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制与应变 清代台湾城市规划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96.55
6.1折
¥
158
全新
库存18件
作者孙诗萌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51918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8元
货号1203343798
上书时间2024-11-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孙诗萌,1982年10月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历史城市保护、地区建筑学。台湾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PURS访问学者(2019-2020),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著有《自然与道德:古代永州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2019);合著/编有《中国城市规划史》(“十三五”教材/2020)、《天下·国典·家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2020)、《地区建筑研究1》(2019)等论著;在《城市规划》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专业组一等奖”(2020)。
目录
第1章 绪论:为何研究清代台湾城市规划
1.1 中国地方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台湾价值
1.2 两岸相关研究综述与比较
1.2.1 台湾学界相关研究
1.研究历程
2.主要议题
3.研究特点
1.2.2 大陆学界相关研究
1.研究历程
2.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
3.历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4.研究特点
1.2.3 比较与思考
1.3 研究内容与本书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素材
1.3.3 本书结构
第2章 建置历程:行政区划与治城建置的三个阶段
2.1 前期(1683-1722年):偏居中南,府城为先
2.1.1 初设府县,以固边国
2.1.2 重心南偏,辖域仅半
2.1.3 府城独大,二县空虚
2.1.4 半线以北,屡议添兵
2.2 中期(1723-1874年):滨海开拓,驭控山前
2.2.1 彰淡划界,北路充实
2.2.2 增置巡检,前沿开拓
2.2.3 噶玛兰设厅,后山初辟
2.2.4 人居发展,防汛延伸
2.3 后期(1875-1895年):开山抚番,覆盖全台
2.3.1 恒春设县,变革开启
2.3.2 台北设府,内山置厅
2.3.3 台湾建省,居中而治
2.3.4 铺线修路,全台联贯
2.4 总体特征与影响因素
2.4.1 内乱外侵刺激
2.4.2 山川形势制约
2.4.3 族群治理需求
2.4.4 资源开发驱动
第3章 山水格局:从“山前模式”到“盆地模式”(上)
3.1 台湾地形与城市选址模式
3.2 “山前模式”典型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建构
3.2.1 诸罗县城:诸山罗列,踞中高坐
1.归治前的山水形势认知
2.县城规划与山水格局建构
3.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3.2.2 彰化县城:由武而文,百年建构
1.设县以前,半线营汛
2.县城规划的三个阶段
3.山一城关系的三个阶段
4.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3.2.3 淡水厅城:官民共塑,格局渐成
1.依托汉庄,创建竹城
2.官民共画,增筑砖城
3.地师参与,格局重塑
4.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3.2.4 噶玛兰厅城:地处适中,坐坎向离
1.从“蛤仔难”到“噶玛兰”
2.厅城选址与规划
3.厅城山水格局及朝向之辩
4.山水格局的实际地形核查
3.2.5 凤山县城:新旧反复,山水调适
1.凤山旧城的选址规划建设
2.创筑城垣与山水格局建构
3.迁建新城与山水格局重塑
4.城址变动之本质
3.2.6 “山前模式”城市选址规划的共性特征
第4章 山水格局:从“山前模式”到“盆地模式”(下)
4.1 “盆地模式”典型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建构
4.1.1 恒春县城:山势回环,全台收局
