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与政府转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4.48
4.2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波明 主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35585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028775
上书时间2024-09-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波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靠前金融专业,中国改革开放后很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曾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任职。1987年回国后,积极推动、策划并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1990年代初,亲自组织和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创了多项投融资先例,是中国投资方面资历专家和经济学家,现任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总干事、《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社长。张燕冬 《财经》杂志不错观察员、副总经理 。
目录
序一 创造一个理性的思想市场 王波明
序二 改革:行动与韧性 戴小京
引论 改革与发展:活力与共享
创造活力与分享繁荣:二十一世纪的核心问题 比尔·克林顿
以改革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 肖钢
以科技创新激发活力,实现梦想 白春礼
产权和用途管制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 陈锡文
三中全会确立改革总体设计与路线图 吴敬琏
让更多的人在改革中受益 周其仁
第一篇 全球时局
第一章 亚太格局下的中美关系
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骆家辉
中国应根据TPP框架作出调整 包道格
中美战略猜疑的根源与出路 王缉思
超越零和博弈战略 张燕生
中美正在深化相互关系 Merit JANOW
对话
第二章 全球经济变局与预测
严格监管短期债务 避免金融危机 Douglas DIAMOND
美联储如退出QE 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 余永定
中国将进入跨境资本流动活跃期 黄益平
发达国家同步复苏 货币流动性增大 彭文生
对话
第三章 中国企业的国际突围
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人态度变化 高西庆
海外投资要钻进去再爬出来 李若谷
中企走出去在金融领域存五项挑战 张红力
投资机会与风险控制兼具 梁信军
走出去是个学习过程 苏理达
对话
第二篇 中国改革
第四章 三中全会政策解析
下十年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 辜胜阻
金融改革首提对内对外开放 李扬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重点突破 王一鸣
集体土地流转是重大突破 曹远征
对话
第五章 金融新政配套实体经济
限定金融领域的市场资源配置 胡晓炼
构筑实体经济微观基础 阎庆民
全面推进保险业改革 周延礼
转型升级倒逼资本市场改革 宋丽萍
直面影子银行和地方债问题 秦晓
利率市场化经历马拉松改革 马蔚华
对话
第六章 财税体制改革再出发
中国税制符合国情 项怀诚
消费税应该成为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 许善达
财税是深化改革突破口和主线索 高培勇
财税体制改革的事权财权 魏加宁
治理PM2.5需要财税政策支持 马骏
对话
第三篇 公共治理
第七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能力
政府职能转变有赖于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陈章良
新加坡模式不适合中国 姚洋
告别政府主导模式 迟福林
政府行为要纳入法治 汪玉凯
社会治理创新:体系、技术与文化 王有强
对话
第八章 从法制经济到法治社会
司法改革的亮点 谨慎乐观的希望 江平
对中国法律的八点期待 葛维宝
公正的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朱云汉
法治中国:两个视角与七对关系 强世功
法治中国:一个形成法律共同体的整体性框架 季卫东
对话
第四篇 市场创新
第九章 信息革命与产业新格局
革命性技术往往不被关注 凯文·凯利
电子商务正从工具渠道变为基础设施 梁春晓
互联网重塑企业商业模式 于扬
对话
第十章 中国房地产新趋势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是大势所趋 秦虹
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 刘晓光
2020年前房地产税立法难完成 任志强
超越房地产看房地产 毛大庆
土地流转先要确定所有权 蔡洪平
对话
第十一章 重构土地利益分配体系
外来居住地最需要开放户籍 华生
土地财政源于政府定位 黄小虎
用地差价导致楼市泡沫 陶然
保障农民收益的法理视角 吕红兵
对话
第十二章 地方政府债与资产证券化
政府不应过多参与基础设施 包纯田
短借长投是地方债最大风险 屈宏斌
中国地方债规模约15至20万亿 朱海斌
资产证券化不是政府债务良药 欧阳辉
资产证券化国家监管要跟上 张秉贤
对话
第十三章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0年实现向生态文明转型 夏光
碳交易提供的改革红利 梅德文
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Chris FRASER
我国将成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王勇
对话
后记:《改革:从思想到行动——关于改革行动的问题与前景》
内容摘要
2014年,是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政策调整、治理思路成型的一年。经济减速与改革加速并行,出口市场和货币宽松面临增长极限,以往的机制激励和模式潜力像人口红利一样步入尾声,环境与规则的约束让投资和消费变得谨慎。就靠前环境来说,面对新兴中产阶级和企业家阶层新的权益诉求,如何走出经济转型调整的阵痛,如何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如何催生新一轮制度创新以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中国需要注入改革与创新活力,尤其是推进法制经济走向法治社会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就靠前环境来说,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正在形成的优选政治经济新秩序,将外部压力转化成推动内部变革的积极动力,考验着政治决策者的智慧和社会广泛的推动力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