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8.85
6.5折
¥
5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冯涓,杨惠英,王玉坤 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2252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201698045
上书时间2024-10-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绪论
第1篇投影基础
第1章制图的基本知识
1.1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1.2投影法及其分类
小结
第2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2.1点的投影
2.2直线的投影
2.3平面的投影
2.4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间的相对位置
小结
第3章投影变换
3.1概述
3.2换面法
3.3旋转法简介
小结
第2篇体的构成及表达方法
第4章基本体的投影
4.1体的三面投影——三视图
4.2基本体的三视图
小结
第5章平面与立体相交
5.1平面与平面体相交
5.2平面与回转体相交
小结
第6章立体与立体相交
6.1平面体与回转体相贯
6.2回转体与回转体相贯
6.3多体相贯
小结
第7章组合体
7.1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及表面过渡关系
7.2组合体的画图方法
7.3组合体视图的阅读方法
小结
第8章机件图样的画法
8.1视图
8.2剖视图
8.3断面图
8.4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8.5第三角投影法简介
小结
第9章轴测图
9.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9.2正等轴测图
9.3斜二等轴测图
9.4轴测剖视图
小结
第10章尺寸标注基础
10.1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
10.2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方法
10.3标注尺寸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4尺寸标注的清晰布置
10.5一些常见形体的尺寸标注方法
10.6轴测图的尺寸注法
小结
第3篇机械图样的画法
第11章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11.1螺纹的形成、结构和要素
11.2螺纹的种类
11.3螺纹的规定画法
11.4螺纹的标注
11.5常用螺纹紧固件及其标记
11.6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装配图的规定画法
11.7螺纹连接的防松装置及其画法
小结
第12章机械常用件及标准件的画法
12.1键
12.2销
12.3滚动轴承
12.4齿轮
12.5弹簧
小结
第13章零件图
13.1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
13.2零件图的视图选择
13.3零件的工艺结构
13.4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
13.5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
13.6读零件图的方法与步骤
小结
第14章零件的技术要求
14.1表面粗糙度
14.2极限与配合
14.3几何公差
小结
第15章装配图
15.1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15.2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
15.3装配图的视图选择
15.4装配图的尺寸标注
15.5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和明细栏
15.6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
15.7常见装配结构
15.8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
15.9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小结
第4篇制图的基本技能
第16章尺规作图与徒手绘图
16.1尺规几何作图
16.2徒手绘图
小结
第17章AutoCAD绘制平面图
17.1AutoCAD 2018简介
17.2图线的绘制和修改
17.3绘图辅助工具
17.4文字书写
17.5尺寸标注
17.6绘制工程图的步骤
小结
第18章SolidWorks构造三维模型
18.1SolidWorks 2017简介
18.2零件建模
18.3装配建模
18.4生成工程图
小结
附录A常用螺纹及螺纹紧固件
附录B常用键与销
附录C常用滚动轴承
附录D极限偏差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第4版)》是在杨惠英、王玉坤主编的《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第3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截至2017年颁布的相关国家标准修订而成。全书划分为4篇,共18章。靠前篇介绍机械制图中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2篇讲解各种形体的构成方法及其三视图的表达方法;第3篇讨论螺纹紧固件及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第4篇介绍尺规作图和徒手绘图、计算机辅助绘图及三维建模。与《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第4版)》配套的《机械制图习题集(机类、近机类)(第4版)》和多媒体电子教案同时出版。《机械制图(机类、近机类)(第4版)》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64~100学时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教材,也可用于同类专业继续教育的教材及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精彩内容
