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崇原集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本草崇原集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38 4.1折 35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仲昴庭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7456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1202105603

上书时间2024-09-0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卷上《本经》上品1

人参1

甘草3

黄芪4

白术5

苍术6

薯蓣7

石斛8

酸枣仁9

大枣11

芡实12

莲实12

莲花13

莲蕊须13

莲房13

莲薏14

荷叶14

荷鼻14

薏苡仁14

大麻仁15

巨胜子15

赤箭16

干地黄17

麦门冬19

天门冬20

葳蕤21

牛膝22

杜仲23

枸杞24

枸杞苗25

地骨皮25

枸杞子25

女贞实26

五加皮26

肉苁蓉28

巴戟天29

五味子31

蛇床子32

覆盆子33

菟丝子34

沙参35

泽泻36

菖蒲37

远志38

细辛39

柴胡41

升麻42

桂43

羌活45

防风46

紫苏48

苏子50

苏枝50

橘皮50

青橘皮52

橘核52

橘叶52

辛夷53

木香53

续断54

蒺藜55

桑根白皮56

桑叶57

桑枝57

桑椹58

桑花58

桑上寄生58

桑寄生实59

柏子仁59

侧柏叶60

松脂61

松节61

松花61

茯苓62

赤茯苓63

茯神63

茯苓皮63

神木63

蔓荆子64

小荆实64

槐实64

槐花65

槐枝65

槐叶66

槐胶66

干漆66

黄连67

蒲黄69

菊花70

茵陈蒿71

天名精72

鹤虱73

土牛膝73

石龙刍73

车前子74

冬葵子74

地肤子75

决明子76

茺蔚子76

茺蔚茎叶花穗77

丹砂77

云母79

赤石脂79

滑石81

硝石81

朴硝82

矾石84

石胆84

石钟乳85

禹余粮86

太一余粮87

空青87

紫石英87

白石英88

龙骨89

鹿角胶91

鹿角91

牛黄92

阿胶93

麝香96

龟甲97

牡蛎99

桑螵蛸100

蜂蜜101

蜜蜡102

卷中《本经》中品104

玄参104

丹参105

紫参105

白前根106

当归107

芍药108

芎110

牡丹111

地榆112

紫草113

泽兰115

茜草根115

秦艽116

防己117

木通119

葛根119

葛谷121

葛花121

葛叶121

葛蔓121

麻黄122

白芷123

荆芥124

贝母125

苍耳子126

款冬花126

紫菀127

知母128

栝楼根129

瞿麦130

苦参131

青蒿131

石韦132

海藻133

水萍133

萆薢134

白茅根134

狗脊135

淫羊藿136

紫葳137

薤白138

龙胆138

黄芩139

藁本140

百合141

干姜142

生姜143

赤小豆145

大豆黄卷145

白薇146

败酱147

白鲜根皮147

蓼实147

薇衔148

土瓜根149

厚朴149

黄檗151

栀子152

杏仁154

桃仁155

桃胶156

乌梅156

枳实158

枳壳158

山茱萸159

吴茱萸160

猪苓162

芜荑164

皂荚165

皂角刺166

皂荚子166

肥皂荚167

秦皮167

竹叶168

竹沥169

竹茹169

石膏169

慈石171

石硫黄172

阳起石173

雄黄173

雌黄174

水银175

铁落176

犀角176

羚羊角177

羖羊角178

鹿茸179

猬皮180

鳖甲181

蟹182

蟹壳182

蚱蝉182

蝉蜕184

白僵蚕184

原蚕沙185

樗鸡186

虫186

虻虫187

蛞蝓187

蜗牛187

露蜂房188

乌贼鱼骨188

文蛤189

发髲189

卷下《本经》下品191

附子191

天雄195

乌头195

乌喙196

大黄197

半夏199

连翘200

翘根201

桔梗202

白头翁根203

甘遂203

天南星204

大戟205

泽漆206

常山207

蜀漆208

葶苈子209

荛花210

芫花210

萹蓄211

商陆根212

藜芦212

旋覆花213

青葙214

贯众根214

蛇含草215

狼毒根215

狼牙根216

羊蹄根216

羊踯躅花217

瓜蒂218

莨菪子219

夏枯草219

蚤休220

白及根221

白蔹根222

鬼臼222

梓白皮223

柳花223

柳叶224

杨柳枝及根白皮224

郁李仁225

巴豆225

雷丸226

代赭石227

铅丹228

铅粉229

戎盐229

石灰230

天鼠屎230

蝦蟆231

蜈蚣232

蚯蚓232

蛇蜕233

斑蝥234

蜣螂234

鼠妇235

水蛭236

雀瓮236

萤火237

衣鱼237

《本草经读·附录》集说239

何首乌239

延胡索240

肉豆蔻240

补骨脂240

白豆蔻241

缩砂仁241

郁金241

神曲242

藿香244

前胡244

香附244

红花245

金樱子246

丁香246

蜀椒246

沉香246

乌药247

琥珀247

木瓜247

枇杷叶247

龙眼肉248

山楂子248

小麦248

马料豆248

绿豆248

扁豆249

谷芽249

豆豉249

饴糖249

薄荷249

香薷250

白芥子250

五灵脂250

虎骨250

小茴香250

土茯苓251

槟榔251

牵牛子251

忍冬252

马兜铃253

钩藤253

人乳253

小便253

刻《本草崇原》跋254

王绍庸跋256

药名索引258

内容摘要
《本草崇原集说》,本草著作,3卷。清代仲学辂(昂庭)撰,约成书于清末。作者以《本草崇原》为主体,兼取其他有关材料,参酌己见,纂集成书。书成后仲氏病故,后经章炳森(椿伯)、王绍庸搜辑参订。此书正文收药及分卷均依《本草崇原》之旧,略删原注,辅以诸说,间述己意。能反映清代本草中尊经派学者的学术思想,对中药理论颇多发挥。选材较精审,立论亦较中肯。书后附有陈修园《本草经读》。

主编推荐
中国从有文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很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尊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推荐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有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有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推荐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仅就文献而言,保存下来的中医古籍就有1万余种。中医学独特的思想与实践,在人类社会关注健康、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所有的知识一样,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学者们信守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至理。《素问·著至教论》记载黄帝与雷公讨论医道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这段话道出了中医学的本质。中医是医道,医道是文化、是智慧,《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都是医道。医道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天不变,道亦不变,故可以长久,可以传之后世,可以为万世之宝。

医道可以长久,在医道指导下的医疗实践,也可以长久。故《黄帝内经》中的诊法、刺法至今可以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医方今天亦可以用,《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药今天仍可以用。

或许要问,时间太久了,没有发展吗?不需要创新吗?其实,求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追求。如《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清人钱大昕有一部书叫《十驾斋养新录》,他以咏芭蕉的诗句解释“养新”之义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原来新知是“养”出来的。

中华民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智慧,与当今靠前社会提出的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相呼应。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传统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指导总则》中,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各种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点明了文化是传统医学的根基。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也是为了打磨好中医药学这把钥匙,以期打开中华文明这个宝库。

希望这套书的再版,能够带您回归经典,重温中医智慧,获得启示,增添助力!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年6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