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戏剧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戏剧选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9.25 6.2折 80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宁希元,宁恢 选注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8235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0元

货号1201642472

上书时间2024-11-1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宁希元,男,山西稷山人。抗战时,曾于家塾读书两年,后西渡入陕,求学于南北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5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自助教、讲师,副教授而至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之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元人散曲选粹》,《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等。 宁恢,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目前为读者杂志社副总编辑。

目录
前言
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白朴
裴少俊墙头马上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杨显之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王实甫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马致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西华山陈抟高卧
李直夫
便宜行事虎头牌
郑廷玉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纪君祥
赵氏孤儿大报仇
康进之
梁山泊李逵负荆
石君宝
鲁大夫秋胡戏妻
孟汉卿
张孔目智勘魔合罗
尚仲贤
洞庭湖柳毅传书
郑光祖
迷青琐倩女离魂
醉思乡王粲登楼
秦简夫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无名氏
风雨像生货郎旦
无名氏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无名氏
包待制陈州粜米
朱有墩
清河县继母大贤
康海
中山狼
冯惟敏
僧尼共犯
徐渭
狂鼓史渔阳三弄
雌木兰替父从军
王衡
真傀儡
孟称舜
桃花人面
吴伟业
通天台
杨潮观
汲长孺矫诏发仓
寇莱公思亲罢宴
唐英
面缸笑

内容摘要
宁希元、宁恢选注的《中国古代戏剧选(上下)》选取了关汉卿、白朴、杨显之、王实甫、马致远、李直夫等人的作品,所选作品着眼于元明清以来的杂剧之名篇。注者有很深的学术功底,在所选作品的底本、注释等方面均作了详尽而到位的说明。
本书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古代戏曲注释选本。

精彩内容
前言自金、元以来,戏剧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目前,因其剧目浩繁,剧情异彩纷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典文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由于杂剧中的《西厢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人民文学出版社业已陆续单行整理问世,而且还将继续出版他种,因此本书所选专门着眼于元明清以来杂剧之名篇。以往的戏剧选本,往往合杂剧、传奇于一编,为了照顾各个剧本在篇幅上的大体平衡,一般采取选折、选出的办法。这样,即使所选尽为各剧的精华,但一个完整的剧本,既经割裂,难免伤筋动骨、支离破碎。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采取长剧单行,短剧合编的办法,分别出版,相辅而行,使古代戏剧之精华,大小长短,毕现于世,各发其彩。我们双方很快地达成了共识,确定本书只选杂剧,这是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杂剧之选,自应以元人所作之北杂剧为冠冕。