第3章投影变换3.1概述在工程实践中,经常需要解决一系列有关点、线、面等几何元素之间的空间几何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1)度量问题:包括求直线的实长和平面的实形;点到直线或平面的距离,两平行直线、两交叉直线或两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直线或平面对投影面的倾角以及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夹角的实际大小等。
(2)定位问题:包括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位置,几何元素间的连接点的位置等。
由第2章知,当几何元素与投影面处于特殊位置(平行、垂直)时,它在投影面上的投影具有反映实长、实形等某些特性。但是,当几何元素与投影面处于一般位置时,它在投影面上的投影是不能直接反映这些特性的。
如图31(a)所示,六边形ABCDEF与投影面处于一般位置,它的两个投影都不反映实形。而在图31(b)中,六边形ABCDEF与H面平行,它的水平投影abcdef反映实形。
同样,在图32(a)中,由于直线AB与投影面处于一般位置,不能从投影图上直接测得点M到直线AB的实际距离。而在图32(b)中,由于直线AB垂直于H面,其水平投影积聚成一点,故可直接测得点M到直线AB的实际距离(mk)。
图31正六边形的投影图32点到直线的距离由以上分析可知,若将直线、平面等空间几何元素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由一般位置变换成特殊位置,很多度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变换就是研究如何改变空间几何元素与投影面间的相对位置,借助于改变后的辅助投影,简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常用的投影变换方法有换面法和旋转法。本章重点介绍换面法,简要介绍旋转法。
3.2换面法换面法就是空间几何元素或它们的集合在原投影面体系中的位置不动,而用一辅助投影面代替原有的某一投影面,使其在新投影面体系中处于对解题最有利的位置。
3.2.1新投影体系的建立图33换面法如图33所示,直线AB在VH投影面体系中处于一般位置,它在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都不反映实长。若用平行于直线AB的辅助投影面P1代替V面,则直线AB在新投影面体系P1H中为P1面的平行线,它在P1面上的投影反映实长,即a1b1=AB。
换面法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一个新投影面体系。在选择辅助投影面时,应考虑下列两个因素:(1)辅助投影面必须与空间几何元素处于对解题最有利的位置。
(2)辅助投影面必须垂直于被保留的那个投影面,两者构成一个新的互相垂直的两投影面体系,以便应用正投影原理。
3.2.2点的投影变换规律点是一切几何体的基本元素,掌握点的投影变换规律是学习换面法的基础。
1.更换一次投影面1)新投影面体系的建立如图34(a)所示,在互相垂直的两投影面体系VH中,作出了点A的两个投影a、a′。假设根据某种需要,用垂直于H面的辅助投影面P1代替V面,而H面保持不变,从而建立一个新投影面体系P1H,平面P1与H面的交线X1是新投影轴。
图34点的一次变换——更换V面作出点A在平面P1上的投影a1,便得到了点A在P1H体系中的两个投影a和a1,它们代替了VH体系中的投影a和a′。
2)新旧投影之间的关系当平面P1按图34(a)所示箭头方向绕X1轴旋转到与H面重合时,点A的投影连线aa1垂直于X1轴。
由于新旧投影面体系具有同一个水平面H,故点A到H面的距离不变,即a′ax=a1ax1点的一次变换的作图规律如下:(1)点的新投影与被保留的投影面上的原投影的连线垂直于新投影轴。
(2)点的新投影到新投影轴的距离等于被代替的投影到原投影轴的距离。
3)求新投影的作图方法如图34(b)所示,画出新投影轴X1,由a向X1引垂线,并在其上量取a1ax1=a′ax,即得点A的新投影a1。
图35是更换H面的点的一次变换。
图35点的一次变换——更换H面由图34和图35可以看出,在绘制点的新投影时,总是由该点的不变投影向新投影轴作垂线,并在其上自新投影轴起量取一段距离,使该段距离等于被代替的投影到原投影轴的距离。
2.更换两次投影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必须连续地两次,甚至更多次地更换投影面。
图36是更换两次投影面的情形,即先将V面更换为P1面(P1⊥H),得到一个中间投影面体系P1H,再将H面更换为平面P2(P2⊥P1),得到一个新的投影面体系P1P2,它代替了原来的投影面体系VH。
图36点的二次变换求点A的新投影a2的作图方法与更换一次投影面时求a1的作图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将作图过程依次再重复一次。
必须指出,更换投影面时,由于辅助投影面必须垂直于不变的那个投影面,所以,只能顺次更换各个投影面,而不能一次更换两个投影面。当解题需要时,可以连续多次更换投影面。
3.2.34个基本问题及作图方法1.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图37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1)空间分析如图37(a)所示,AB为一般位置直线,为了将AB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用平面P1代替V面,并使P1既平行于直线AB,又垂直于H面,这样AB在新投影面体系P1H中便成为投影面平行线了。
2)投影作图作图的关键是确定新投影轴X1的位置。本例中X1应平行于ab(为什么?)。当X1轴的位置确定后,按点的一次变换的作图方法,求出直线AB的两个端点的新投影a1、b1,连接a1b1,即为直线AB的新投影。
经上述变换后,可得到如下结果:(1)直线AB(ab,a1b1)在新投影面体系P1H中变成辅助投影面P1的平行线。
(2)新投影a1b1反映线段AB的实长。
(3)a1b1与X1轴的夹角α反映直线AB与H面夹角的实际大小。
思考:本例中若更换V面应如何作图?会得到什么结果?
