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03
3.6折
¥
36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盛安之 著 著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ISBN9787542944276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1117892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导读篇创意创造世界——走进创意新时代
经济创意:创意出财富
社会创意:创意出和谐
个人创意:换个想法,你就是第一
上篇破译哈佛创意密码,感受创意思维的力量
思维的力量
第一课解读创意对象的性质
创意具有无穷多的属性
创意具有无穷多的数量
创意具有无穷多的变化
第二课剖析创意主体的特征
大脑是怎样运行的
头脑中的调色笔
第三课洞悉创意运行的过程
从无穷多的属性中抽象所需的部分
从无穷多的对象中选取需要的部分
从无穷多的变化中截取所需的片段
第四课考察创意活动的结果
思维观念的普遍性
注意观察时的盲点
本质与主流的凸现
第五课揭示创意思维提升的途径
天赋的创意能力
来自环境的影响
个性与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能够训练
创意意识能够培养
中篇突破思维定势,启动创意潜能的引擎
拆掉思维的墙
激发思维潜能
第六课不守旧——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跳出传统的守旧观念
成败在于观念的改变
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
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第七课不教条——突破书本思维定势
尽信书不如无书
从书本中走出来
第八课不循规——突破经验思维定势
经验是一把双刃剑
克服你的经验偏见
克服你的经验思维
有重塑自我的勇气
第九课不迷信——突破权威思维定势
打破权威神话,不盲目崇拜权威
超越权威束缚,敢于对权威质疑
第十课不盲从——突破从众思维定势
克服从众心理
树立自信
突破世俗的框架
坚持独立思考
第十一课不僵化——突破麻木思维定势
走出封闭式思维
克服思维的惰性
学会全方位思维
第十二课不自缚——突破其他思维定势
摆脱狭隘思维
突破思维惯性
不要画地为牢
突破各种偏见
第十三课塑造创意的力量
培养和开发创意思维
有强烈的创新意愿
自我实现创意意识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友善的团队精神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第十四课捕捉创意的灵感
灵感是创意道路上的照明灯
灵感只在一念之间
与灵感零距离
把灵感捕捉入网
进入“蒙娜丽莎”式的灵感境界
第十五课激发创意的意识
不要轻易拒绝看似荒谬的想法
敢于提问才能见真理
以批判的眼光去革新
在革新下加以模仿
梦左右了创意意识
创意的情感意识
第十六课拓展创意的空间
想象是一切创意活动的基础
昨日之日不可留
幻想是创意的灵魂
保持旺盛的想象力
想象不息,创意不止
下篇走进创意魔法训练营,掀起思维大风暴
让思维旋转起来
第十七课形象思维训练
什么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十八课直觉思维训练
什么是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十九课抽象思维训练
什么是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运用
思维风暴
第二十课灵感思维训练
什么是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的运用
灵感思维的培养
思维风暴
第二十一课发散思维训练
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思维风暴
第二十二课收敛思维训练
什么是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二十三课系统思维训练
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二十四课质疑思维训练
什么是质疑思维
质疑提问的技巧
思维风暴
第二十五课类比思维训练
什么是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二十六课博弈思维训练
博弈思维的原理
博弈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二十七课逆向思维训练
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二十八课联想思维训练
什么是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二十九课归纳思维训练
什么是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的训练
思维风暴
第三十课全世界聪明人都在用的创意方法
头脑风暴法
检核表法
特性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
模仿创意法
综摄法
德尔菲法
移植创意法
逻辑推理法
内容摘要
创意能力在人的成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面对什么问题,拥有活跃创新思维,都是你能否快速走向成功的最关健因素。
盛安之编著的《受益一生的哈佛创意课》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哈佛大学创意学的原理、创意对象和主体的特征、创意运行的过程,提供了提升创意思维的训练方法,让你如同徜徉在哈佛大学创意课堂,感受哈佛大学创意课的力量,突破思维禁锢,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发掘奇思妙想,碰撞出创意火花,开创更有发展潜力的人生和未来。
本书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阶层的人们阅读,既可作为思维提升的训练教程,也可作为大脑潜能的开发工具,使读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思维更敏锐,让大脑更聪明。
精彩内容
头脑中的调色笔
经验证明,我们的头脑并不像一块“白板”,而是更像一块“调色板”。头脑把外界输入的各类信息经过调色处理之后,进而画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这也是头脑能够产生创意思维的现实根据。
每个人的头脑都拥有许多种调色笔,其中较为重要的几种是: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等。
一、头脑中的实践目的
就是我们在思考事物或者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其语言表达式就是:“为了……”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指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并且自己能够意识到目的的存在,并能想象目的实现以后的美好情景。
我投稿发表文章,是为了交流学术观点,或者仅仅是为了拿到稿费;你报名参加函授,是为了学到知识,或者是为了获得文凭;他夜以继日地搞些小发明,是为了造福社会,也许是为了讨好女朋友……于是,我们的头脑就产生了“偏心眼”:对于符合自己实践目的的事物和问题,将会给予加倍的注意;而对于那些与实践目的无关的东西,那就对不起了,一律拒之于千里之外。
在某国警官学校,毕业班学员正端坐在三楼的教室里,神情紧张地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毕业考试。只见考官走进教室,迈向讲台,对学员们说:“全体注意,现在考试开始!请你们立即跑步到一楼,然后跑步返回教室!”
