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5.68 7.0折 ¥ 380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魏徵等 撰,汪绍楹,阴法鲁 点校,吴玉贵,孟彦弘 修订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6289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0元
货号1201838012
上书时间2024-11-14
点校本隋书修订凡例
《隋书》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是唐朝魏徵、长孙无忌等领衔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断代史书,记述了隋开皇元年至义宁二年共三十八年的历史,系统保存了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朝的典章制度。
原点校者:
汪绍楹(1909—1970),字孟涵,著名古籍整理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文系,民国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长子,1949年前就职于税务、大学等部门,精于文史,点校出版古籍《太平广记》、《艺文类聚》、《搜神记 搜神后记》、《昭昧詹言》等。1960年代在中华书局参与《魏书》、《隋书》点校工作。
阴法鲁(1915—2002),著名古典文献专家,中国古代音乐史、舞蹈史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肥城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长期从事古典文献教学,对《诗经》、《楚辞》,尤其对古代音乐文学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主要论著结集为《阴法鲁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
修订主持人:
吴玉贵 1956年生,新疆奇台县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隋唐时期)及历史文献学。专著有《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唐书辑校》(中华书局,2008年)、《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等,译著有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等。
孟彦弘 1966年生,山西襄垣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史、法制史、历史文献等研究。主要成果有《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
书影彩页
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隋书修订前言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隋书》是唐魏徵、长孙无忌领衔编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全书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纪、传记载隋朝史事,志则涵括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故又称《五代史志》。
关于《隋书》的修撰者,《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称“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云:“秘书监魏徵修隋史,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代史。”《旧唐书》卷七三《孔颖达传》云:“又与魏徵撰成《隋史》。”《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敬播传》云:“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二《古今正史》则谓“皇家贞观初敕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共撰成《隋书》五十五卷”。《隋书》宋天圣二年刊本跋语称“《经籍志》四卷,独云侍中、郑国公魏徵撰”,“纪传亦有题太子少师许敬宗撰”,“房乔、志宁初并受诏。又李延寿传云,被诏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天文、律历、五行三志,皆淳风独作。《五行志序》,诸本云褚遂良作”,“今纪、传题以徵,志以无忌,从众本所载也”。相关史料所记各有侧重,盖前后经手非一,撰写亦各有分工,故留下了不同的撰著者的记录,至宋人刊刻时方统一题署,纪、传题魏徵,志题长孙无忌,沿袭至今。
隋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足四十年。武德四年,令狐德棻建议修前代史,距隋亡也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已感慨“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于周、隋,多有遗阙」。《隋书》卷二六《百官志序》也说“南征不复,朝廷播迁,图籍注记,多从散逸。今之存录者,不能详备焉”。《史通·古今正史》言及隋朝史书,仅举王劭《隋书》八十卷、王胄《大业起居注》,称“及江都之祸,仍多散逸”,都强调修撰《隋书》所能利用的资料颇为有限。其实王劭是受朝廷委任修撰国史,侯白、辛德源、刘炫、刘焯、王孝籍等人都曾参与或协助他工作。《隋书》卷六九《王劭传》云:“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迹,堙没无闻。”“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云云,只是说该书芜杂丛脞,不合史家体例,并不妨碍书中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隋朝史料。