2.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1)空间分析图38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如图38(a)所示,若将一般位置直线AB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则只更换一次投影面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与一般位置直线垂直的平面必定是一般位置平面,它不可能与原投影面H、V中的任何一个构成相互垂直的新投影面体系。因此,必须顺序更换两次,即先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再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
在图38(a)中,首先将V面更换为P1面(P1⊥H,且P1∥AB),使直线AB在新投影面体系P1H中成为投影面平行线;然后将H面更换成P2面(P2⊥P1,且P2⊥AB),使直线AB在投影面体系P1P2中成为投影面垂直线。
2)投影作图如图38(b)所示,在图37(b)把一般位置直线AB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辅助投影轴X2⊥a1b1(为什么?),作出直线AB在平面P2上的投影a2b2(积聚为一点)即可。
经上述变换后,可得到如下结果:(1)直线AB(a1b1,a2≡b2)在新投影面体系P1P2中变成辅助投影面P2的垂直线。
(2)直线在辅助投影面P2上的投影有积聚性。
3.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1)空间分析图39(a)中△ABC为一般位置平面,要将其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必须作一辅助投影面与它垂直。根据两平面互相垂直的条件,辅助投影面应垂直于△ABC内的一条直线。但要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需要变换两次,而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则只需变换一次。为简化作图,可先在△ABC内取一投影面平行线,如水平线AD,然后作辅助平面P1⊥AD,P1面也同时垂直于H面。
图39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2)投影作图如图39(b)所示,在△ABC内取水平线AD(ad,a′d′),作轴X1⊥ad,作出A、B、C各点在P1面上的投影a1、b1、c1并连接之,则得△ABC的新投影。
经上述变换后,可得到如下结果:(1)△ABC(abc,a1b1c1)在新投影面体系P1H中成为辅助投影面P1的垂直面。
(2)新投影a1b1c1与X1轴的夹角α反映该平面与H面夹角的实际大小。
思考:若选△ABC内的正平线作辅助线,应如何解题?会得到什么结果?
4.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平行面1)空间分析要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平行面,直接作一个辅助投影面与其平行是不行的(为什么?),应首先将其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然后再变换成投影面平行面,即必须连续作两次变换。
如图310所示,经一次变换把△ABC由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后,再选取一个辅助投影面P2,并使其既垂直于平面P1,又平行于△ABC,这样,△ABC在新投影面体系P1P2中就成为辅助投影面P2的平行面了。
2)投影作图如图311所示,首先按照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的方法,作出△ABC在P1面上的投影a1b1c1,然后画新投影轴X2∥a1b1c1,作出△ABC在投影面P2上的投影a2b2c2即可。
图310投影面垂直面变换成投影面平行面图311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平行面经上述变换后,可得到如下结果:(1)△ABC(a1b1c1,a2b2c2)在新投影面体系P1P2中成为辅助投影面P2的平行面。
(2)△a2b2c2反映△ABC的实形。
3.2.4换面法图解实例例31求点M到△ABC的距离(图312(a))。
分析:如图312(b)所示,当△ABC垂直于投影面P1时,它在P1面上的投影积聚成直线a1b1c1,由m1作直线a1b1c1的垂线m1k1,则m1k1为点M到△ABC的距离的实长(当△ABC垂直于投影面P1时,其垂线MK平行于平面P1)。这样,问题的实质归结为: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垂直面。
