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86 4.8折 3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宁肯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3377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0807813

上书时间2024-11-2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宁肯,男,1959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小说家,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八十年代写诗,九十年写散文,系“新散文”表作家之一,代表作西藏长篇系列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已出版有《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四部。另有中短篇小说《词与物》《后视镜》《死于某年》《我在海边读一本书》,散文集《大师的慈悲》。先后获得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以及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香港“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目录
雪 
影子 
马丁格 
沉默的休止符 
白内障·月光 
弃山星 
一条河的两岸 
寺院 
对话 
身体现象学 
马丁格小屋 
坛城 
蓝色仪轨 
丹 
母亲 
秘密 
藏歌 
观音 
漫长谈话 
金刚 
金刚 
词与物 
诗人 
印心·心印 
金刚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 
雪一般的诗人 
“零”笔记 
对话 
同居 
实女·灵女 
寂静 
镜像 
蓝色灌顶 
不,不 
同一空间旅行 
博物馆 
讲解员 
存在与言说——王德领与宁肯的对话(代后记) 

内容摘要
《天藏》由宁肯所著,《天藏》的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青年志愿者在西藏的选择与情感的故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某大学青年教师王摩诘不满足于都市象牙塔的生活,放弃了物质利益,追求精神上的生活,志愿来到西藏支教。怀着这样一个理想,王摩诘来到拉萨,他本可到条件好的市中心的西藏大学教书,却选择了拉萨郊外的一所中学任教。王摩诘一方面深入学生家庭、与少数民族学生打成一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北京志愿教师”,一方面被西藏大自然感染,忘情于拉萨郊外高洁隐秘的风光,专注于内心时时刻刻的形而上的精神感受,探索人在“时间”中是如何“具体而微”存在的,并撰写个人化的哲学笔记。王摩诘的志愿者形象引起了同校教师维格-维格拉姆的注意,在维格看来王摩诘虽非寺院的修行者,但其生活方式、精神气质与寺院僧人几无区别。维格对王摩诘产生了好感,介绍王摩诘认识了自己的上师马丁格。马丁格是学校附近的哲蚌寺的外籍喇嘛,原为法国生物学博士,许多年前来到喜马拉雅山皈依了藏传佛教,成为融中西文化的一代高僧。王摩诘与马丁格两人确有相似之点,他们一个从生物学走向哲学,一个从生物学走向宗教。在哲学与宗教的交叉点上,他们有共同语言,时有讨论,异常深入。作为马丁格弟子的维格渐渐爱上王摩诘,两人无话不谈,经常一起去寺院拜访马丁格,但也就在两人“似乎”进入了恋爱关系时,维格却发现王摩诘与青年女法官于右燕有着某种“特别”的关系。王摩诘在隐秘的性选择上是个虐恋者,因而成为与维格的情感障碍。事情的转机在于马丁格的父亲??法国著名的怀疑论哲学家让一弗朗西斯科来到西藏,要与儿子进行“哲学与宗教”的对话,维格与王摩诘负责接待。王摩诘腾出自己的宿舍给了马丁格的父亲,维格让王摩诘与自己住到了一起,两人成为“同居者”。维格决心用这段“同居”期间治疗王摩诘的“虐恋”,尽管非常艰难,但进展令人鼓舞。

主编推荐
一个具有实验色彩的情感文本,一部精神之书……
是自八十年代之后,真正具有从形而上的意义对西藏表述和发现的一部独特小说

精彩内容
    我的朋友王摩看到马丁格的时候,雪已飘过那个午后。那时漫山皆白,视野干净,空无一物。在高原,我的朋友王摩说,你不知道一场雪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也许整个拉萨河都在雪中,也许还包括了部分的雅鲁藏布江,但不会再大了。一场雪覆盖不了整个高原,我的朋友王摩说,就算阳光也做不到这一点,马丁格那会儿或许正看着远方或山后更远的阳光呢。事实好像的确如此,马丁格的红氆氇尽管那会儿已为大雪所覆盖,尽管褶皱深处也覆满了雪,可看上去并不在雪中。
    
从不同的角度看,马丁格是雕塑,雪,沉思者,他的背后是浩瀚的白色的寺院,雪仿佛就是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涌出。寺院年代久远,曾盛极一时,它如此庞大地存在于同样庞大的自身的废墟中,并与废墟一同退居为色调单纯的背景。不,不是历史背景,甚至不是时间背景,仅仅是背景,正如山峰随时成为鸟儿的背景。
    
马丁格沉思的东西不涉及过去,或者也不指向未来,他因静止甚至使时间的钟摆也停下来;他从不拥有时间,却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时间。他坐在一块突兀的王摩曾经坐过的飞来石上,面对山下的雪,谷地,冬天沉降的河流,草,沙洲,对岸应有的群山,山后或更远处的阳光,他在那所有的地方。
    