隋朝享国短暂,《隋书》修撰者距隋亡国很近,“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基本属于“当时人写当时事”,这就使《隋书》的记载更具“原始性”,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了因史料改篡而导致的失实问题。《隋书》列传中有不少兼跨前后代的人物。对这类人物处理,《隋书》大都采取了上限宽、下限严的方式,即对传主在前代的事迹多有追述,而对入唐人物则仅记其在隋朝的行事。
列传编撰者还尽力提示了与传主事迹相关的“史莫能详”的人物线索。如卷四六《张煚传》末附刘仁恩、郭均、冯世基、库狄嵚,称“此四人俱显名于当世,然事行阙落,史莫能详”。又如卷六四末,称“时有将军鹿愿、范贵、冯孝慈,俱为将帅,数从征讨,并有名于世。然事皆亡失,故史官无所述焉”。卷六五《赵才传》末,称“仁寿、大业间,有兰兴浴、贺兰蕃,俱为武候将军,刚严正直,不避强御,咸以称职知名”。这种连类牵举的修撰手法,保存了史料不足征的一些重要人物,并留下了考查的线索,近年新发现的刘仁恩、郭均、范安贵(即范贵)墓志,正可弥补原书“史官无所述”的缺憾。
典章制度*重流变,但典制的变动与朝代的更替往往并不同步。《隋书》十志对典制沿革的“完整性”有清醒且充分的认识和自觉,这表现在对典制溯源“接续”的处理上。《史通·断限》曾批评《宋书》、《隋书》断限不严,“《宋史》则上括魏朝,《隋书》则仰包梁代”。这个批评显然并不恰当。因《隋书》十志原本就是“五代史”志,理应包括梁、陈、北齐、北周的内容。五代而外,十志常常又上溯前代,如《音乐志》常溯及宋、齐诸朝,《食货志》则从“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谈起,这就使十志的内容与《续汉书》志、《宋书》志、《南齐书》志、《魏书》志等前代史书所载典制得以衔接。这种突破史书朝代“断限”的撰述方式,体现了修撰者对典制沿革的异常重视,也为研究典章制度的流变提供了难得的系统史料和重要参考。
《隋书》原点校本由汪绍楹先生点校,后经阴法鲁先生覆阅改定全稿,由邓经元先生编辑整理,于一九七三年出版发行。此后又多次印刷,并有挖改。近半个世纪以来,点校本几乎取代了其他各种版本,成为*通行的版本,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信任。《隋书》修订工作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确定的修订原则和工作程序进行。
据原点校本《出版说明》,《隋书》校勘采用了传世的九种版本,并参校《通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通志》等书的有关部分。版本校勘“主要是用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互校,并参校其他刻本,择善而从。版本校勘,一般不出校记”。采取的是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校勘方式。我们经过通校可以确知,原点校本所用工作本为百衲本。此次修订,仍以百衲本为底本,既可以很好地与原点校本的工作相衔接,也便于保留和利用张元济的校勘成果。
修订工作严格遵守版本校勘的原则,以百衲本为底本,通校宋甲本、宋乙本、元至顺本、明汲古阁本,参校元大德本、明南监本、明北监本、清武英殿本,除明显版刻讹误外,凡有改动必出校记。在版本校的基础上,运用本校、他校,大量利用了正史、类书、文集、墓志等相关资料进行校勘。
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我们对原点校本的校改之处均一一复核,充分尊重原点校本的成绩,原校勘记需补充资料或论证者,适当加以增补;欠妥或失误者,加以修改或删除;失校者,则补写校勘记。分段、标点,明显欠妥或错误者,酌情改订,其余悉从原书。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百衲本的底本大德本的覆刻、补板情况极为复杂,在覆刻或修板时,常参考利用后代的版本,加之百衲本影印时又作了修改描润,所以百衲本的某些文字往往与南北监本、殿本相同,而与宋、元本乃至汲本相异。为了弥补百衲本的这一缺憾,我们在必要时以异文校的形式,交待了宋、元本等早期版本的情况。
修订工作尽可能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研究和校勘成果,除原点校本曾系统利用的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李慈铭《隋书札记》、张森楷《隋书校勘记》、张元济《隋书校勘记》、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岑仲勉《隋书求是》等外,我们对原点校本出版后学术界发表的成果,特别是散见的校读札记,作了全面梳理利用(详见书后所附《主要参考文献》,此不赘举)。这些研究和校勘成果,为修订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借鉴。希望通过科学、严谨的整理,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可靠、便于利用的修订本。
1.记述隋开皇元年至义宁二年共三十八年历史的史书,系统保存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朝的典章制度。
2.魏徵、长孙无忌领衔编撰,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3.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成果,《隋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