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5.85
4.7折
¥
9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 [德]艾约博(JacobEyferth)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290564
出版时间 2024-05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98元
货号 1203264224
上书时间 2024-09-0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艾约博(Jacob Eyferth,1962-),现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副教授。2000年在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牛津、哈佛和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以及关于工作、技术、性别和日常生活的历史。主编 How China Works: Perspectives on the Twentieth-Century Industrial Workplace (Routledge, 2006)。计划出版Hidden Transfers: How Rural Women’s Reproductive Work Paid For Industrialization in Mao’s China 目录 表格、示意图、图片目录 度量衡及货币 致谢 导论 技艺娴熟的农民 社会组织与技能生产群体 “农民性”(peasantness)的模式 两种类型的“去技能化”(deskilling)技能的本质 田野调查及资料情况 本书的结构第一章 定位技能 造纸技术 造纸的劳务量需求 劳动的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 家庭劳力的补充、培训和管控 雇工的招募、训练和管控 劳务交换与互助原则 公开和保密 性别与技术的宗亲控制 夹江造纸业的技术定位第二章 夹江山区的社区和宗族 居住区 保甲制 袍哥会 宗教组织 暴力与权力 造纸地区的亲属关系 夹江的正式亲属组织 辈分顺序 亲属关系派上用场 技能的共同体第三章 阶级与贸易 “大户”:石子青的作坊阶级与拥有土地 市场信贷 造纸区的市场和社区第四章 从匠人到农民 纸匠与清朝的国家 清代的工艺控制和自我管理 民国初年利益代表模式的变迁 1936—1937年和1941—1942年的粮食危机 帝国主义与“中国手工业的崩溃” 槽户——改革的阻挠者 自上而下的改革 自下而上的改革第五章 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造纸人,1949—1958年 工业改造与社会主义国家 造纸业重组:规划与当务之急 造纸地区的土地改革 向集体造纸过渡:1952—1956年 踏入国营部门 合作社下的生活 对技能的提取 专家说了算第六章 “”、困难时期与农村的“去工业化” 恢复…… ……再次衰退 对手工纸的需求 挖竹根 在生产队管理下的生活 夹江的产业化和去产业化第七章 家庭生产的回归 回归到家庭作坊 家庭作坊的巩固 一个小型技术变革 家庭、政府和技术变革 石堰的纸张生产:一个案例 改造过的家庭作坊 雇工 换工与互助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纸张贸易和乡村产业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游击”贸易 石荣轩 石胜新 石威方 彭春斌 从“行商”到“坐商” 商人与槽户的关系 乡镇与农村工业化 盲目发展:石堰的乡村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的得与失 行政和经济上的分化 家庭工厂 专有技术 2000年以来的变化第九章 加档桥石碑 石碑 对亲戚讲辈分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亲族关系、职业和身份认同 结语 国家的视角,市场的嗅觉 坚壁起来的公用资源附录一 附录二 文献资料目录译校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勾勒了一个四川农村手工技艺从业者社区20世纪的社会变迁史。该村落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的夹江县。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而“技能”这一话题以两种互相关联的线索贯穿全书:技术性的,或社会性的。作者试图通过聚焦一种技能劳作的相关细节,更加透彻地了解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进入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击,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入手来介入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进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主编推荐 展现了20世纪中国手工技艺者的跌宕命运 媒体评论 刘东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