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9.77
5.2折
¥
96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杰 主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378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6元
货号1201390227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兼中文系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社会兼职包括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靠前、二、三届委员,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学科组专家,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台湾《戏剧评论》期刊编委等。
目录
卷首语
重大课题研究:当代美学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
王杰等:
论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课题申报材料摘录
雅克·朗西埃:
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谢卓婷译)
彼得·墨菲、爱德华多·德·拉·富恩特:
审美资本主义(许娇娜、黄漫译)
托尼·克劳利:
雷蒙·威廉斯:语言、历史与实践(强东红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石甜: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当代美学研究
吴娱玉: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综述(国内部分)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王敬慧:
“君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中国传统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契合点
肖朗: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复兴中的历史使命
张弓、张玉能:
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之二)——“二为方针”与反对自由化
中华美学传统研究
劳承万:
中国古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与体用论——兼论中西文化之本义及比较
赵建军:
论后儒学美学的幻象逻辑
西方美学
舒开智:
文化领导权视阈下的红色经典改编
陈中雨:
正义的本质与正义的建构——《理想国》第卷解读
韩振江:
巴迪欧眼中的圣保罗:律法与普遍性的政治——对《圣保罗:普遍主义的基础》的解读
朱军:
空间转向: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之间
学术访谈
Wang Jie,Tani Barlow
Women,Feminism andMarxism Aesthetics in Century China——An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Tani Barlow
Tim Wheeler,YinQinghong
PsychologyAesthetics,Cultural Tradi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An Interview withProfessor Tim Wheeler
何信玉:
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分歧与理论自觉——文艺理论家熊元义答客问
审美批评
徐岱:
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在小说与历史之间
蔡毅:
论文学与理想
周晓燕:
技术意识形态:中国流行音乐中的都市空间、情感幻象和身份
吴玉萍、阳玉平:
中西文化场阀下的纪录片二维分析——以纪录片《中国》为例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津辉讲坛”及其他
书评
孙丽华:
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思考、阐释与责任——评《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对话》
陈立群:
构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评王杰、段吉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综述
杨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欧美左翼文论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璐倩:
“音乐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暨年上海市美学学会年会”综述
英文目录
英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公告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学术期刊,刊物始终处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很前沿。该期刊拥有一支不错别的靠前、靠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很近更整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以及其他高校的研究力量,将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本期收入的一篇重要的翻译文章是被誉为西方当代美学很重要思想家之一的法国当代哲学家朗西埃的《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本文是对当代美学的很前沿的思考;靠前有名美学家劳承万的长文《中国古文化天意和一中之心性功能与体用论》是探讨中西文化之本义的一部力作……另外,期刊还设有多维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西方美学理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审美批评等栏目,收入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电影、小说和绘画不同领域,力图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做出深刻解读。
精彩内容
卷首语1
编完本期稿子,已是2015 年的年末了。此时此刻,在雾霾和寒风的交替侵扰
中,人们都在忙着做一年的总结,填写着各类成果的统计表。值得庆贺的是,在
这一年里,以本刊主编王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批评形
态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015 年度第二批重大项目立项。这对于一本以马克
思主义美学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期刊来说,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其一是开阔了我
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视野,从而也更明确了当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学界至少包含着三个
