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林圣堂庙会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4.63
3.5折
¥
42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琦,张开华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47894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2716304
上书时间2024-09-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一、圣堂庙会的历史脉络
(一)文献记载中的圣堂庙会
(二)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
(三)改革开放后的圣堂庙会
二、圣堂庙会的信仰文化
(一)真武大帝
(二)其他神灵
(三)科仪活动
(四)仪仗出巡
三、圣堂庙会的文化内涵
(一)民间传说
(二)文化名人
(三)石碑文物
四、圣堂庙会的展演活动
(一)文艺演出
(二)巡游展示
(三)文化展览
(四)老街庙市
五、圣堂庙会的参与群体
(一)庙会发起者——文化部门
(二)庙会组织者——香头
(三)仪式展演者——道士
(四)庙会参加者——香客
……
六、圣堂庙会的当代转型
七、圣堂庙会的文化空间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圣堂庙会是上海浦东有名的传统庙会,它依托于崇福道院的神圣空间而形成,近年来活动空间又辐射至三林老街、前滩等公共场域,活动范围、参与人数、庙会规模、内容形式都得以扩张,同时庙会也悄然发生了转型变化,这得益于上海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非遗”思潮的推动、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圣堂庙会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了诸多关注。
按照三林一带的民间传说,崇福道院是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陆逊为母亲修建的家祠,后来变成了陆逊祠堂。奚良辅撰写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崇福道院碑记》有真武大帝庇佑三林免于受侵扰的记载,而后的《崇福道院赡田碑记》(1692年)除了记载有类似的真武传说,也有道院建于宋代的相关文字:“本院建于宋代,载在邑乘,供奉佑圣帝君,祈祷必灵”。再加上同治十年(1871年)《上海县志》引用有《陈府志》中记载有宋宣和元年(1119年)皇帝曾经给崇福道院赐额的文字。这些记载共同构成了崇福道院建于宋代的史料依据。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的圣堂庙会,广大信众都来圣堂进香拜神。相传崇福道院的神仙特别灵验,有民谚“烧烧圣堂香,投个好爷娘”,意思是说,到圣堂烧过香、拜过神之后,今生可以得到神灵保佑无灾无祸,死后可以免除地狱之苦,来生还可以投个好胎,托生到一个好人家。据可查的史料来推测,圣堂庙会在清代已形成,这可以从清末三林文人陈师咸的竹枝词中得到证实。相传庙会原定于真武大帝的圣诞日——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后因清代上海桃园颇多,会期便延至桃花盛开的三月十五日举行。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开始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故该庙会被称作“三月半”圣堂庙会。“三月半”是一年春光很好的时节,也是农忙前的闲暇时光,人们前来烧香、观光、踏青、购物、看戏,出一趟门可以达到多重目的,前来赶庙会的人多了,就形成蜂拥而至的人流。清末陈师咸的《西林商贾月令竹枝词》有云:“三月三林香汛来,圣堂场上去徘徊。团箕箬垫如山积,路满游人轧不开。”这也正反映了当时圣堂庙会的繁盛景象。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圣堂庙会更名为“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从1954年庙会139395元的营业额来看,物资交流的数目庞大,也说明庙会的商业性与贸易性逐渐增强。5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原因物资大会被迫停办。到了改革开放后,庙会得到恢复,1987年的庙会以崇福道院为中心,沿着灵岩南路,北至杨思,南至三林老街,道路两侧搭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棚,投入各类商品7000多种,人流量达数万人次。1992年,“三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重新改称“圣堂庙会”,并首次搭建了庙会牌楼,仅国营和集体商户就设摊400多个,个体商户也有数百家,当年庙会的销售额增至60多万元,人流量达到几十万人次。1993年,由于庙会无法适应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庙会的农副产品交易功能的衰退,加之庙会期间马路上摊位的随意摆放阻碍了交通运行,各方因素使得圣堂庙会再度陷入停顿。
进入21世纪后,得益于上海世博会后花园的功能区区位优势,圣堂庙会于2006年再度恢复。之后又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圣堂庙会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被评为浦东新区区级非遗项目、上海市非遗项目,庙会也顺势发生了变化,由农村型庙会向都市型庙会、信仰型庙会向文化型庙会转型,最终发展成一个融商业、民俗、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庙会。庙会的文化空间也日渐显著和重要,并且在庙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信仰空间的压缩、展演空间的扩张、非遗空间的兴起等特征。
总之,随着庙会的传承发展,圣堂庙会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已经名声斐然,它映射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也体现了民众的心理诉求和审美态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