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80.2
6.2折
¥
130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王洞 主编;季进 编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3419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30元
货号1201577229
上书时间2024-09-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济安(1916-1965)原籍江苏吴县,夏志清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1050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地区大学外文系。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
目录
卷二中的人与事
编著说明
1950年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31日
10月2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1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1月15日
11月2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1月20日
12月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4日
12月1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25日
1951年
正月7目复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月11日
1月1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2月2日
2月1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5日
3月2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26日
3月2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13日
4月1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2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5日
5月1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6月8日
6月1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7月8目
7月1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7月27日
8月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8月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8月1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8月28日
9月1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3日
9月3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0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26日
11月1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2日
12月1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952年
夏志清致夏济安正月6日
1月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月29日
壬辰元旦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2月27日
3月1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30日
4月2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24日
6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7月12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9月7日
9月1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6日
10月22日夏济安致复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1月20日
11月3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16日
1953年
1月1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月19日
2月2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17日
5月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18日
5月27目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8月9日
9月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14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26日
10月2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1月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1月16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11月17日
12月1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24日
1954年
1月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月20日
1月2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2月1日
2月1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2月22日
3月1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4日
4月1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19日
4月1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24日
5月2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6月4日
6月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6月26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7月13日
7月2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8月19日
9月1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9月21日
9月2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0月11日