元代立国,虽不及百年,而杂剧特为一代之盛,在中国文学目前,占有相当重要的光彩的一页,所谓“唐诗、宋词、元曲”的评赞,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据不接近统计,有元一代杂剧作家八十馀人,所作杂剧七百馀种,现存一百六十二种,可见其繁荣的情况。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和定型:一本四折的结构体制,展现了戏剧冲突从发生、发展到转折、收场的完整过程,使故事发展显得跌宕起伏,有头有尾;不同宫调的套曲的组合,用以写景抒情,交代事件,大大强化了演出的戏剧效果;末、旦、净、杂等行当的确立,更进一步促进了表演艺术向纵深发展;而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虽有相当的缺陷,但由于突出了男、女主角,对后世以生、旦为主的传奇,也不能不产生相当的影响。元杂剧的内容,很好广泛,题材多样化;或直接反映现实,或取材于史传、传说与神话。举凡家庭爱情、公案断狱、拔刀赶棒、仙佛神鬼,乃至忠奸斗争、农民起义、民族矛盾、朝代兴亡等等,莫不可以入戏。而且,应该指出,剧中的主人公,除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更多的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诸如妓女、丫鬟、童养媳、穷书生、乞丐、艺人、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等等,莫不应有尽有。不少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吏的残暴,进行了大胆的抨击,热情的歌颂了人民的反抗和斗争,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传世的名作。这里面,既有轻松欢快的喜剧,也有震撼人心的悲剧,还有融悲喜剧之情于一体的正剧。从风格上来讲,起于勾栏瓦舍的元杂剧,大多以本色当行见长,比较符合市民的审美情趣,显得朴质自然,通俗易晓。正如王国维所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即使以文彩见长的一些作家,也能于秾丽中显自然之色,雅中见俗,俗不伤雅,与专以典雅见长的文人之作,大异其趣。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至元杂剧,可以说是众体皆备,名家辈出,争奇斗胜,各极其妙。因此,《中国古代戏剧》的编选,不能不以元杂剧为重点。作为“元剧四大家”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中心地位自然要予以突出,各选二或三剧;以“花间美人”著称的王实甫,其《西厢记》已单行问世,我们另选了他的《丽春堂》入集,以见其感慨苍凉的一面。另外,为了使选本能反映出元杂剧的基本面貌,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剧作,只要是名篇,也都尽量入选。这样,从总体上看,重点的突出,加上面的照顾,元杂剧共入选十四家二十二本,约为全书三分之二之数。看来这个比数还是比较合理的。明、清两代,舞台上盛行的主要的是以南曲为主的传奇。特别是明中叶以后,传奇风靡南北,杂剧失去了演出的机会,相比之下,益显衰落。据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清代杂剧全目》两书所记,自明初至清代乾隆五百年间,得作家三百馀人,杂剧八百种,似乎还可以与元人争一日之雄,但细案之,则实有不少的差异。明初作家,如《太和正音谱》所录谷子敬、贾仲明诸人,大多由元入明,虽以北曲擅场,牢守元剧旧法,然所作多无可取。稍后,宗室朱有燉,作杂剧三十一种,然其内容,或点缀太平,或歌功颂德,而尤多神仙道化、风花雪月之作,今取其差强人意者《继母大贤》一种,以见明初杂剧之所就。自此以后,文人所作,寥寥无几,北杂剧之命运,若断若续。直到嘉靖年间,康海之《中山狼》,冯惟敏之《僧尼共犯》两剧,在北杂剧衰败声中,独放异彩。前者以寓言的形式,抨击忘恩负义之徒,妙含哲理而又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后者反宗教禁欲主义,以雅笔写俗境,俗不伤雅。两剧抗衡并驱,足与元人所作媲美,实为明代前期杂剧之代表。明代后期,即嘉靖以后,由于昆腔的兴起,传奇大行于世,一般演员多习南曲,风声所变,北化为南。这时的杂剧作家,已不大会用北曲写作,所作或南北互用,或纯用南,实际上是一种传奇化的短剧,即戏剧目前所谓的“南杂剧”。南杂剧之于北杂剧,除了使用南曲以外,在体制上接近打破了元人一本四折的。或仅一折,一气呵成;或依剧情发展之需要,分作数折,少则二三,多至八九,篇幅伸缩,极为自由。惟在唱法上,仍多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习惯,这大概由于是短剧、主角一人的缘故。杂剧体制的变异,是适应当时舞台演出的创举,这种新体制杂剧的确立,完成于明代后期,是明人的创造和贡献,从古代戏剧演变来说,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而,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主要从事杂剧写作的作家,一些传奇作家也兼写杂剧。