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选四家医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1
3.6折
¥
2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清]柳宝诒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7432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1202105604
上书时间2024-09-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评选静香楼医案1
柳序2
上卷4
内伤杂病门4
类中门7
痿痹门9
内风门9
神志门11
痰饮门12
咳喘门14
失血门19
虚损门22
汗病门23
诸郁门24
呕哕门25
下卷28
伏气门28
外感门29
湿病门30
疟疾门30
黄疸门32
痹气门33
脘腹痛门34
瘕癖门34
肿胀门36
头痛门39
肢体诸痛门39
诸窍门41
脚气门42
遗精门43
小便门44
泄泻门44
痢疾门45
大便门45
外疡门46
妇人门47
评选继志堂医案49
翁序50
柳序51
上卷53
内伤杂病门53
中风门62
痿痹门63
神志门64
痰火门67
痰饮门67
咳喘门68
失血门75
虚损门80
下卷84
呕哕门84
湿病门88
痹气门88
脘腹痛门89
疝气门94
瘕癖门95
肿胀门98
头痛门104
肢体痛门105
遗精门106
小便门108
泄泻门110
大便门110
虫病门112
评选环溪草堂医案115
柳序116
上卷118
内伤杂病门118
中风门124
痿痹门126
内风门129
神志门131
痰火门133
痰饮门135
咳喘门138
失血门147
虚损门151
消证门154
诸郁门156
中卷157
呕哕门157
伏气门163
暑病门174
疟疾门177
黄疸门181
痹气门182
脘腹痛门183
疝气门186
瘕癖门187
下卷192
肿胀门192
头痛门197
诸窍门197
痧疫门198
脚气门199
遗精门200
小便门201
痢疾门204
便血门208
虫病门211
内痈门212
外疡门213
妇人门218
小儿门228
评选爱庐医案231
柳序232
内伤杂病门案二条233
内风门案一条234
湿病门案一条235
失血门案一条236
消证门案一条236
呕逆门案一条237
外感门案三条239
伏气门案一条241
疫邪门案一条241
疟疾门案一条243
黄疸门案一条244
腹痛门案一条245
肿胀门案一条245
瘕癖门案一条246
痢疾门案二条246
大便门案一条248
外疡门案一条248
妇人门案三条249
跋251
内容摘要
《柳选四家医案》作者为清代医家柳宝诒。柳宝诒(1842~1901年),字谷孙,号冠群,清末江苏江阴县人。柳氏博学多识,医术精湛,擅治温热证,名噪一时。一生著述颇丰,流传较广的有《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另有《素问说意》《惜余医话》《柳冠群方案》及门人所辑《临证治验录》《惜余医案》《仁术志》《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疟痢逢源》等书。《柳选四家医案》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翁同龢为其作跋,称:"时近而文显,时近则阴阳之诊同,文显则质直而易晓。"全书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则,系柳氏精选四位名医部分医案并加以评按而成。柳氏将所选医案"拟定总目四十,而以子目分注于下","标明总目,分门编列","以便读者可依目检寻也"。医案内容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书中理法方药齐备,辨治思路清晰。柳氏评注简洁精妙,点拨得当,发人深省。《柳选四家医案》作为医案类著作中的佳作,很好值得中医临床工作者和学生研读。
主编推荐
中国从有文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很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尊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推荐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有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有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推荐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仅就文献而言,保存下来的中医古籍就有1万余种。中医学独特的思想与实践,在人类社会关注健康、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所有的知识一样,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学者们信守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至理。《素问·著至教论》记载黄帝与雷公讨论医道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这段话道出了中医学的本质。中医是医道,医道是文化、是智慧,《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都是医道。医道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天不变,道亦不变,故可以长久,可以传之后世,可以为万世之宝。
医道可以长久,在医道指导下的医疗实践,也可以长久。故《黄帝内经》中的诊法、刺法至今可以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医方今天亦可以用,《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药今天仍可以用。
或许要问,时间太久了,没有发展吗?不需要创新吗?其实,求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追求。如《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清人钱大昕有一部书叫《十驾斋养新录》,他以咏芭蕉的诗句解释“养新”之义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原来新知是“养”出来的。
中华民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智慧,与当今靠前社会提出的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相呼应。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传统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指导总则》中,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各种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点明了文化是传统医学的根基。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也是为了打磨好中医药学这把钥匙,以期打开中华文明这个宝库。
希望这套书的再版,能够带您回归经典,重温中医智慧,获得启示,增添助力!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年6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