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大文学史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8.94
3.2折
¥
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怡 主编;任冬梅 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ISBN9787554302637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1201308936
上书时间2024-09-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任冬梅,女,1985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地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文科基地班,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年获博士学位。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多篇。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科学幻想文学研究。曾担任靠前届、第二届优选华语科幻“星云奖”专业评委。
目录
总序:回到“大文学”本身/李怡/001
序二:中国梦的诞生、破灭和重现/刘慈欣/007
序三:一个人的科幻十年/吴岩/010
小引/001
绪论梦想中国——社会幻想小说中的“中国形象”/003
一、研究意义/003
二、概念辨析/010
三、研究现状/014
编“社会幻想小说”在晚清的诞生
章古代文学中的“社会幻想”萌芽/033
第二章“社会幻想小说”在晚清出现/038
第三章晚清社会幻想小说中的“中国形象”/046
第四章晚清社会幻想小说的特点/054
第二编民国社会幻想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章民国社会幻想小说的概况/063
第二章未来中国/073
第三章童话中国/081
第四章鬼域中国/089
第五章星际中国/096
第三编民国社会幻想小说的多重矛盾
章“先进科技”与“落后政治”/105
第二章“童话初衷”与“成人意识”/113
第三章在“希望”与“绝望”之间/121
第四章知识分子的多重立场/128
结语远未完成的使命:幻想文学与“现代中国形象”的建构/135
参考文献/138
后记/151
内容摘要
本卷围绕“大文学”论提倡的“回到文学本身”的理念,探索“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形象”的问题。该卷著者把“非写实性”的社会小说称之为“社会幻想小说”,认为“社会幻想小说”正是中国在由“古典性中国形象转化为现代性中国形象”过程中诞生的产物。该卷探讨现代文学作品中数量庞大的社会幻想小说中“中国形象”的变化。探究社会幻想小说与“现代中国形象”问题,可以了解处于时代巨变中的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选择,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来反思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文化生活,重新肩负起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精彩内容
中国梦的诞生、破灭和重现
刘慈欣
不久前看到了一本奇书,由日本学者武田雅哉编撰的《飞翔吧,大清帝国》,首先书名就感觉不对,大清帝国与飞翔有什么关系?这是一本图册,翻开它,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清朝。在那些晚清的书籍和杂志上的图画中,我们看到了飞行器、潜水艇、各种神奇的现代化大机器和由电光驱动的未来城市。同时我们还知道,在晚清的幻想文学中,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作家们用文学描述了想象中的未来中国,那个中国拥有基于先进科技的强盛国力,有着昌明的政治和灿烂的文化,为全世界所仰望。晚清在我们的心目中一度是腐朽和没落的代名词,但现在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原来竟也是一个多梦时节。工业革命后强盛进步的西方与古老的清帝国相接触,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催生了这些绚丽的中国梦。晚清鲜为人知的这一面让人浮想联翩,这是古老的中华文化一次短暂的返老还童。
随之而来的是梦想的破灭,千年的皇朝轰然倒塌后,共和国并没有带来人们期望中的东西,中华大地陷入军阀割据的战乱中。中国梦像绚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美梦切换成噩梦,在民国的幻想文学中,想象中的未来中国变得黑暗和怪异。
任冬梅博士的《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就是从学术上对清末和民国时期幻想文学中的国家形象进行回顾和研究的著作。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幻想文学,以前多从科幻文学的角度来考察,认为这是科幻文学首次从西方进入中国。现在看来这个视角有些狭窄,无法反映清末和民国幻想文学中丰富的社会想象,事实上这些社会想象内容的比重大于作品
中科幻的内容,甚至可以看作作品的主体。科幻视角对这种现象给予了简单化的理解,认为这是科幻的工具化,并认为中国科幻曾经发生的三种类型的工具化,即作为图解社会理想的工具、讽喻现实的工具和科学普及的工具,都源于这一时期。这种偏颇简单的视角无疑难以反映晚清和民国幻想文学中国家形象的深刻文化和政治内涵。
《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幻想小说。这个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晚清和民国幻想文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这是一个比科幻视角更为准确的切入点,在社会幻想小说的框架中,20世纪初中国幻想文学的学术图景一下子变得完整和清晰起来。
本文所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国家形象”。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文学形象一般都是以人的个体形式出现的,而在科幻文学中,作为整体的一个种族、一个世界,甚至一个没有人或生命存在的环境,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形象而存在,而在本文所定义的社会幻想小说中,国家则能够成为独立的文学形象,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是本文所建立的社会幻想文学评论体系对传统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扩展。
《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系统研究了晚清和民国社会幻想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文中首先回顾了这个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在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情况下,这一领域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注意,同时用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语境和方法研究社会幻想小说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接下来,从社会幻想小说在中国古代的萌芽开始,本文论述了这一文学体裁在晚清的出现和发展,指出晚清知识分子心目中世界图像的改变,中国从世界中心位置的跌落以及西方进步文化的进入是中国社会幻想小说诞生的根源。
本文准确地阐述了晚清社会幻想小说的特点:文学上简单化,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人,一方面幻想用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建立强大的中国,一方面意识深处却有着浓重的中国儒家文化情结。
《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的重点篇章是对民国社会幻想小说中“中国形象”的研究,正如本文开头一章所指出的那样,这也是以往近现代文学史研究中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对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本文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民国社会幻想小说中的“中国形象”。首先,文中展示了那一时期想象中的各种中国形象,包括未来中国、童话中国、鬼域中国和星际中国,接着更进一步探讨了民国社会幻想小说中的多重矛盾,包括“先进科技”与“落后政治”、“童话初衷”与“成人意识”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幻想小说所反映的民国知识分子的多重立场和在希望与绝望间的纠结。这一部分的论述,是《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最深刻也最发人深思的部分。一方面,与晚清时相比,民国社会幻想小说在文学上更加成熟,其中的“中国形象”更加多样化,但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中国梦已经由晚清的美梦渐渐被噩梦所取代。本文所展示的在中国社会幻想小说中这一梦想破灭的过程确实令人唏嘘。
再往后的时间里,中国战乱接着战乱,曲折连着曲折,文学中连噩梦都消失了,只剩下严酷的现实,以后相当长的年代可以被称作“无梦时代”。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中没有涉及的一个时段,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从幻想文学的角度看,作为这一时期意识形态主体的共产主义理论和理想是很有想象力的世界设定,按理说,即使出于宣传的需要,也应该会出现全景式描写共产主义社会的幻想作品,但奇怪的是,中国的社会幻想小说在这一时期完全消失了,几乎找不到以未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郑文光的《共产主义畅曲》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外)。中国文学何以会出现一个如此漫长的无梦时代,想象中的未来国家的文学形象何以在这一时期完全消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直到现在,世界进入了21世纪,动乱、灾难和曲折都渐渐远去,已被时光的尘土掩埋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梦又浮现出来,在这时,回顾和研究百年前这段一度被忽视的文学史的著作《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2015年6月6日
于阳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