一度沉寂的杂剧,至是复又飘然而起,出现于戏剧舞台之上。在杂剧的传奇化过程中,青藤山人徐渭实开风气之先。他的《四声猿》,以十出的篇幅分写四个故事,四剧合为一本,影响至为深远。清代张韬之《续四声猿》、桂馥之《后四声猿》,都是合四剧为一本的仿作。今特选其《狂鼓史》、《雌木兰》两剧,作为明代后期杂剧的代表。另外,王衡之《真傀儡》,讽刺世俗,感慨殊深;孟称舜之《桃花人面》,描写爱情,刻画入微,都是明后期杂剧中之力作,一并入选。入清之后,杂剧一变,文人之作,趋于典雅纯正,去元剧之本色当行益远。郑振铎先生在《清人杂剧初集序》中说:“尝观清代三百年间之剧本,无不力求超脱凡蹊,屏绝鄙俚。故失之雅,失之弱,容或有之。若失之鄙野,则可免讥矣。”认为明代文人剧,“风格每落尘凡,语调时杂嘲谑。”“纯正之文人剧,其完成当在清代。”实为公允持平之论。清代文人剧,很少能够上演于舞台,只能欣赏于案头,盖作者原本不为演出而作。在这里,戏的意义多被淡化,而戏剧创作也被异化为一般的文学写作,作家之写剧本和他们写辞作赋并无什么本质的区别,以此被论者讥为案头剧。但其中却有不少佳作,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作家身丁丧乱,山河变异,故国沦亡,往往借古抒怀,以沉郁悲愤之词,写历史兴亡之感,为人们所重视。今选清初名诗人吴伟业之《通天台》,作为案头剧的代表,以供读者赏析。雍正、乾隆年间,风气稍变,渐又注重舞台演出,文人剧的创作,更显活跃之势。杨潮观《吟风阁杂剧》三十二种,其《罢宴》一出,淋漓慷慨,音態感人。相传某大吏偶观此剧,有感亦为之罢宴。稍后,唐英《古柏堂传奇》十七种,虽声誉不及前人,然所作多为梆子腔小戏之改编,《面缸笑》一剧,谑而不虐,尤富舞台效果。自是以后,虽然仍有不少作家进行杂剧的写作,然豪气渐消,殊乏新意,故本书所选,亦断止清代乾隆年间,以杨、唐所作为殿。由于篇幅的,明、清两代不能过滥,不能如元剧之点面兼顾,只能以时代为序,突出三五重点,意在联点为线,略显杂剧演变之轨迹。总计明、清合选九家十一本,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古代戏剧遗产浩如烟海,以杂剧而论,清代乾隆以前历代所作现存者仍有五百六十七种,其中清人所作约近半数。本书所入选者仅三十馀种,元、明尚差如人意,清代部分则略感局促,沧海遗珠,势所难免,只好请诸君谅之。关于本书的校理,首先是底本的选择问题。戏剧、小说一类的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刻本或翻刻本,各本之间在文字上多少都有一些出入。我们所选取的,主要是在读者中比较通行的、学术界认可的前人选本,如臧晋叔的《元曲选》、沈泰的《盛明杂剧》等。清代杂剧尽量采用近人的整理本,如胡忌先生的《吟风阁杂剧》、周育德先生的《古柏堂戏曲集》等。凡是入选的剧本,均利用他本,作了一点文字是正的工作,如有重要改动,都在注文中说明,以便读者复按,这里不再细说。另外,底本确实有误,又有其他可靠旁证资料足以纠正其误者,亦酌情予以改正。如马致远《陈抟高卧》底本折〔金盏儿〕曲:“到这戌字上呵水成形,火长生,避乖龙大小运今年并。”隐然预言五代时周之灭汉,以及后来赵宋之代周,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根据古代五行家五德相生的说法,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都是所谓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周而复始的结果。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于建隆元年(960)三月壬戌“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其根据是“国家受禅于周,周木德,木生火,合以火德王。”宋既以火德承运,故上推五代之周为木,汉为水,晋为金,唐为土,而黜朱梁为闰统。这自然是为了肯定自己是“奉天承运”的正统,才这样安排的。如果不联系史事,就很难发现曲文中“水成形”之“水”字,实为“木”字之形误,如不改正,则〔金盏儿〕一曲不知所云矣。此一字之误,关系全文之例。又如郑廷玉《看钱奴》折,灵派侯叙东岳大帝出身一段,全文二百馀字,经查,节自元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东岳条,虽文字详略不同,但实可改正杂剧传本若干错误。如“群仙之祖”当为“群山之祖”;“天地之子”当为“天帝之子”之类。这些都是明显的错误,自可利用他书加以改正。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根据旁证,明知其误,却又不便改动者。如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洞庭龙王上云:“今日时当卓午,我听太阳道士讲《道德经》未完”数句,出于唐人小说《柳毅传》,原作“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并说:“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观此,知其为拜火教明矣。