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1
3.7折
¥
19
全新
仅1件
作者安介生 著作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22779
出版时间201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9元
货号1200299426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言
引言
上篇 释读雄关
"关"的释义与关隘地理
历代军事地 势与关隘格局
随变
雄关意象与雄关诗歌
下篇雄关故事
崤函古关护秦汉——函谷关
人间路止潼关险——潼关
漫漫丝路雄关峙——玉门关、 阳关
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
冲霄双剑锁巴蜀——剑门关
万里金汤固九边——居庸关
锁钥旭划天堑——嘉裕关
峰涌浪阻一线天——山海关
雄关扼锁震南天——梅关
三晋门户屏京畿——娘子关
内容摘要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目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名关隘,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程度上挖掘关隘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精彩内容
“关”的释义与关隘地理
雄关险道,是中国历史文化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奇丽风景。
雄关景观,是自然地理形势与人文意象的完美结合。
征服险关,从来被视为凝聚勇敢、毅力、智慧等很好品质于一身的英雄主义的象征。
关隘之文化解读
悠久历史变迁留下的痕迹,会刻画在一个民族文化风貌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一民族而言,在各个时代又会呈现出与此前、此后风格迥异的独特的文化风貌。作为*明显的标识,各个时代有着自身独特语言特征与文化生态。
在中国庞大而繁复的传统文化语汇体系中,“关”字可谓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关键字眼。中国语汇的丰富,不仅在于单字表意,更在于以单字派生的组合词、联绵词层出不穷。而中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更在于组合词的意义又可以浓缩于原本的词源词之上,从而大大扩展了单字词的语意空间。
以“关”字为词根的组合词、联绵词汇十分丰富,不胜枚举。如“关梁”、“关隘”、“关塞”、“关津”、“关口”、“关陇”、“关东”、“关西”、“关中”、“关内”、“关外”、“关城”、“关山”、“关卡”、“关市”、“关税”,以及“险关”、“名关”、“雄关”、“乡关”,等等。
在中国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的意象、关的故事、关的诗歌等,构成了一簇簇多姿多彩的关隘文化奇葩,在中国人心目中营造了难以用简单语言表述的,融合雄迈、深远、险峻、壮美等种种情愫于一体的雄关意象。
在中国地域社会环境中,“关”字的特殊地位用一言难尽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中国古代语汇内涵之丰富多彩与演变之曲折复杂,在“关”这一字中表露无遗,如欲准确转译为别种语言,谈何容易!例如,关隘、关口在今天翻译成英文通常为PASS,这一翻译其实十分勉强,不仅与“信、达、雅”的要求相去甚远,就连*基本的内涵都没有表达出来。因为在英文中,PASS一词的本义只是表示山间狭隘的道路,与中国传统文献中所谓“关隘”、“关口”之义相差甚远。为了展现“关”字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追根溯源的文字考释工作。
“关”字之释义
木有本,水有源,古今文字的流变同样如此。“关”之*初的文字结体,是一个可以独立表意的单音词,其初始之本意,在繁体字“网”的字形上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中国*早的文字学名著――东汉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释之为:“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即用大木将大门卡住,以断绝自由出入。故而,另一部古文字学名著(仿言》里将“关”进一步解释为:“关,闭也。”在现代汉语中,有“关闭”一词,其实正好表达了“关”字之古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字的应用在不断拓展,其意义也不再仅仅限于自家门户之内。譬如,儒家著名典籍《周礼》记载,先秦时期各国已设有“司关”一职,古人注释此“关”时称:“界上之门也”或“境之门也”。
此外,与“关”相近或相似的汉语词汇也有不少,如“口”、“隘”、“塞”、“徼”等。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地区关口数量极多,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蓟州”下指出:北方沿边地区“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日营,列守为砦”。看来,“关”与“口”大小形制不同而已,并无实质之差别。
塞,《广韵?代韵》:“塞,边塞也。”在古代文献中,“边关”与“边塞”因同义而可以互相替代。如高诱注释《吕氏春秋》“九塞”时称:“险阻日塞。”古代著名军事著作《吴子?论将》中称:“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此处“名山大塞”与名山雄关显然同义异字而已。古人常称先秦时秦国为“四塞之国”,其实,“四塞”即指四大名关。
隘,义同“缢”字,《龙龛手鉴?土部》称:“缢,险缢。”同指地形狭迫的险要之地。又如晋左思《蜀都赋》云:“一人守隘,万夫莫向。”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成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边徼,与“边塞”同义。《广韵?啸韵》称:“徼,小道也。”唐代学者颜师古注释《汉书》中“徼”字时称:“徼,犹塞也。东北谓之塞,西南谓之徼。”看来,边塞与边徼的差异,只是各地方言用词习惯的不同。
“关”的经济意义――征收税赋之关卡
说来也不奇怪,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目前,经济意义上的“关卡”比军事意义上的“险关”、“雄关”出现得更早,使用也更普及。
检阅古史文献,“关”的出现,首先体现在经贸活动之中,即后世所常说的“关卡”,其功用在于向往来关口的货物收取关税。查阅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周礼》(即《周官》):当时执政当局即以九种赋税名目聚敛财富,这九种赋税是:一日邦中之赋,二日四郊之赋,三日邦甸之赋,四日家削之赋,五日邦县之赋,六日邦都之赋,七日关市之赋,八日山泽之赋,九日币余之赋。“关市之赋”,正是九大类赋税的一类。
当时关节的管理者及关税的征收者,被称为“司关”。如《周礼》载:“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凡四方宾客叩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令,则以节传出内之。”显然,当时的所谓“门关”,不仅相当于现代的关税征收所,而且是外来宾客接待处,事务相当繁忙。当时还规定:“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同返)节。凡通达于天下,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即根据当时道路交通管理制度,往来经过门关都需要“节”、“传”等凭证,完成使命之后,还要归返这些交通凭证,没有交通凭证,是不能随意过关巡游天下的。《燕丹子》载云:“燕丹去秦,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这便是“鸡鸣狗盗”故事的一个版本,因为先秦时期“关法”规定:“鸡鸣出客。”《三秦记》载云:“函谷关,去长安四百里,日人则闭,鸡鸣则开,秦法也。”
作为“仁政”的一种象征,在某些季节,关卡可以免除征赋。如云:“国凶札,则无门关之征(征,赋也)。”《礼记》又日:“仲夏之月,关市无索。”
P005-0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