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3.11 6.5折 2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杭生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9493

出版时间2015-1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1198122

上书时间2024-09-18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杭生,浙江乐清人,1936年9月16日生于浙江杭州,有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社会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或学术奖励。

目录
第一部分前沿意识
一、学派建设
《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前言
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社会学评论》发刊词
学习理论文库《郑杭生自选集》前言
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社会运行学派轨迹——郑杭生自选集》前言
学会学派学术——在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武汉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打造农村社会研究关中学派的抱负应该肯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届“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二、理论自觉
《社会互构论》前言
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
社会学的“个人”:意涵及其问题和前景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理论自觉”简要历程和今后深化的几点思考——在“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代序言——在“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增强理论自觉促进学科发展——谈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民俗学的关系
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社会学者的理论自觉——大陆社会学本土化30年的几个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途径——为2011年中国社会学会南昌学术年会准备的主题报告
《感受社会学》出版后记
促进理论自觉,提升中国法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在首届中国“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理事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学不应在西方的笼子里跳舞——中国社会学年会系列专访之一
“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社会科学——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把“理论自觉”全面落实到社会学各个领域——在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银川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中国社会学在“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
传统学术资源与理论自觉
《品味社会学》出版后记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理论自觉阶段中国社会学的另一基本功
全面提高“理论自觉阶段”基本功的功力——在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2014)开幕式上的致辞
三、学术话语权
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
四、传统与现代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点思考——一种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视角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一种社会学视野
五、文化问题
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建设——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南海“文化引领”战略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视野下的“大民政”文化
第二部分草根精神
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从初级民政到现代民政是一个大趋势
关于“社会服务”的一些理解——从社会学视角看一些理论问题
走向民生为重的社会——现阶段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学解读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性改革试点——在“芜湖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养老服务业规划专家咨询会”
上的发言
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新命题及其破解
开放、改革与包容性发展——大转型大流动时期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社会组织“去行政化”:不是与政府越远越好
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求真向善:包容性发展的要义之一——在第三届“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关注民生,践行科学
“敢为人先,追求很好”——对武汉精神的体会
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
南海改革化“三输”为“三赢”
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本质
中国社会建设的六大艰巨“任务”
抓住社会资源和机会公平配置这个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社会建设论述解读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大力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篇章——从社会视角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新探索——以遵义市红花岗区寄住公寓管理为例
抓住重点,注重创新——石嘴山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实践的点评
社会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可为——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一种社会学的解读
让改革红利更好惠及民生
农民工市民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课题
改革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舆论焦点掩盖下的中国阶层流动现实
社会治理的中国化创新探索——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四个治理”
“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视野、举措与意涵——三中会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社会治理靠前经验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
走向社会治理转型的中国社会——优选视野与本土特质
《社会建设》发刊词
民族团结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在2014年兰州“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第五届)
开幕式上的致辞
论中国社会的变迁、治理及中日关系——郑杭生教授与日本公使远藤和也谈话录
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靠前化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对社会服务管理的创造性探索
社区管理的创新性探索——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秦皇岛市海港区和文化路街道关于
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
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的几个问题
社区管理体制持续有效的创新性探索——从社会学视角看武汉市江汉区委区政府的努力
“三全服务”体现了“四重自觉”——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上海嘉定在菊园新区对拓展社区服务的新探索
社区建设“解放模式”的几个特点
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
社会资源配置模式变迁与社区服务发展新趋势——基于北京市社区服务实践探索的分析
睦邻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关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典型经验的几点体会
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实践理念——对杭州市发展的审视
共产党要抓好网络和基层两个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
在全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会上对城区典型发言的点评
三、新型城镇化
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城乡社会变迁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现实考量
“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深刻内涵——浙江临安“美丽乡村”农村生态建设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致辞
可行性与可达性:户籍制度改革破题
“就地上楼”:新型城镇化的社区实现形式
四、中国经验
让“包容”牵手“和谐”——包容性增长里的中国智慧
总结南海经验,创建南海模式