层面的含义。第一,它被当作一种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哲学和美学理
论,在学理上,它是一种不同于康德及各种后康德主义美学理论的新的美学理论
范式;第二,它被当作斯大林主义在美学上的代名词。有一些学者显然就是在这
个意义上来批评甚至指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尽管这里面有着太多概念和思维上
的含混之处;第三,它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美学理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中的现象,因而这种美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也处
在一种发展和变化状态中。以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三种含义在当代中国学界
相互重叠、交叉与碰撞,固然充满了理论创造的张力,但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共
生竞长最鲜明地显示了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之所在。它们都与我们的时代血肉相
连,是这个时代底下人们的精神、情感的凝聚。这也就意味着,敏锐地捕捉到这
些基本问题,并加以深入地研究,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充满争议的多义性
卷首语
2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中亮明身份、有机发展的关键,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更加充满活力,真
正在当代文化思想领域发挥其核心的作用。其二,围绕项目的开展,将会有力地
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所谓学术共同体,是指一批有着共
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学术居民所构成的群体,他们是学术研究的主力
和学术评价的主体。但在长期行政化的学术体制中,学术共同体的威权力日益式
微,代之而起的便是学者主体性的萎顿,以及僵硬的量化数字和表格考核的横行。
因此,近年来呼唤学术共同体建设成了学界的一个共识。而学术期刊对于学术共
同体建设的功能也日渐被人们认识。多年来本刊通过学术项目、国际学术论坛等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集聚了一批有才华、有志向的研究者。相信通过本次
重大项目的推动,他们将会以更加成熟的面貌出现,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共
同体的中坚力量。
有鉴于上述的理由,本期我们开设了“重大课题研究”的专栏,它将成为本
刊的一个常设栏目,各种不同的美学重大课题,都可以以专辑的形式在本栏中推
出。这次的专辑便是以“当代美学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为题,总共精选了6 篇
文章。以王杰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文章节录了此次申报材料的最核心的部分,它
集中概括了本项目的观点、思路和要达到的学术目标。读接近文,相信每一位读
者对于此项目的整体面貌了然于心。三篇译文对项目的展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代艺术与美学的政治》是当代有名美学家雅克?朗西埃《感觉的共同体:重新
思考美学与政治》一书的节选。朗西埃以“政治—美学”关系的独特思考标立于
当今学术舞台,他以“感知的分配”“感知的共同体”等概念对“政治”与“审
美”本质作了极富朗西埃色彩的揭示,这无疑对“当代美学基本问题”的探索,
有重要的启示。墨菲、富恩特的《审美资本主义》一文译自他们同名著作的“导
言”,他们在文中指出,随着高科技由创新变为守旧和信息时代的远去,审美资本
主义时代随之登场。在这个时代里,“生产必须维持趣味性”,追求商品的功能性
和趣味性价值的结合和它们美的形式,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审美维度”。这将导致
一系列复杂、多维现象的出现。很显然,这些现象都应该成为研究当代美学的基
本问题所值得关注的对象,它需要敏锐的眼睛去捕捉。石甜和吴娱玉两位作者的
文章,是专门为本项目撰写的研究性综述,她们分列国外部分和国内部分,收集
了大量的资料,并给以了学术梳理,也值得一读。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离不开中国化问题的讨论,它联系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基本原理及其不同时代的理论形态,与中国当代的审美实践和数千年中华美学传
统。在两者之间,如何找到中国化的方法、路径一直是研究者深感焦虑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本期王敬慧《“君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智慧与
卷首语3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契合点》一文或可提供一些启示。文章提出“契合点”的概念,
从此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的“君子观”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虽源
自不同文化场域,但本质上是“相当一致的”,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
是从这种一致性上建构起来的,它既是中国传统君子观的延展,又是马克思全面
发展观的近期新体现。文章的结论或许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的一
种新的理解、新的表述。但问题是,这种“契合点”能够成立吗?本期另一值得
重点推荐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正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这就是有名美学家劳承
万教授的长文《中国古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与体用论——兼论中西文
化之本义及比较》。文章认定,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
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文章据此从学理上对
中西文化结构作出系统的梳理,力求在开阔的视野下,厘清中西文化根系之大别,
流向之不同,异辙异途,并从异处着眼来正误百年来中国学人之得失。仅仅判定
中西文化不同,并非难事,也无新见可言,但能将此种不同上升到如此高度,且
作出如此系统而清晰论列者实为难得,显示了老一辈学者深厚的功力和谨严的学
风。文章也引发我们作更深入的反思:在当今现实生活走向中西交融的背景下,
强调中西之不同的意义何在?这也正好回应上面王敬慧关于“契合点”的思考。
其实无论同与不同,它们都是振兴中华文化实践中必要的理性思考。
自本刊19 卷起,我们编辑部的主体将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将在
杭州西子湖畔继续我们未竟的事业。正如马克思当年所说的:“我是一个世界公
民”,我们会把自己的生命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放在一个全
球化视野上的公共性学术平台上去认真地对待。与此相联系,第五届国际马克思
主义美学论坛也将于2016 年初秋在美丽的杭州举办。
让我们再次重新出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
2015 年12 月29 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