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数据2015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4.31
5.7折
¥
7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苏峰 主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4455
出版时间2016-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1407897
上书时间2024-09-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篇 文化治理
文化建设需法治文化“提神醒脑”
透析“众创时代”下的“创意大释放”
朔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鲶鱼效应”
新闻界“打假”成为新常态,中国新闻事业跨入进步时代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探索
整顿“抗日神剧”:尊重历史,民族尊严岂可“娱乐化”
从“微信十条”到“账号十条”,加快互联网管理制度化的步伐
推广“广场舞”值得肯定和期待
第二篇 文体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下新媒体硕果累累
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再结硕果
解析渭南“文化品牌”创新,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流光溢彩
京剧要传承,也要创新
丰富文化生活发展民营剧团
画院改制:双赢共发展
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探析
告别“至上”政绩观,回归体育精神
第三篇 公共文化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发展之路――以各省文化广场建设为例
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倡导“全民阅读”,让社会多闻“笔墨书香”
浙江的公共文化服务之路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以文化促发展
“彩云服务”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双花”怒放的“潜江文化”
报刊亭,城市文化窗口
史家胡同声音博物馆:再现老北京的声音
非公博物馆发展路径探析
第四篇 文化产业
新时期文创园该如何发展
从海峡两岸文创现状,看文化创业园发展潜力无限
上海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探析
从《超能陆战队》探析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趋势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太阳马戏团成功的启示
探析传媒产业如何借力资本市场
从景德镇看中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深圳依托文博会开启“文化”的新思路
九寨沟演艺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
探析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交所――艺术品发展的平台
乡村旅游――让乡村文化走出田野
第五篇 文化消费
移动互联网助推文化消费新增长
当历史碰撞时尚:故宫文创产品受网友热捧
实体书店“逆袭”,“宣战”网店
唱吧麦颂用互联网思维经营KTV的分析
“互联网旅游”迎来短租旅游新体验
万达文化旅游业路在何方
让传统文化融入暑期档电视节目
“粉丝经济”影片,得“粉丝”者得天下
体育赛事免费观看时代或将终结,付费习惯有待养成
盘点2014年中国移动游戏高速发展年的得与失
第六篇 艺术经纬
让文艺创作有筋骨、有温度,杜绝“有数量缺质量”
大师版《牡丹亭》:昆坛盛事
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大歌剧”与“中国味儿”相映生辉
从戏剧《爱恋?契诃夫》中重新认识契诃夫
探析音乐剧如何突出重围
“互联网+影视”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综艺电影”:中国电影市场上的“”还是“毒药”
《新华字典》拍电影?论IP改编的是与非
纪录片《鉴史问廉》:以古为鉴、以史为镜
第七篇 文化遗产
瑞金文化厚积薄发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都经验”
非遗体验馆让非遗文化尽展魅力
古村落良户村保护开发路径分析
古羌城,羌文化绽放异彩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路在何方?
解析丝绸之路的“文艺复兴”
喀什老城浴火重生改造经验值得推广
侨批档案申遗成功,成为世界记忆名录项目
探析如何找到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
探析校园引入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有传承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可嘉
直播惹巴拉,感受湘西原生态文化魅力
重申报轻保护:如何走出遗产保护的怪圈
第八篇 文化科技
互联网: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物联网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民数字阅读时代到来
“文化科技”青岛打造智慧城市
探析“互联网博物馆”带来的全新感受
北京科博会尽显科技力量
探寻360搜索创建的独立品牌好搜的未来发展
网络时代纸媒的转型之道
移动支付,得入口者得天下
自媒体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MOOC入学分,互联网引导“并行教学”模式
第九篇 文化交流
为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中新人文交流翻开新篇章
“夫人外交”彰显中国形象的新亮点
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构建亚欧文化交流新格局
文化交流――搭建与世界接轨的桥梁
孔子学院:从文化之窗到心灵之桥
歌剧《骆驼祥子》巡演落幕成就中意文化交流佳话
第十篇 社会文化
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
“微文化”网络时代下的新兴文化形态
十大流行语发现时代秘密
繁简字之争意义在于存异求同
春节“抢红包”: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时代传承
坦然看待圣诞节在中国流行
从“脑瘫诗人余秀华走红”分析中国诗歌的未来发展
民间版“儿童影视分级制”的参考意义
小咖秀引爆全民表演热潮引发的思考
剖析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背后的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苏峰主编的《文化大数据(2015)》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从文化治理、文体改革、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消费、艺术经纬、文化遗产、文化科技、文化交流、社会文化十个方面,对每天发生的重要的文化事件进行多方面的捕捉,并请专家对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表明对所发生事件的态度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及研究,对事件做出相对公正、公平、科学的引领。本书是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长期坚持的一项研究成果。树立大数据思维是文化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本书旨在为全国的文化从业人员结合基层实践,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对动态事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确定观点、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的普惠式通俗读本。