10月2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2目
12月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2月1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12月15日
12月1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2月2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2月3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2月3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1955年
复志清致夏济安1月4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1月13日
2月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复志清致复济安2月18日
2月1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18目夏济安致夏志清
2月2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复志清致夏济安2月26日
3月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2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9日
3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3月1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3月21日
3月25日夏济安致复忐清
3月3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10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1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14日
4月13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1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4月2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24日
4月27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4月26日
4月2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5月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5日
5月10目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14日
5月17目夏济安致夏志清
5月2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5月26日
5月28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5月3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6月1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6月2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夏志清致夏济安6月2日
夏志清致夏济安6月3日
6月4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6月5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6月6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6月9日夏济安致夏志清
内容摘要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火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期间他们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抢先发售向外界披露。
王洞主编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1950-1955卷2)(精)》分为四卷,收录了一九四七年夏志清赴美求学到一九六五年夏济安因病逝世的十七年问,兄弟两人的通信六百余封。在这些书信中,他们聊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说抱负,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那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
精彩内容
卷二中的人与事王 洞2015 年4 月27 日,王德威教授与胡晓真所长在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举办了一个夏志清纪念研讨会,德威希望在会前出版志清与济安的通信以资纪念。在季进教授的协助下,由联经出版社胡金伦总经理大力推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卷一》如期面世。自1947 年至1965 年,兄弟二人书信往还,有600 多封。18 年间,志清定居美国,生活安定;济安却因政局不安,离京返沪,经港赴台,辗转来到美国,迁徙频繁。这600 多封信,即以济安的变迁,分5 卷出版。卷一发表了121 封信(始自志清乘船离沪从火奴鲁鲁1949 年11 月21 日寄出的封信至济安赴台前1950 年10 月23 日由香港发出的编号第121 号信件)。卷二始自第122 号信件(1950 年10 月31 日)—志清由耶鲁寄至台北的封信,至第280 号信件(1955 年6 月9 日)—济安结束印第安纳大学的课程,至伊利诺伊州访友,由芝加哥寄出的信。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节节失利退守台湾地区,一时无法安插迁台的官员与百姓,新近迁台的人大部分无职业,没收入,靠积蓄度日,生活很清苦。济安由崔书琴先生引荐,幸得台湾地区大学(以下简称“台大”)教职,但外文系没有熟人,很感孤单,教学之余致力于英文写作。济安的英文造诣果然得到系主任英千里、校长钱思亮的赏识。1955 年2 月,台大派济安来美“取经”,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在印第安纳大学进修一学期,学习写作。济安写了两篇小说:《传宗接代》(“The Birth of a Son”)与《耶稣会教士的故事》(“TheJesuit's Tale”)。后者得到《宗派》杂志编者兼名批评家拉夫(Philip Rahv)的赞赏,登在该刊1955 年秋季号,肯定了济安英文创作的成就。在印第安纳进修期间是济安一生最快乐的时光。美国国务院的津贴较一般奖学金优厚,济安无需为生活担忧,安**习,成绩斐然。他爽朗的个性、诙谐的谈吐,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常被邀参加会议发表谈话,接受校刊的访问。虽然获悉他追求多年的女友别嫁,很受“震撼”(shocking),但他失恋的悲伤因爱慕女同学Ruth 而冲淡。济安被Ruth 的美丽吸引,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在学期行将结束时,才鼓足勇气端着饭盘与这位美女在饭厅里同桌吃饭,所以学期完了,他便去芝加哥转往附近的Elkhart 看望Ruth。济安去台北以前,在昆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虽然两手空空,但生活很好舒适,因为有他父亲及父亲朋友的接济。到了台北,接济中断,必须“自力更生”。