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州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锦州史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62 4.6折 25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无 著作 孙海滨 等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2899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1201005752

上书时间2024-11-1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夕阳穿树补花红(代序)
一  古代史略
1.远古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印记
2.辽代历史文化的辉煌
3.金元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杰出人物
4.明亡清兴之战
5.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与交通
6.明清著名人物轶事
7.锦州佛教史略
二  百年风云
1.欧阳强创建辽宁第一个党支部
2.张作霖、张作相、张学良与锦州
3.李善祥兴办早期实业
4.锦州――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祥地
5.锦州――《义勇军进行曲》的发祥地
6.日伪统治时期的锦州傀儡政权
7.张士毅和锦州的第一次解放
8.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人民生活
9.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
三  现代风貌
1.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区位优势
2.美丽的都市新姿
3.坚实的经济基础
4.发达的社会事业
5.繁荣的文化艺术
四  名胜古迹
1.锦州老八景与锦州新十景
2.都市风景名胜与红色旅游景区
3.滨海风光带风景名胜区
4.闾山风光带风景名胜区
锦州赋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雄踞中国渤海北岸、关内外咽喉要地的锦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北方文化名城,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是锦州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当辽代契丹皇族的大旗覆盖锦州以后直到明清时期,锦州逐渐成为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锦州成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发祥地。锦州又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锦州攻坚战的胜利,为辽沈战役乃至中国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锦州这座中国北方的山海名城、文化名城正在面向大海,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奏响更加辉煌的时代乐章。
孙海滨、刘景毅主编的这本《锦州史话》是《中国史话》系列丛书关于锦州历史文化的部分,旨在梳理锦州的历史文化精髓,成为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了解锦州概况和历史文化的乡土教材。

精彩内容
    靠前阶段:清军围锦,打援失利。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至八月,松锦大战初期,清军一部分加紧围困锦州,另一部分在锦州城南的松山、杏山之间阻击洪承畴援军,企图打下锦州。洪承畴用骑兵围绕松山三面驻营,清军出击失利,死伤很多。
    清军在松山城下出兵失利,求援沈阳。清太宗皇太极闻讯后,急得忧愤呕血,鼻衄病发,出血不止。他不顾病重,立即调兵遣将,悉索沈阳15岁以上男丁从军,并胁迫朝鲜王太子,以其火器较优,带兵从征。八月十四日,传令各部兵马,星集京师,亲自带领骑兵昼夜驰行6天,于八月十九日来到松山齐家窝堡。
    第二阶段:松山大战,消灭明军主力。
    八月十九日当天,皇太极决心先切断明军粮道。他将八旗主力调到锦州、杏山之间,挖壕建垣,断绝明军由宁远向锦州送粮的通道,并连夜令清军挖了从松山向南至海边深8尺(约2.7米)、宽1丈(约3.3米)的三道长壕(锦州城南三道壕地名的由来),将10万明军围困其中。八月二十日,明清两军在锦州、松山、杏山、高桥、塔山等地全面展开战斗。明军的多次冲击都被清军杀退。与此同时,清援军阿济格部攻占塔山与笔架岗(今笔架山),在笔架岗夺得明军粮食12堆。接着清军多尔衮、豪格率主力骑兵击溃松山城东、北、西明军骑兵,迫使乳峰山南麓明军7座大营的步炮兵撤退到松山城四周布防。二十一日,洪承畴召开军事会议,共谋对策,诸将一致同意突围,回宁远就食。皇太极得此情报,马上又派兵在北壕挖了三道大壕,将小凌河拦腰截断,明军撤退之路全被封堵。
    清军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一片恐慌,几次出战,均打败仗,乱作一团。洪承畴下令在八月二十二日与清军决一死战。但其军心涣散,溃逃的将士越来越多。清军截道与夜间突围奔逃的明军厮杀,明军又大败。二十一日晚,大同总兵王朴临战先逃,更坏了军心。八月二十六日,王朴、吴三桂只带了少数明军逃回宁远。各镇兵马也争相逃遁,不战自溃。清军乘势出击,大部分明军被赶到天桥、笊笠头海边,当时正值大潮,海中浮尸如雁凫。冲出的一部分明军,在杏山至宁远之间的高桥又遭清伏兵围歼。明军残兵万余人退守松山。松山一战,明军被斩杀53783人,溃散60000余人,损失马匹7448匹,驼66峰,甲胄9346副,大炮数十门,元气大伤,已无力再战。
    第三阶段:松山失陷,洪承畴被俘。
    明军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等带领万余守卒被困松山,洪承畴数次亲自带兵突围不成。明廷从关内仓促派兵前来救援,援军被清军所阻,逡巡不前。洪承畴听说关内援兵将至,便遣兵6000于夜间出来接应,战败,损兵30000明败兵要退入城中,洪承畴见清追兵已近,竟下令关闭城门,明败兵大部被歼,余部败走杏山,道遇伏击全部被歼。洪承畴至此不敢再战,而明援军也害怕清军而逡巡不敢前来。松山被困半年之久,至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中粮尽,明军副将夏成德暗中遣人出降,二月十八日夜,夏成德开城门接应清兵,从南城攻破松山。城破后,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和副将、道员100多人及官兵3100多人被杀。清军俘获明军3100多人,甲胄军械15200多件及各种火器3270件。洪承畴于锦州城南10公里外的吕翁山被清兵俘获(另有二说,一说是洪承畴被夏成德擒获交与皇太极;一说是洪承畴逃到松山西门,在落马坡处被清军擒获),皇太极先劝其投降,洪承畴不从,后被押至沈阳降清。
    松山一战,清军歼灭了明朝“边兵”主力,锦州城中的明军更加孤立。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守将祖大寿在崇祯十五年(1643)三月八日带领7000人再次向清军投降。松锦大战的失败,使明朝经营了20多年的宁锦防线全部崩溃。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攻陷了塔山,城内明军官兵7000人全部战死,士民皆自焚死,无一降者。而后杏山城降。清军毁松山、杏山、塔山三城。至此,明军在辽西地区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山海关以东,辽西走廊地带门户洞开,大大加深了北京明朝廷的危机。
    松锦大战明军的失败,也与明军内部的腐败相关。清军依靠在松锦大战中的全面胜利,成为很后诱降明军山海关主将吴三桂很重要的筹码,终于迫使吴三桂后来在山海关和李自成农民军作战即将战败的紧要关头降清,并引清军人关。1644年,大清国睿亲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先后入关进入北京,从而开创了268年的大清基业。P35-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