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2.36 6.1折 11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真林,倪红艳 主编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0672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201590490

上书时间2024-11-2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真林,男,1966年10月生于四川邛崃。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影像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实用放射学》《临床放射学》等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通讯编委;《中华放射学》《华西医学》等杂志审稿专家。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0年。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CT、MRI成像技术及分子影像学。研究成果在European Radiology(IF:4.338)、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IF:7.022)、PLoS One(IF:3.534)、Radiology(IF:6.069)、Clinical Radiology(IF:1.663)、J Vasc Access(IF:1.017)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其中第一作者与共同第一作者论文8篇,平均每篇影响因子在3.5以上。研究结果在全球分子影像高峰论坛(3rd Multimodality Cardiovascular MolecularImaging Symposium,NIH,USA,2012)、欧洲放射学会(ECR 2008)及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年会(17th~22th CSIT)上作了大会发言交流或展板交流。主编教材2部,参编十余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已结题3项。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心血管疾病影像学的分子基础及临床应用”于2013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CT低剂量技术研究于2013年获全国CT低剂量图像大赛一等奖。
倪红艳,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磁共振部门负责人。2003年7月至2006年1月美国Rochester。大学医学中心放射科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委员,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分会临床研究管理学组委员,天津医学会临床科研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放射学杂志》通讯编委,《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编委,《天津医药》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和《磁共振成像》审稿专家。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简史
一、磁共振成像基础
二、磁共振成像基本构造与功能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评价
一、磁共振成像特点
二、磁共振成像局限性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展望
一、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二、磁共振成像未来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辅助设备与功能
第一节 制冷系统
一、氦压缩机
二、水冷机
三、空调系统
第二节 功能类
一、弹力成像剪切波发生仪
二、脑功能成像刺激仪
第三节 其它
一、心电监护仪
二、磁共振兼容高压注射器
三、磁共振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第三章 磁共振对比剂
第一节 对比剂增强机制
一、磁共振对比剂分类
二、磁共振对比剂增强原理
第二节 临床应用
一、磁共振对比增强
二、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成像
第三节 对比剂不良反应
一、对比剂不良反应机理
二、对比剂不良反应分类
三、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处理
第四章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物理学基础
一、原子核与核磁矩
二、静磁场中的自旋核
三、宏观磁化
四、射频场激励
五、磁共振现象
第二节 弛豫与弛豫时间
一、弛豫与弛豫时间
二、T1弛豫
三、T2弛豫
四、T2*弛豫
五、宏观磁化矢量的综合弛豫轨迹
第三节 磁共振信号检测与处理
一、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二、FID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第四节 磁共振图像的空间定位
一、梯度场与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
二、选层与选层梯度
三、频率编码与频率编码梯度
四、相位编码与相位编码梯度
