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75
2.8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冯骥才 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4742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1201579052
上书时间2024-09-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便开始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他是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20世纪末以来投身于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进中央副,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目录
2001―2006年
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当代使命是抢救
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庄重的宣布
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龙头
内丘神码的田野普查
我们在艰难中举步
我们不怕艰难
全国剪纸大普查开始了
我们背上的压力太大了
让历史的辉煌照亮我们的今天与明天
面临的困难与怎么应对
如何整理普查成果
为人类守护住东方的文明
文化的克隆就是灵魂的下跪
保护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
民间自救
高擎不灭的火炬
傩文化的盛典
理论要支持田野
今天的矛头对准建筑师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
只有全民族关心了,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古村落是我们优选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2011年
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仍需努力
向传承人致敬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
年画抢救和保护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
传承羌族文化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
呼唤全民的文化自觉
收尾就是把好最后一关
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
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
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我们为中华文化做了一件事而尤感欣慰
中国当代生活中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12―2016年
传承人面临的新问题
关于传统村落评定工作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传统不仅代表过去,更应代表未来
为唐卡文化留下一份文化档案
行动起来,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
后沟村,有我们的文化乡愁
十三年来,我们想了什么?
知识分子与人民政协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
传统村落何去何从
内容摘要
《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冯骥才演讲集2001-2016)》一书按照冯骥才先生16年的演讲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2001―2006年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普查的启动阶段;2007―2011年是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护阶段;2012―2016年是“非遗后”和古村落抢救性全面普查开始的阶段。冯骥才先生的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从本书中可见一代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为民族的文化命运而战的思想历程。
精彩内容
说出来的思想
自二十世纪末,我心甘情愿放下写小说的笔,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抢救,演讲就成了我重要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从最初发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从启动到推动,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古村落,从学界到社会,从对文化现实与困境不断深化的认知到每一项重大遗产的
普查,全来自思考,以及对这些思考的传布。我的传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我原有的作家的笔,我不停地写下各种文化批评与文化思辨;一种则是站在讲台上演讲。演讲本来不是纯作家最喜欢的方式,作家喜欢躲在“台后”,用笔发言。手中的笔总比嘴巴深刻。因为文字是经过推敲的,语言
难免缺乏缜密与严谨。但演讲可以现身说法、声情并茂、直接表达并与现场交流,它更适合我要做的事情。我说过我要做“行动的知识分子”。我所做的事情—文化遗产的抢救,不仅需要我说我讲,需要呼吁乃至呼喊,更需要我用行动告诉人们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这样,我的演讲既有形而上的“思想”,也有与田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的思考,而且近二十年来,它像一条线一直贯穿我为之奋斗的事业,我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所做的演讲何止一二百场。面对的人既有学界,也有社会各界乃至市民村民。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抢救更需要唤起民众。为此,我的演讲,包含着我每一步思想的足迹。由于我所做的事,是与同道者共同所为,故而在这些“言论”中,自然可见我们一代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为民族的文化命运而战的思想历程。
在这近二十年的演讲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6 年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普查的启动阶段;2007—2011 年是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保护阶段;2012—2016 年是“非遗后”和古村落抢救性全面普查开始的阶段。这些工作不但没有结束,而且问题与挑战仍不断摆到眼前。因此说,思想与行动不会终止。在一个经济强势的社会中,在社会转型时代,文化遗产必然身处弱势。为弱势而工作一靠思想的力量,一靠奋力而为。演讲是让知识界先觉的思考转变为社会共识必不可少的方式。应该说,这种方式发生了效力,我的话没有白说。就像在空谷里呼喊,渐渐听到来自社会的回声。唯此,我特别珍视这近二十年来的演讲。幸有好友李辉先生知我助我,并得到一向有
文化眼光的大象出版社的支持,使这近二十年说出的思想有了文本的存录。
是为幸,是为谢,是为序。
冯骥才
2017 年5 月23 日于西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