的冲动。它在世代演变中受各种环境因素如食物供应、居所和气候等的影响,并引起形态构造的变化,这便是‘自然神学家’的所谓‘适应’。”该书作者显然相信生物体制的演化是突变的、跳跃式的,但他也相信生物受环境作用而发生的变化是逐渐进行的。他依据一般的理由,极力主张物种决非不变。但是,很难搞清他所谓的两种冲动力,如何在科学意义上解释自然界众多奇妙的适应现象。例如,我们很难运用他的理论去阐明啄木鸟是如何演变而适于它特有的生活习性的。该书最初的几版错讹较多,极不科学严谨,但由于风格犀利而优美,所以广为流传。依我看,此书在英国有过很大的贡献,它唤起人们对生物演变的注意,使人们抛弃成见,以接受类似的进化理论。1846年,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德马留斯·达洛在布鲁塞尔皇家学会公报上发表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他认为,新物种由演变而生的理论应比分别创造出来的理论更为可靠。他这一看法早在1831 年就曾经发表。1849年,欧文教授在《附肢的性质》第86页中写道:“从生物体的各种变化来看,原型的概念,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远在那些动物被证实存在之前就存在了。但靠什么自然法则或次生原因使它发展成生物,尚不得而知。”1858年,他在不列颠科学协会演讲中谈到“创造力连续作用或生物按既定法则而形成的原理”(第51页)。接着在第90页又在谈到生物的地理分布之后说:初创的原因所致”。如果我们将他同一演讲中前后言辞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位有名的哲学家在1858年并不知道无翼鸟和红松鸡在其各自故乡产生的原因,或者说,他不知道这个过程是“什么”,因而感到信念动摇了。欧文教授的演讲,发表于我下面即将提到的华莱士与我在林奈学会宣读《物种起源》之后。当本书抢先发售出版时,我和许多人都被欧文教授所谓“创造力连续作用”所迷惑,以为他跟其他古生物学家一样坚信物种不变。但是,按他在《脊椎动物解剖学》第三册第796页的文字,我似乎又觉得自己弄了个可笑的误会。所以,我在本书最近一版,曾根据他在《脊椎动物解剖学》第一册上有关“模式型”的一段话(第35页)推测他的观点,认为欧文教授亦承认自然选择作用与新种的形成关系密切。现在看来,我的这个推测是合理的。然而,按该书第三册第798页的文字,又觉得该推测不对。最后,我又援引了欧文教授与伦敦评论报记者的通讯。从这篇通讯中,我本人和该报记者都觉得欧文教授在表示,他已先于我发表了自然选择学说。对他的这一申明,我既高兴,又惊愕。然而,据我了解到他最近发表的某些章节(同书第三册第798页)时,我感到我的判断大概又错了。但有一点令我聊以自慰,就是别人也都跟我一样,对欧文教授前后矛盾的说法感到难以理解和迷茫。当然,至于在自然选择理论的发表问题上,欧文教授是否在我之前,那无关紧要。因为在本章前面提到,远在我们之前,已有马修和威尔斯二人占先了。1850年,小圣提雷尔在演讲中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的观点(演讲摘要刊于1851年1月出版的《动物学评论杂志》):“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物种的特征固定不变;但环境变了,则能引起变异。”他还说:“总之,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已证明物种具有有限的变异性。而野生动物变成家养,或家养再度返回野生,则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经验表明,如此发生的差异可以达到属级特征的水平”。在1859年的《自然史通论》(第二卷第430页),他对上述思想又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从最近发行的一本小册子上知道,弗莱克博士早在1851年就在《都柏林医学报》发表了他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生物类型,都是从最初一种原始生物传衍下来的。然而,他所依据的理由和探索的方式,与我十分不同。现在他又发表了《从生物的亲缘关系解释物种起源》(1861年)。于是,我就没有必要在此花费笔墨详述他的观点了。1852年,斯宾塞先生在《报》上撰文(此文1858年重刊于他的论文集中),对生物特创论和演化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基于家养生物性状的比较、众多物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物种与变种间的难辨识性,以及物种演化的级进原理,他认为物种都发生过变异,其变异的原因是由环境改变造成的。这位作者1855年还根据智力和才能是逐渐获得的原理讨论过心理学。1853年,有名的植物学家劳丁先生,在一篇关于物种起源的很好论文中(起初发表于《园艺论评》第102页,后重刊于《博物院新刊》第一卷171页),明确表示,物种的形成与栽培植物变种的情形相似。他将后者归于人工选择的力量,然而却没有说明自然选择有何作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