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5.07 3.3折 ¥ 46 全新
仅1件
作者常任侠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5237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6元
货号1202093290
上书时间2024-09-06
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常任侠先生关于中国美术发展史及重要成就的论述。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宏观而系统地介绍与美术相关的概念以及中国绘画、书法、舞蹈、雕刻等艺术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一部分列举一些关于中国美术发展方面具体而典型的例子,如文化艺术交流史,画像石、石窟、唐墓壁画、根艺等问题。
常任侠(1904—1996),安徽阜阳人,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1931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1945年,应印度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艺术史研究著作有《民俗艺术考古论集》《东方艺术丛谈》《中国舞蹈史话》等,译述有《印度的文明》《中国服装史研究》等。
003??中国美术史序论
011??美学与美术
020??认识古典美术?发扬爱国主义
042??中国绘画艺术
075??中国书法艺术
121??中国古舞与古美术
132??佛教与中国绘画
142??佛教与中国雕刻
153??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
171??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
183??汉代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对于汉画艺术的影响
195??甘肃省麦积山石窟艺术
201??唐永泰公主墓的两幅壁画
210??浅谈根的艺术
每一个时代的美术有其不同的面貌。它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所受外来的影响都有关系。美术是一个时代的形象记录,也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研究宗教史、风俗史、美学史以及服装史等等。例如《步辇图》,画的是唐代历史事件、人物服装和礼节风仪,只能是当时唐宫的产物,不能移于任何别的时代。又如《韩熙载夜宴图》,所画人物衣冠、服饰器用,以及宴乐歌舞,只能是南唐士大夫的私室生活情态。又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汴京的繁盛景象,百工市肆,往来贸易,历历在目。这正是当时汴京社会真实的写照,不能移向别处。这样的名作,正是我们历史的根据,也是画师们仔细观察、精思巧构所留下的业绩,远非草草自抒胸中意气者所可并论。
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与“传神阿堵”的画法,恰相矛盾。虽然出自著名诗人的议论,也不过是一时兴到之作,不能执为衡量艺术品的尺度。因为诗人文士如杜甫等伟大作家,也有不少赞美工笔神似的篇章。只有形神兼备,才是作画的正轨,如果遗形取神,神将何寄?北宋文人画、写意画与画院派的工师争长短。又以诗、书、画相结合,显文人之所长。至明而此风大长。华亭董其昌倡为南北宗之论,以攻浙派,比附唐宋名画家为南北两派,往往不能自圆其说。当代学者,已有驳辩。但作为文艺思潮史的发展看,仍可略备一说。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变化,艺术工作者的表现方法也各有不同,并非一成不变,这是可以肯定的。
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甲骨与钟鼎文字,往往象形类画,此为其源。至汉隶而一变,魏晋而一变,北碑而一变,隋唐而一变,书画分途,艺术各异。唐宋传统,用色彩线条,造型甚工。宋初院画与非院画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派,画家的技法虽不同,但造型技术各有千秋。到了明代,书法喜狂草,绘画尚水墨大写意,一部分人的艺术思潮发生了变化,书画两者又有了共同点。
宋代进入国内各民族的激烈斗争时代。国土分裂,辽、金、元各族起于北边,常有战争。南宋流离迁徙。马、夏画一角残山,寄托故国之思,以此激发情感,为当时所重。元代统治者奴视南人,把知识分子与倡优、乞丐同列,更引起画家兴亡之痛,在艺术上产生了逃世思想。这种抗节不屈,引起人们的尊敬。明清变革之际,出现了一些黄冠野服的隐逸士人,有的逃入山林佛寺。画家中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石谿、渐江,成了这一时代的典范。他们流转江湖,不谐于俗,自立风格,与院派迥异其趣,艺术上都各有独到之处。画以人重,在气节品格上也受到尊崇。
到清初平定边鄙,扩大了政治势力。宫廷的如意馆受了国外画家郎世宁等影响,制作平定大小金川、热河行宫等图,画法颇具欧风。乾嘉时有扬州八怪新兴画派,为新兴的盐业资本家所爱好,树立与画院对立的画风。清末,上海成了商业的重点,不少画家集中在这个新兴的商业城市中以卖画为生,有京派与海派之分。这时国际资本势力也渗入我国,画坛视商业市场之高低,以定画品高下,操持评论者则为商人。艺术思潮和美学观点,自然受到这种社会变迁的影响。
常先生的东方艺术史研究,以古代中国美术为主线,同时串连起中国与印度、日本等亚洲诸国文化艺术交流的脉络,为中外美术交流史研究特别是中印、中日美术交流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常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谈》,辑录了作者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十几篇文章,以通俗的史话形式论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印度、日本美术的交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