1.恒春设县与县城选址
2.地形勘察与山水格局建构
3.因应山水的县城规划建设
4.1.2 埔里社厅城:四山环绕,自成一局
1.设厅前的埔里盆地
2.埔里设厅,相地选址
3.因应山水的厅城规划建设
4.1.3 台北府城:众山环抱,蔚成大观
1.发现盆地,从边缘到中心
2.台北设府,相地选址
3.规划调整,顺应山水
4.1.4 台中省城:山环水复,气象宏敞
1.省城选址,盆地突现
2.建省以前的人居发展和山水认知
3.因应山水,择向筑城
4.1.5 “盆地模式”城市选址规划的共性特征
4.2 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建构略论
4.2.1 城市山水格局的内容与层次:“可见层次”与“可感层次”
1.城市山水格局的“可见层次”
2.城市山水格局的“可感层次”
4.2.2 城市山水格局的建构程序:“实质性建构”与“文本性建构”
1.“实质性建构”早于“文本性建构”
2.“实质性建构”同步于“文本性建构”
3.“实质性建构”而无“文本性建构”
4.2.3 城市山水格局的建构者及其理论:专业理论与人居常识
4.2.4 城市山水格局建构的目的与意义:实用与象征
第5章 要素时序:衙垣学庙,分别缓急
5.1 功能空间要素与研究方法
5.2 治署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5.2.1 设治后1~5年建署者为主流
5.2.2 设治同时建署者皆出于战略考量
5.2.3 治台初设府县建署迟滞
5.3 城垣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5.3.1 设治后10年以上筑城者近半
5.3.2 中、后期筑城较前期为迅
5.3.3 设治同时筑城者出于特殊安防需求
5.4 学宫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5.4.1 设洽同年即建学者皆为初设府县
5.4.2 设治后1~5年建学者居多
5.4.3 设治后10年以上建学者各有原因
5.5 三坛一庙的规划建设情况及时序特点
5.5.1 城隍庙建置率高,时序与建署/筑城相关
5.5.2 社稷、山川二坛多同时建设
5.5.3 邑厉坛建设时间较灵活
5.6 四类要素之间的规划建设时序规律
5.6.1 治署优先:“听断无所,无以肃观瞻”
5.6.2 城垣当急:“卫国守民,存国体而壮观瞻”
5.6.3 学宫唯要:“化民成俗,莫先于学”
5.6.4 三坛一庙必备:“阳纲既立,阴律宜修”
5.7 功能空间要素配置与规划建设时序的阶段性特征
5.7.1 前、中期建置城市要素齐备率高,用时长,时序反常
5.7.2 后期建置城市要素齐备率低,用时短,时序常规
第6章 两座省城:古典规划传统之绝响
6.1 两座省城的规划建设历程
6.1.1 台北府城的规划建设历程
6.1.2 台中省城的规划建设历程
6.2 两座省城的选址规划理念与方法
6.2.1 择中而治,山水中央
6.2.2 城市规模,等级秩序
6.2.3 城垣形态,理想图示
6.2.4 山川立向,随形就势
6.2.5 配置完备,文教为先
6.2.6 宫民共建,定章起造
6.3 两项规划的代表性与特殊性
6.3.1 同地域比较:对规划传统的“自觉”遵从
6.3.2 同时代比较:带有传统规划体系的“不自觉”烙印
6.3.3 中国城市规划传统中的典型案例
第7章 地方城市规划的“守制”与“应变”
7.1 中国城市规划史中的台湾价值
7.1.1 两千年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最后真容
7.1.2 省域城市体系规划的探索性实践
7.1.3 前现代中国最后一座全新选址规划的省城
7.1.4 边疆人居开发史上的典型案例
7.2 清代台湾实践对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守制”与“应变”
7.2.1 因应山水之“守”与“变”
7.2.2 要素时序之“守”与“变”
7.2.3 省城规划之“守”与“变”
7.2.4 人居开发之“守”与“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在中国地方城市体系与规划传统中考察清代台湾16座府州县厅城市,发掘其在中国城市史、规划史、人居史中的独特价值。书中利用丰富的史志文献、地形数据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建置历程、城市选址、山水格局、空间要素、营建时序、省城规划等方面对这些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特征及规律展开论述,揭示清代台湾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守制”与“应变”。
本书面向关注中国城市史、规划史、人居史的专业读者,以及关心台湾历史、两岸文化的大众读者。
主编推荐
探查清代台湾省城市规划实践中对于地方城市规划传统的“守制”与“应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