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19 5.2折 4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春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58401

出版时间2007-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355345

上书时间2024-11-2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春泉,男,湖北安陆人,1974年12月(农历)出生。2003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靠前站博士后出站于浙江大学,2014年8月第二站博士后出站于武汉大学。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批准文号:鄂职改办[2009]86号;评审单位:湖北省高校教师不错评委会),2015年1月起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修辞学、语义学、逻辑学及术语学和科学传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浙江大学学报》、《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2篇。独撰出版学术专著2部。与人合著专著3部。参编著作5部。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一理论前提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概况
四语料来源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关于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问卷调查综述
第一节对熟练表达者的问卷调查
一本项调查的基本步骤
二问卷调查结果综述
(一)修辞行为的主体交互性
(二)修辞语境的心理主导性
(三)修辞过程的言语博弈性
(四)修辞话语的主观倾向性
(五)修辞效果的心理现实性
第二节对一般接受者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步骤
二调查结果综述
(一)接受心理的存在
(二)接受心理的复杂性
(三)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四)接受心理的可认知性
(五)基于接受心理的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
第三节一项对照问卷试验
一试验步骤
二问卷的差异
三试验结果
四试验结果分析与解释
第二章修辞: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
第一节修辞行为、修辞过程与广义对话
一修辞行为的过程性
二修辞过程的社会性
三修辞的主体交互性
第二节修辞意义上广义对话的媒介
一语言作为媒介
二话语:有内容的语言
第三节修辞意义上的广义对话的效果
一语言美:有效修辞话语的特质
二审美效果的情感体验性
三修辞审美的“人本”性
第四节作为子系统的修辞表达
以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一)语辞组合
(二)语辞聚合
以超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第三章接受心理:广义对话中的受话心理
第一节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受话心理是语境的构成要素
二受话心理在语境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接受心理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
一接受心理的不稳定性
二接受主体的多元倾向
三作为一个复杂子系统的接受心理
(一)受话个性结构
(二)受话心理过程
第三节接受心理的“隔”与“不隔”
一功能实现方式上的“隔”与“不隔”
二接受心理的可认知性:对接受心理认知
上的“隔”与“不隔”
三一项接受心理与表达心理的个案比照
第四章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互动
第一节接受心理的存在
一接受心理的辩证存在
(一)接受心理是以被动的形式主动存在的
(二)接受心理是以虚拟的形式现实地存在的
(三)接受心理是以继时态即时发挥作用的
(四)接受心理存在于接受者大脑及表达者的意识里
接受心理的外化及其存在的意义
第二节对接受心理的认知
一接受心理:一个“黑箱”
二认知途径:察言观色
(一)对副语言特征及态势语的认知
(二)对话语的认知
三认知策略
第三节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共变
一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可变性
二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倚变
三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函变
四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共变的意义
第五章修辞话语的调节性建构
第一节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言语博弈性
第二节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基本类型
一改口与改笔
二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调节性建构
(一)语音调节
(二)词汇调节
(三)语法调节
三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的调节
(一)停顿的调节
(二)语调的调节
第三节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主要方式
一添加
二替换
三位移
四删减
第六章基于受话心理的典型修辞话语
第一节避讳辞格的适用
避讳:一种言语禁忌
二避讳的类型及其修辞功用
第二节“语用词”的适用
“语用词”的界定
二明喻词的适用
三感叹词、拟声词和语气词的适用
第三节用以虚指的第一人称代词
“虚指”:人称代词在语境中的一种活用
“我们”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三“我”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四“咱”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重印后记

内容摘要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是富有创新意义的前沿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作者综合运用了认知科学、心理学、美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进行了问卷调查,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全面探究了接受心理和修辞表达的互动关系。观点鲜明,论证细致,条理清晰,语料丰富,对推动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