五、二维磁共振数据采集
第五节 图像重建与K空间
一、图像重建
二、K空间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序列
第一节 脉冲序列的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脉冲序列构成
三、脉冲序列分类
第二节 自旋回波序列
一、自旋回波序列的基本形式
二、加权成像
三、自旋回波序列特点
第三节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一、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基本形式
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序列特点
三、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衍生序列
第四节 反转恢复序列
一、反转恢复序列的基本形式
二、反转恢复序列的特点
三、反转恢复序列的衍生序列
第五节 梯度回波序列
一、梯度回波序列的基本形式
二、梯度回波序列的特点
三、梯度回波序列的衍生序列
第六节 平面回波序列
一、平面回波技术特点
二、平面回波序列的分类
第六章 磁共振特殊成像
第一节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一、流动效应及影响因素
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四、三维(3D)对比增强血管成像
第二节 组织抑制成像
一、水抑制成像技术
二、脂肪抑制成像技术
三、磁化转移成像
第三节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临床应用
第四节 磁共振功能成像
一、 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
二、磁共振灌注成像
三、磁共振波谱成像
四、磁敏感加权成像
五、磁共振功能成像
第五节 磁共振定量成像
一、脂肪相关的MR成像技术
二、铁质定量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PET—MRI
一、PET—MRI数据采集
二、PET—MRI数据融合
三、PET—MRI衰减校正
第七章 磁共振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磁共振检查前注意事项
一、磁共振检查适应证
二、磁共振检查禁忌证
三、磁共振检查前准备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常规检查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
三、颅神经磁共振检查
四、颅脑MRA检查
五、MR脑扩散加权成像检查
六、MR脑灌注成像检查
七、MR脑活动功能成像(BOLD)检查
八、MR脑波谱分析检查
九、MR脑磁敏感成像检查
第三节 眼耳鼻喉、颌面部及颈部磁共振检查
一、眼部病变磁共振检查
二、颞骨、内耳磁共振检查
三、鼻、鼻窦磁共振检查
四、咽部磁共振检查
五、颞颌关节磁共振检查
六、颌面、口腔磁共振检查
七、喉部及甲状腺磁共振检查
八、颈部软组织磁共振检查
九、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
第四节 胸部磁共振检查
一、胸/纵膈磁共振检查
二、胸壁磁共振检查
三、乳腺磁共振检查
第五节 心脏及大血管磁共振检查
一、心脏大血管形态学磁共振检查
二、心功能分析磁共振检查
三、心肌活性检测磁共振检查
四、冠状动脉磁共振检查
五、心脏大血管血流定量分析检查
六、心脏大血管对比剂磁共振造影检查
七、腹部血管对比剂磁共振造影检查
八、全身血管对比剂磁共振造影检查
九、下肢血管对比剂磁共振造影检查
第六节 消化系统磁共振检查
一、肝胆脾磁共振检查
二、胃肠、胰腺及腹膜后磁共振检查
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
四、结肠、小肠磁共振检查
五、直肠磁共振检查
第七节 泌尿系统磁共振检查
一、肾上腺磁共振检查
二、肾脏磁共振检查
三、肾盂、输尿管磁共振检查
四、膀胱磁共振检查
五、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第八节 生殖系统磁共振检查
一、前列腺磁共振检查
二、子宫、附件磁共振检查
三、阴囊、睾丸磁共振检查
第九节 脊柱及外周神经磁共振检查
一、颈椎磁共振检查
二、胸椎磁共振检查
三、腰椎、骶尾椎磁共振检查
四、椎管/脊髓MR造影(MRM)检查
五、外周神经磁共振检查
第十节 四肢软组织磁共振检查
一、上臂磁共振检查
二、前臂磁共振检查
三、手部磁共振检查
四、大腿磁共振检查
五、小腿磁共振检查
六、足部磁共振检查
第十一节 关节系统磁共振检查
一、肩关节磁共振检查
二、肘关节磁共振检查
三、腕关节磁共振检查
四、髋关节磁共振检查
五、膝关节磁共振检查
六、踝关节磁共振检查
第八章 磁共振图像质量评价及伪影
第一节 磁共振图像质量评价
一、信噪比与影响因素
二、对比度与影响因素
三、空间分辨力及其决定因素
四、均匀性及其决定因素
五、几何畸变及其决定因素
第二节 磁共振伪影
一、运动伪影
二、卷褶伪影
三、化学位移伪影
四、截断伪影
五、磁敏感伪影
六、拉链伪影
七、部分容积效应
八、层间干扰伪影
九、电解质伪影
十、并行采集技术伪影
十一、其他伪影

内容摘要
《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MR成像技术卷》共八章,以磁共振成像理论和检查技术的发展为线索,详细介绍了磁共振的发展史、成像理论、临床应用以及新技术与新应用。为了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中华医学影像技术学:MR成像技术卷》对磁共振成像理论采用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介绍;为了实用和具有指导性,成像技术部分按照规范普通检查、灵活应对特殊检查的原则进行介绍。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期望建立完整的磁共振应用规范和设备管理体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