精彩内容
“文化”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在中国,“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之于《周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等。“文” “化”联用,虽为古老的词汇,但今天在不同地域,对于不同民族,却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即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人类从一切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较之“文化”而言,“大数据”则是一个很新的词汇
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优选知名的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年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前沿》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3年,维克托?迈尔和舍恩伯格等著的《大数据时代》,提出“大数据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而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是为人类服务的一种工具。在我国,国务院2015年9月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成,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即数量巨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处理速度快(Velocity),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及价值挖掘,引起社会的革命性进步和创新。
将“文化”和“大数据”相结合,形成“文化大数据”则是一件更新的事情
2012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建设要顺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认为,“步入大数据时代的文化建设,应当着眼于文化作用的大力发挥和有效实现,这便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林青在《大数据应用与文化发展趋势——〈大数据大文化〉研究报告书评》一文中指出,“大数据应用于文化及关联产业相比电商和金融等行业来说相对滞后,但影响不可小视。从商业角度讲,大数据改变了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和形态;而从社会角度看,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文化科技在演艺、文博、数字阅读、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取得的成果,是对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交出的完美答卷;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部署、文化领域的标准化制定,包括大数据、VR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等,则引导着“十三五”文化科技进一步融合发展。孟欣. 2015年文化科技进一步融合发展革新文化生活 [N]. 中国文化报, 2016-01-18.
当“文化”发展遇到了“大数据”,将会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蜕变
“在大数据时代,转变思维方式很重要。思维的转变对研究、寻求对策都会发生转变。以往的文化艺术学的研究都是寻找一种因果关系,现在则更注重关联性。”将文化与大数据相结合,将会创造出新的火花。
“文化”与“大数据”进行结合,已经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大数据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大数据”分析正在运用到电影产业的剧本选择、拍摄、营销等各个环节,不仅能为产品找到更加合适的消费者,还可使广告精准投放,带来更好的营销效果。对于出版业来说,“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则更具颠覆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研究员汤雪梅表示,通过分析客户网上行为产生的“痕迹”,不仅能了解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实现对目标用户的精准营销,还可以“循迹而作”,把“大数据”的成果与创作有机结合,或者与读者共同创作一部作品。“它改变了传统图书生产以内容为核心的模式,转而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能够为每个人的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文化消费变化及应用价值
文化消费在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大数据在个性化程度较高的文化消费方面,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对于影视消费来说,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影视播出由借力播出平台的品牌效应转变为关注观众需求,观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对于旅游消费来说,将游客旅游信息拼集而成的大数据通过统计及图示的方式,为地区旅游发展提出明确的修改方案;通过预测游客喜好,进行旅游方案的推送服务。对于时尚视觉消费来说,大数据源自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使得原本属于名人的前排座椅已被流行博客写手、拥有大批微博粉丝的摄影师和网络红人所占据,他们对大众的时尚影响力远大于传统的精英人群。
大数据时代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动力、更多的活力、更强的生命力
大数据时代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张力、更多的活力、更强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靠前国内都很好重视文化与大数据的结合。例如,2014年,我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的关键技术”项目获立项,本项目建设依托大数据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以数字转化加工、数字化传播、数字化管理为主要业务的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韩国首尔一家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由图书馆对读者借阅图书的“大数据库”进行分析后推出的定制活动,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推动建设图书馆大数据收集、存储、共享平台,并帮助各大图书馆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开发更多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在互联网用户中占据50%以上用户的谷歌和Facebook,于2012年推出的Knowledge Graph试图直接回答互联网用户的问题,特别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地点、人物、艺术作品等),这一新形态打破了搜索与网页内容提供者相依共存的传统模式。
大数据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是直接而深入的,文化领域也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2016年5月26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