从社会复合主体到城市品牌网群——以组织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杭州经验”
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探索的正确路径——用更开阔的视野来分析包括上城模式的杭州经验
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的核心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转型中的中山探索——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的实践先行者
社会记忆与乡村的再发现——华北侯村的调查
第三部分重新认识
一、社会学史
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实践结构论”的提出与“理论自觉”的轨迹》自序
当代中国社会学近期的几个热点问题
林耀华先生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做贡献再认识——在林耀华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值得庆祝的30年,值得纪念的1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社会学2010年哈尔滨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从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角度来把握韦伯的学术思想
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做贡献再认识
丰碑轨迹时代——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三十周年暨费孝通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致辞
“边疆发展中国论坛2010”组“发展理念专题”的交流发言
《社会学概论》教材的鲜明特色
在“2010·中华十大财智人物”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努力编写面向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学教材
2010年社会学的发展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瞻望》后记
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要坚持的正确思路——在2011年社会学学科教指委与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孙本文先生对早期中国社会学巨大贡献的再认识
二、外国理论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启示
道德空间的拆除与重建——鲍曼后现代道德社会学思想探析
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参照系及其启示——一种中西比较的视角
三、国家与社会
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视野
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格局的变化: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社会学领域自由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
第四部分铺路搭桥
一、致辞
在第三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深刻认识“南海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的意义——在南海区与华中师大共建社会管理创新博士后研究基地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讲话稿
感谢人民大学!感谢社会学界!——在“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谢辞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契机——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学讲坛”的开讲仪式上的致辞
《感受社会学》一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大人!
开创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局面
加强社会企业研究,推进公益事业发展——在“社会企业与农村扶贫开发”论坛上的致辞
方向、品德、学问、健康——给全校2013级新生的讲话
天时地利人和——在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建系20周年建院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学关键性的重镇之一——祝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重建25周年社会学院建院5周年
迎接亚洲的时代——在第四届东亚环境社会学靠前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世界郑氏宗亲2013年荥阳祭祖大典暨河南省郑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用中国学术话语阐释小康社会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学术之都”的三个基本维度
推动社会学学科的校际合作——在2014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二、采访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历史、战略、未来——有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访谈
民生为重百姓至上——访有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
郑杭生自述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
博士研究生的治学要求及社会运行学派的成长
三、他序
《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序
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序段华明《城市灾害社会学》
对农村艾滋孤儿抚育有创意的探索——序杨生勇《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转型——湖北
省J镇农村艾滋孤儿抚育研究》
农村社会学的创新性传承——序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学》
大学基金会的系统全面的分析——序陈秀峰《大学教育基金会研究》
开发传统学术资源的新尝试——序王万俊新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调查方法解析》
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序杨发祥《低生育社会的来临》
构建老年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评析张仙桥、李德滨著《中国老年社会学》的学术创新
瞬间我们看见了历史——序谢红莉、瞿佳专著《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
开发传统、服务现代——序牛卫国著《留余》
进一步推进社会文化的建设——序张琪《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个体安全的创造性探索——序杨敏等著《“以人为本”安全观的社会学探索:个体
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流行语时尚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序仓理新主编《流行语与时尚文化》教材
序王积超主编的《企业社会学》教材
对《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一书简评
序张大维《中国共产党的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
流行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简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研究丛书”
光荣、凝重的历史使命——《荥阳郑氏》专刊前言
序郑元豹会长主持的《天下郑氏一家亲》
一部接“地气”的著作——序刘燕舞著《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
“读懂中国与世界丛书”序言
常向群主编的《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中译版
序言
一本有新意的著作——序张本效的《新型城镇化的社区经验研究》
《党的领导与社会建设》序言
《转型发展论》序言
四、书评
一部体现“理论自觉”的宏制巨篇——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中国民俗史》六卷本
从“浙江经验”到“中国经验”:一项社区理论本土化研究——《城郊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研究——基于温州杭州湖州的实证分析》一书
五、综述
中国社会学“十一五”期间研究回顾与“十二五”期间发展
瞻望
2010年北京地区社会学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战略
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我和北京社科联
充分发挥社科类基金会的引领整合作用
2013年北京地区社会学研究综述
六、悼念
悼念文海校长——在李文海同志追思会上的发言
悼念挚友陆学艺
一个全面“接地气”的社会学家——陆学艺逝世一周年的学术追思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社会运行学派: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收录了作者从2010年以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和教学、调查和思考的成果。共183篇文章。作者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全书分“前沿意识”、“草根精神”、“重新认识”、“铺路搭桥”四个部分,共收录183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新思考,深入中国城市、农村的社区和村居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中国社会学再评价、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再认识、对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再提炼的总结。这些内容再现了作者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贯追求。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