台大薪水微薄,入不敷出,幸有宋奇1 帮忙,接手了驻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的翻译工作,按件计酬。这些译文都收入《美国散文选》(香港今日世界社,1958)。济安的高足刘绍铭教授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认为有重刊的价值,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重印济安的译文及作者原文,中英对照,书名《名家散文选读》,即将出版。济安在20 世纪50 年代,长期在《学生英语文摘》(Student's English Digest)选载当代名家小段英文,详加注释,嘉惠有志学习英语的学生。我读高中时即是这本杂志的读者,久闻夏济安的大名,很是仰慕。1959 年,济安的得意门生朱乃长教授结集了这些文摘,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英文选评注》,至今销路不衰。简体版也早在1985 年面世,2014 年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发行。看过卷一的读者,都知道济安单恋一位13 岁的小美女。这段恋情随着北平解放而结束。济安到香港后,在一家公司上班,住在豪华的旅馆里,却领不到薪水,只好给富家子弟补习英文,赚取生活费,在即将离港时爱上了女生秦佩瑾。这位秦小姐,多愁善感,喜爱文学,与济安以创作互勉。这与济安勤于写作不无关系,这期间,济安发表了《苏麻子的膏药》《火柴》《火》等短篇小说。秦小姐与济安通信不断,但只愿维持师生关系。在台北,使济安动心的是一位台大英语系三年级女生,名叫董同琏。济安指导她写论文,接触频繁,日久生情。董小姐毕业后,与济安逐渐疏远,济安1955 年离台来美时,已放弃对董的追求。济安给志清的信每每提起这两位小姐,请志清代购精美的卡片,或讨明星的照片。志清在百忙中,一定满足哥哥的嘱托。济安平日谈笑风生,但与心仪的女子单独相处时往往手足无措,尤其不知道怎样送女友礼物。六妹玉瑛告诉我,大哥济安在上海时曾带她去看童芷苓,从苏州买了一双绣花鞋,想送童芷苓,始终送不出手,竟将绣花鞋带回。据名散文家吴鲁芹的太太说,济安在台北时,常去她家打麻将,有一次带了一个贵重的皮包来,说这皮包是特意请宋奇在香港买来预备送董同琏的。到了董家,不敢送,怕小姐拒收。济安自尊心极强,对追求女人缺乏手腕与信心,不敢送书籍、食物之外的礼物,生怕女方觉察其求爱的意图。每次恋爱耗上三五年,都以失败告终,蹭蹬蹉跎,以致终身未娶。1950 年志清通过了博士口试,再没有准备考试、写paper(论文)的压力,开始想交女朋友。他追求心仪的女子,与济安相似,屡屡失败,直到1953 年秋在耶鲁的舞会上遇到刚从蔓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毕业的新生卡洛(Carol Bulkley)。志清追求不到的梅仪慈也是曼荷莲的毕业生,所以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卡洛温柔善良,她曾对我说志清是她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她不顾父母反对,决定嫁给志清。志清却嫌卡洛貌不美,有所保留,但又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卡洛这样爱他,舍不得放弃成家的机会。于是在1954 年6月5 日他们结了婚,不久生下儿子树仁(Geoffrey),小家庭尚称美满。卷二所收的信充满了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息变化,兄弟二人担心父母收不到汇款,后来担心自己的前途。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确保太平洋战线,派第七舰队到台湾地区地区,才解除国民党的恐惧。此前人人自危,国外有亲戚朋友的,都想离开台湾地区地区。济安也不例外,很想来美国,因曾生过肺病,担心通不过体检,不敢贸然申请来美。志清在获得英文系博士后,为找事犯愁,既不愿意回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也不打算去台湾地区地区,只有留在美国谋职,赚取美金,才能接济上海的父母与妹妹。幸得耶鲁政治系饶戴维教授的赏识,为其编写《中国手册》(China: An Area Manual),后又得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资助,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然二者均非长久之计,往往为来年的工作忧虑。兄弟二人欣赏彼此的才学,互相交换意见。济安在台大开始教初级英文,后改教文学史、小说等不错课程,常请弟弟推荐美国最重要的作家、评论家及购买近期新的书籍,所以二人常讨论西洋文学。济安的国学根底好,见识广,志清转治中国文学后,常请教哥哥,1952 年后二人讨论中国文学的时候居多。从这些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充满幻想的夏济安;而夏志清则是一位虚**习的谦恭学者,与日后“狂妄自大”的“老顽童”判若两人。济安对这个弟弟的学养思辨,充满了信心。当他获知志清得到编写《中国手册》的工作时,写道:“接来信知job有着落,甚为欣慰。由你来研究中国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记的大事,因为中国文学至今还没有碰到一个像你这样的头脑去研究它……凭你对西洋文学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将在中国文学里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中国文学将从此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了。我为中国文学的高兴更大于为你得job 的高兴。”(见第147 号信件)志清果然不负济安的期望,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史》为研究中国文学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兄弟二人对胡适、鲁迅、沈从文、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有微词。他们是边读边评,尚未看到这些作家的全部作品,难免有失偏颇。我认为兄弟二人信里的褒贬,只能看作是他们互相切磋、学术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等看完他们所有的信件,读者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及《中国古典小说史》的形成,会有更深的理解。卷二的信里,谈女人的时候很多。因为男大当婚,兄弟二人都在寻找结婚的对象。志清追求过的女生有七八位之多,都没有成功,以后也不再来往,不知她们的下落,因此不注。梅仪慈是专享有成就的学者,研究丁玲有成。当年志清给她写过两封情书,没有得到回音。志清1991 年退休时,王德威为志清举办了一个研讨会,梅仪慈特来参加,志清很好开心。志清得知济安的女友董同琏与他人结婚,为了安抚济安,抢先发售向哥哥吐露自己在上海曾经心仪的女子:沪江的张庆珍、上海的叶如珍和圣约翰的刘金川。他曾经写过一封情文并茂的长信给刘小姐,被退回。他把这封情书一直带在身边。张爱玲过世后,他写了一篇《初见张爱玲,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联合报副刊》,1999 年3 月21、22 日)。陈子善教授找到了刘金川在纽约的地址,志清与刘女士取得联系后,志清和我请刘金川和她先生吃饭。以后我们两家每年在餐馆见面两次,轮流做东,直到2006 年刘金川因乳腺癌过世。当年在上海,刘金川早已与表兄相恋,故将志清的情书退回。1948 年刘带着初生的婴儿去了台湾地区地区。1949 年初丈夫乘“太平轮”由沪赴台与妻子相聚,不幸沉船丧生,刘女士只得带着儿子返沪,教英文谋生。她第二任丈夫陈森,本是她的学生,婚后生了儿女各一。中美建交后,他们的儿女都来美留学,在纽约定居。他们来美照顾孙儿、外孙。陈先生是福建肉松的少东家,“”时吃了不少苦,不愿再回上海。同志清的妹妹一样,上海只带给他们痛苦的回忆,上海的繁荣,丝毫激不起他们的乡思。倒是我们这些在台湾地区地区长大的幸运儿,以中国的崛起自豪,常常去上海,享受上海特有的品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