学员们尽管迷惑不解,但是只能服从命令。他们赶快跑到楼下,并接着又跑回三楼的教室。学员们刚坐下喘息未定,考官的问题已经出来了:“请问:从一楼到三楼,共有几级楼梯?”
这次警官考试是意味深长的,能够考满分的学员大概不会有很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楼梯只是上楼下楼的通道,能够达到这个实践目的就行了,而没有必要关心它究竟有几级;但是对于一名警官来说,他应该具有比常人更为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打破通常的“实践目的”对自己眼界的约束,以便发现与“侦破案件”这一实践目的相关的各类信息。我们读《福尔摩斯探案》时便经常看到,福尔摩斯的创意思维主要表现在,他能够从普通人所忽略的蛛丝马迹中找出案件的关键线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非真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请想一想,为什么“熟视”却“无睹”?某些事物一千次、一万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域内,我们却“视而不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些事物不符合我们的实践目的,头脑感到没有必要去理睬它们。比如,你家碟子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希特勒的“纳粹党标志”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类似的问题有许多,你大概都回答不上来。
再想一想,为什么“充耳”却“不闻”?某种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我们却听不到。原因同样在于,那种声音是实践目的之外的东西,头脑没有义务去感受它。比如,你家冰箱多长时间工作一次?每次工作多长时间?你在读小说或写文章的时候,还能听见身边闹钟的“滴答”声吗?对于这类问题,你的回答大概都是否定的。
二、思考之前的知识储备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讲演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芝加哥市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然后,费米自己解答说:“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按每个家庭4人,而全市1/3的家庭有钢琴计算,那么芝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1/5的钢琴需要调音,那么,一年共需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1/50。由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钢琴调音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连锁比例推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得思维创意的过程中经常被采用。在这种推论中,需要很多预备性知识做基础。比如,你应该知道“有钢琴家庭”所占的比例、调音师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意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做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自身就隐含着某种价值观念,并构成一种特定的框架,从而对头脑的观察范围和思考偏向作了预先的规定。凡是与这种规定相吻合的,头脑会予以加倍关注;而与这种规定无法沟通、风马牛不相及的,头脑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拒之于大门之外。
所以,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如每个人喜欢读的书不同,除了欣赏趣味之外,其差异点主要是由知识程度决定的――谁都不愿意去读一本自己根本就读不懂的书。由此看来,头脑中的知识既是创意的必要前提,又有可能成为创意的制约因素。
三、思考之前的价值模式
在各种各样的外界事物和观念中,有些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对我们有用;而另一些则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对我们没用。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就是“有价值的”;而没有用的东西,就是“没价值的”。相应地,用处大的东西,其“价值”就大;而用处小的东西,其“价值”也就小。于是,头脑在对外界的事物、信息和问题进行接收和思考的时候,便依照其价值顺序进行排列:首先处理价值最大的,其次处理价值中等的,最后处理价值小的,而对于没有价值的东西则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同一种东西,在你看起来很有用,价值大,但是在我看起来则没有用,毫无价值。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价值观上的差异。当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他就会把外界的事物或观念按照其价值的大小排列出一个顺序,也就是排列出一个主次、轻重、缓急的次序。这种次序,我们就称之为“价值模式”。
价值模式的差异对于创意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的价值模式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时候,创意就是从那些不同的看法中出现的。在中国人看起来,美国人的想法(实用性的)是一种创意;而在美国人看起来,中国人的想法(审美性的)同样是一种创意。其原因就在于双方的价值模式有差异。
对于个人来说,价值模式的转变意味着一种新创意的产生,意味着他面前的世界“旧貌换新颜”,他的行为方式往往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在日本的明治时代,有一位出身世族的剑士,初到三菱公司任职,公司要求他必须对客户恭恭敬敬乃至低声下气。这使得高傲惯了的剑士感到难以接受。公司负责人便对剑士说:“笑脸迎人、低声下气,都是为了金钱。你不妨把客户当做一堆钞票,你朝他一低头,那堆钞票就飞到了你的口袋。这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这的确是一项创意,使得剑士改变了原来的价值模式和行为模式,他眼中的整个世界也都改变了。
大多数情况下,一种价值模式的建立是困难的,而一种价值模式的改变则尤为困难――对于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民族来说,都是如此。
P29-3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