图312求点M到△ABC的距离作图:如图312(c)所示,首先将平面ABC变换成辅助投影面P1的垂直面,同时作出点M在P1面上的投影m1,由m1作直线a1b1c1的垂线m1k1,则m1k1为所求。
例32过点M作直线MK与一般位置直线AB垂直相交(图313(a))。
图313过点M作直线与AB垂直相交分析:根据两直线垂直的投影特性,当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中有一条平行于投影面时,它们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仍互相垂直。因此,为了能在投影图上直接过点M作直线AB的垂线,必须首先将直线AB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这样,问题的实质就归结为: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平行线。
作图:如图313(b)所示,以辅助投影面P1代替H面,使P1面既平行于直线AB,又垂直于V面(X1∥a′b′)。其作图过程由图自明。点K返回去的作图方法如图313(b)中箭头所示。
例33求两交叉直线AB、CD的公垂线MN(图314(a))。
分析:如图314(b)所示,假如使平面P2垂直于两交叉直线中的某一条直线,例如CD,则公垂线MN与AB之间的直角在P2面上的投影仍为直角,即m2n2⊥a2b2,且通过直线CD在P2面上的投影c2≡d2。问题的实质归结为: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成投影面垂直线。
图314求两交叉直线AB、CD的公垂线MN作图:如图314(c)所示,首先将直线CD在投影面体系P1H(X1∥cd)中变换成P1面的平行线,再在投影面体系P1P2(X2⊥c1d1)中变换成P2面的垂直线,这时,它在P2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点c2≡d2。同时,直线AB也一起变换两次。
过点c2≡d2作m2n2⊥a2b2,m2n2即为所求公垂线的新投影,且反映实长(为什么?)。
由点m2在a1b1上确定m1;过m1作直线平行于X2轴(为什么?),从而在c1d1上确定n1;根据点在直线上的投影特性,求出公垂线MN的另两个投影mn、m′n′。
例34用半径为10的圆弧光滑连接两相交直线AB、BC,求出圆弧的圆心角θ及连接点M、N的位置(图315(a))。
图315用圆弧光滑连接两相交直线分析:相交两直线AB、BC构成平面ABC,当平面ABC平行于投影面时,AB、BC的连接圆弧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为什么?),从而可以确定连接圆弧的圆心角θ的实际大小及连接点M、N的位置。因此,问题的实质归结为: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成投影面平行面。
作图:如图315(b)所示,变换两次将平面ABC变换成辅助投影面P2的平行面,用几何作图方法画出a2b2、b2c2的半径为10的连接圆弧,并确定连接点M、N的辅助投影m2、n2,圆弧的圆心角反映实际大小。
根据点在直线上的投影特性,求出连接点M、N的其他投影m1、n1、m、n、m′、n′。
3.3旋转法简介旋转法的特点是投影面保持不动,而使空间几何元素或它们的集合绕某一轴线旋转一个角度,使其与投影面处于对解题最有利的位置。通常是绕投影面垂直线旋转,需要时,也可在绕某一投影面的垂直线旋转后,再绕另一投影面的垂直线旋转。本节只介绍两种最常用的只旋转一次的变换情况。
3.3.1点的旋转直线、平面等几何元素以投影面垂直线为轴旋转一个角度,实际上就是直线、平面等几何元素上的诸点均绕该轴旋转同一个角度。因此,应首先了解点旋转时的作图规律,从而掌握用旋转法进行投影变换的基本作图方法。
如图316(a)所示,点A绕铅垂线ⅠⅠ旋转时,其轨迹是一个圆,该圆位于垂直于旋转轴的水平面P上。因此,点A的轨迹在V面上的投影为一条水平线,在H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即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的一个圆。如果点A旋转θ角到达点A1的位置,则在水平投影上反映出θ角的实际大小,点A的水平投影由a点旋转到a1点,而正面投影则沿水平线移动,由a′移到a′1的位置,如图316(b)所示。
图316绕铅垂线旋转图317绕正垂线旋转图317表示点A绕正垂线旋转的情形。由于点A的旋转平面P平行于V面,所以它的运动轨迹在V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是一个圆。而在H面上的投影是一条与旋转轴垂直的直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