“太阳道士”,即拜火教道士。后世不知,误以“太阳”为道士之道号。于是,拜火教之《火经》,遂变为道教之圣典《道德经》了。这个误解,可能是唐中叶以来拜火教势力衰歇以后,民间艺人在演说过程中的误解,似乎不能独怪于尚仲贤一人,故仍保留原文,仅在注文中作必要的说明,以便读者参考。总之,旁证的采用,必须慎之再慎,不可乱改,以免自误误人。最后,谈谈作者简介、剧本说明和具体注释问题。作者简介,我们力求简要,侧重于其戏剧创作和在戏剧目前的地位、影响等等,一般不作过多的考证。明、清两代的一些曲家,生平资料虽多,其成就又不仅有且只有于戏剧,但因为本书是戏剧选本,所以对他们的简介也只着重于曲。入选各剧的说明,一律放在注释的条。因为全文已选,故省去内容提要,只简要说明该剧之思想意义、艺术成就等等,有时也略略涉及本事,概以三百字为限。至于剧本正文的注释,考虑到戏剧语词中的典故俗语,重见叠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一一逐条作注,势将不胜其烦;但如不点破,又无法排除阅读中的疑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为了避免注文的繁复,我们采取这样的办法:凡以前各剧已经注释过的词条,如果再次出现,则视其难易程度,或略而不注,或只述大意,或简释后再注明参见某剧某注。这样的处理,可能不免会有一些重注的现象,但却便于读者。这是需要说明的。本书在注释过程中,尽量注意采用时贤研究成果,如有关小说、戏曲语词之专书,以及一些戏剧选本,概在参考之列。其间,得益于王季思先生《中国戏曲选》、徐沁君先生《元曲四大家名剧选》者尤多,在此特为表出。惟以往有关论作,多半着意于语词之训诂,对戏剧中出现的大量俗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往往忽而不讲。其实,俗语多阅世之言,最能反映一个时代人民之心理情感,其确切含义亦当于全句或兼顾上下文求之,不可任意择取其中单词作个别之解释。如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公孙杵臼罢职归农后,在太平庄上过着“苫庄三顷地,扶手一张锄”的种地生涯。二语本元时俗语,其见于元曲者,多用于对官员之处分。元刊《薛仁贵》折作“饱庄(刨种)三顷地,扶手一张锄。”明《金貂记》附刊本《敬德不伏老》折作“苦耕三顷地,持着一张犁。”据此,则“苫庄”二字当为“苦种”之误。刨种、苦耕、苦种,都指种田苦役而说。《元典章》卷四十七刑部军官“侵盗官钱配役”条规定,犯者如赔偿不起,罚去配役。“他每根底,交担着粮食步行的交种田去者。”即指此而说。选注者不察,只就“苫庄”二字为解,或云“占有”,或云“苫盖茅草的庄屋”,显然不够妥切。又如杨潮观《汲长孺矫诏发仓》,老驿丞云:“你说生姜树上生,我也只得依你说。”亦本宋人俗语,随声附和的意思。《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下)引程颐语录云:邵尧夫临终时,只是谐谑。某往视之,因警之曰:“尧夫平生所学,今日无事否?”气微不能答。次日见之,却有声如丝发来大。答曰:“你道生姜树上生,我亦只得依你说。”又刘克庄诗云:“人道生姜树上生,不应一世也随声。”可见其意。而选注者仅据“生姜树上生”一语为说,解曰:“比喻性情固执的人”。凡此,我们都尽可能的求取旁证,照顾上下文义,以期得到一个比较稳妥的解释。总之,俗语的解说,应该着眼于全句整体意义的通达,不可孤立地就单词为说。由于俗语多为白话,容易为人们所忽略,故特申说如上。最后需说明的是,本书元剧参校各本,注释中多用简名,具体如下:①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②顾曲斋本:明顾曲斋刊本《古杂剧》。③古名家本:明龙峰徐氏刊本《古名家杂剧》。④息机子本:明息机子刊本《杂剧选》。⑤脉望馆赵钞本:明赵美琦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⑥继志斋本:明继志斋刊本《元明杂剧》。⑦《柳枝集》:明孟称舜编选《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⑧《酹江集》:明孟称舜编选《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以上各种,皆见于《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从选题、选目到体例的确定,始终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有关同志热心的帮助。特别是责任编辑杨华同志,接稿后又细心代为磨勘一过,重新查对原书,并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纠正了原稿中的一些疏忽,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一切疏漏、不当之处,仍希海内学者正之。一九九九年六月于兰州目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