因为氆氇的关系,马丁格的头被包围了,因此也被雪包围了,远远看去马丁格只露出一点儿窗口般的脸。如果不是金丝眼镜,如果不是镜片稍有一些雪的反光,马丁格就是一个真正的雪人。透过镜片,可以看见马丁格的眼睛,马丁格的眼睛非常浅,即使平时不下雪,那里面好像也永远有雪在下;它清澈地反映着一切,也拒绝着一切。
    
王摩认识马丁格,但马丁格那会儿不认识任何人,因此王摩可以像在一尊雕像前那样走来走去。王摩身着皮夹克,戴着一条灰格围巾,围巾怪模怪样的,像灵魂的延伸。某个时刻,由于待得久了,同样覆满雪的王摩与马丁格构成了某种空间关系――如同一尊雕像同另一尊雕像的关系,王摩说。王摩对“一尊雕像与另一尊雕像的关系”的说法感到满意,他以自己的不动体会到马丁格的深不可测的境界。不过,就像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也就在雕像意识形成的瞬间,王摩惊讶地发现马丁格实际上并非一动不动。马丁格身上的雪在动,在剥落,在融化,尽管速度很慢,像云的变化一样不易察觉,不过一旦发现变化,正是事物加速的时候。很多事物都是这样,发现已是突变,已是加速,甚至已是斗转星移――很快,王摩发现,马丁格的红氆氇已从大雪中呈现出来,并且因为潮湿变得十分鲜艳。雪已经不能触及马丁格,雪差不多同马丁格保持着椭圆形的距离。马丁格在椭圆形的中心像一盏灯,甚至灯芯,一种透明的发光体,远远看去有一种雪夜灯光窗口的效果。王摩的学生在不远处追逐、喊叫、欢呼,欢声到了王摩这儿还多少有些嘈杂,到了马丁格那儿可能已变成了天堂的鸟叫。
    
那就别打扰他吧,让他听到鸟儿叫。有孩子冲过来,被我制止了,王摩说,我摆手,让他们回去,孩子们是无意的,就像任何时候都不能说鸟儿是有意的。他们早就看见了马丁格,他们熟视无睹,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鸟儿见得多了,他们也见得多了。许多狗跟着孩子们跑,孩子们和雪打作一团,它们也学着主人和雪打作一团,它们一会儿窜入树林,一会儿飞跑出来,扬起阵阵雪雾,比主人还热闹。它们平时跟着主人一同上学,一同下学,从不进校园,就在校门口卧着。不过就像任何事物总有例外一样,有一次,我正在课堂上讲《天上的街市》――那是一种韵文――教室的门忽然被推开,一只灰毛狗大模大样走进来。我熟悉它,就像熟悉它的主人。我叫它大灰,用汉语,而不是藏语,它也完全听得懂。大灰显然忘了学校的禁令,好像从不知有什么禁令,一进门就上了讲台,同我并排站在一起。这种事不经常发生,不过发生了也没人觉得奇怪,奇怪的倒是当时我的学生们没有一点骚动,一点声音也没有。大灰同样非常安静,甚至可以说是安详的,甚至好像它是讲师我倒像助教,或者相反吧,总之是类似只有在大学里才有的一种关系。我继续讲《天上的街市》,学生们大声朗读,整齐而有韵味,一切都相安无事。大灰站了一会儿,也许觉得上课学习也不过如此,于是朝天打了个哈欠,一转头下了讲台,没事儿人似的出了教室。它觉得挺没意思的,它对我是否定的。
    
雪后来看上去稍稍小了一些,或者因为天渐暗的缘故看上去有了某种类似小了的变化。变化同样在马丁格身上也出现了:马丁格与雪的椭圆形距离似乎也小了一些。不,不是似乎,王摩说,是真的在缩小,事物总是“一旦发现变化,就是加速之时”。
    
的确,很快,围绕马丁格的空间已被雪穿透,雪开始轻轻落在马丁格身上。是的,马丁格不可能让雪持续地不触及他,这一点就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修行者也做不到。修行的本质是一种内在运动,是调节与控制,就像人体内部有诸多灯盏渐次打开,直到全部,直到最亮,然后,渐次关闭,直到全部,周而复始。事物决不会停留在一点上,哪怕是一瞬上。也就是说修行是一种体内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因此,围绕马丁格的椭圆形的雪的距离也才会收缩。马丁格再次成为雪人。这不算是奇观。
    
天色已晚,雪好像更小了,实际上更大了――视觉并不总是提供真相,许多时候恰恰相反,错觉倒是经常的,因此对于一位修行者来说,真相几乎是无止境的。但何为真相?如果真相是无止境的,是否可说真相也是不存在的?
    
王摩这样想着,看看天空,看看远处。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