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突、犯罪与秩序建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冲突、犯罪与秩序建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9.95 6.1折 9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荆 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8880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201543989

上书时间2024-09-0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荆,男,1957年5月生,北京市海淀区人。法学博士,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法律系主任,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发中心)专家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学、法社会学。主要代表著作:《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与犯罪》、《在日外国人犯罪》(日文版)、《金色的忧虑》(合著)、《国家行政效率之本——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合著)、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合著)等,其中著作《在日外国人犯罪》一书荣获2005年度第六届菊田犯罪学奖。

目录
第一部分犯罪的社会因素研究
【论文】
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犯罪(1988年)
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中国犯罪问题(1998年)
黑社会『生质有组织犯罪的再度兴起原因与对策研究(2006年)
都市化与犯罪率同步增长的原因分析(2010年)
影响中国犯罪率攀升的六大关系研究(2011年)
卖淫女性被害及社会保护研究(2012年)
制度环境差异与企业家犯罪类型差异(2014年)
【杂文】
贫富差距扩大与犯罪增长高度相关(2011年)
中国的家庭病了吗(2012年)
第二部分犯罪学理论与研究思考
【论文】
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剖析犯罪原因(1984年)
犯罪学冲突理论的研究与评价(2005年)
中国犯罪学研究历程中的庆幸与遗憾(2013年)
“恢复性司法”的颠覆性价值(2013年)
社会学视角下的犯罪生物学评价(2014年)
异质文化冲突中的犯罪现象研究(2014年)
弱势群体犯罪及其政策反思(2014年)
【杂文】
中国犯罪学的批判与梳理(2011年)
中国社会治安黄金期的原因新发现(2012年)
艾绪强的杀人“心结”与农民工的心理冲突(2012年)
法律绕行伦理底线(2012年)
职业盗窃与职业销赃的“犯罪链”(2012年)
化学阉割与环境改善的性犯罪治理(2014年)
第三部分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研究
【论文及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秩序报告(1991年)
从社会变迁视角看北京社会治安六十年(1948~2008)(2008年)
中国维稳现状、挑战与策略选择(2011年)
公共安全问题凸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2012年)
社会变迁中的群体性事件状况与国家治理研究(2014年)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安防控(2015年)
日本社会治安管理机制与犯罪防控体系的研究与思考(2015年)
社会治安防控法治化中的问题、挑战及对策(2015年,2016年)
【杂文】
大治安与小治安(2011年)
城市化扩张中的个性化社区建设与犯罪预防(2011年)
中国的“天眼工程”与英国的“零容忍”改革(2012年)
宪法好使——异国他乡对话警察的治安管理(2012年)
第四部分未成年人保护与青少年犯罪研究
【论文】
重新认识我国青少年犯罪发展变化的阶段划分问题(1986年)
中国青少年社会问题研究(1989年)
日本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模式研究(2005年)
未成年人社会福利与犯罪预防研究(2013年)
【杂文】
泸州“父债女还”事件不宜提倡(2011年)
校车之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之痛(2011年)
“未成年人不宜观看”标示的现实意义(2012年)
城市化不能把乡村的孩子们丢下(2012年)
李某一案件不应承载太多(2013年)
第五部分监狱矫治与社区矫正研究
【论文】
试论对罪犯改造工作的科学化(1987年)
日本社区矫正“中途之家”建设及对我们的启示(2011年)
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特色与问题点分析(2013年)
中日两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比较研究(2016年)
【杂文】
“二八定律”与抑制重新犯罪的社会担当(2012年)
“去标签化”:预防重新犯罪的价值所在(2012年)
第六部分实地调查与研究报告
【调研报告】
天津市流失生与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1983年)
社会应当重视对“二劳一少”释放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1985年)
豫北棉纺织厂治理犯罪的调查报告(1986年)
刑事政策视角下的“永城经验”研究(2011年)
【杂文】
白领犯罪与街头犯罪的不同研究路径(2013年)
后记

内容摘要
《冲突、犯罪与秩序建构(张荆教授犯罪学研究甲子纪念文集)》为作者张荆犯罪学研究的论文和杂文的作品集,是从社会冲突、文化冲突、个体心理冲突的视角分析犯罪现象和社会问题。全书将内容归纳为六部分:靠前部分犯罪的社会因素研究;第二部分犯罪学理论与研究思考;第三部分社会秩序与社会秩序研究;第四部分未成年人保护与青少年犯罪与研究;第五部分监狱矫治与社区矫正研究;第六部分实地调查与研究报告。

精彩内容
大学刚毕业时的第一项工作是不停地拨电话。在青少年犯罪研究室负责人的指挥下,青涩的我站在过道里的电话前,埋头苦拨,传达领导指示,通知各种会议,组织社会调研,下班时食指都磨出了黑坑,像戴上了指环。那份记忆就像昨天的事儿,咋一转眼,竟然走到了甲子之年,需要汇集成果告慰人生了。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本书目录括弧中的阿拉伯数字代表文章的发表日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1987~1990年、1993~1997年、2003~2008年期间作者几乎没写犯罪学文章,读者要问你干啥去了?人生路漫漫,能够自己左右的时候并不多。我们这代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在自己喜好的领域自始至终坚守者属凤毛麟角,社会变迁、时代需要、课题指向、领导意图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描述生存和安全需要也是学者最基本的需求,顺势、适度地改变研究方向在所难免。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接领导、团中央间接领导的青少年研究所,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但青少年研究所的寿命很短暂,1980年成立,1985年便宣告解散,根据当时中国社科院的人事安排,青少年研究所的行政人员划归人口所;研究人员划归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所内新设立青少年研究室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我们从前门东大街的团中央十层搬出,搬进了位于建国门内大街的社科院大楼十层,虽然楼层没变,但研究任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除了作副主编编辑《青年研究》杂志外,主要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课题“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与社会问题研究”,调研、撰写文章,发表了不少蛮有影响的青年价值观和青年运动的研究报告与论文,但却远离了犯罪学。 1992年我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东海大学教养学部作访问研究员,一方面与研究机构的同行共同研究;另一方面抽出时间打工挣钱,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有就是从“阿依乌唉欧”开始学习日文,竟然奇迹般地在1997年下放为留学生,凭日文考进了日本著名的一桥大学法学研究科,在福田雅章教授门下学习研究犯罪学,这才让我重返犯罪学。一桥大学的著名不仅是有优秀的师资、参天的大树、安静的校园、历史卷香的图书馆,还有她优厚的留学生政策,我享受到减免学费、获奖学金、住家族寮,生活无忧,方向明确,是我最专注研究犯罪学的五年,并于2002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承蒙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老先生的厚爱,作为海外引进人才执教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当时左铁镛校长承诺北工大可成立法学院,不过,在一所工科院校要成立法学院非同小可,需要时间和关系的磨合,不能傻等,我便随陆学艺院长草创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任中心执行副主任,主要承接北京市教委、市委组织部的人才研究课题,从研究犯罪人跳到了研究人才、甚至超常人才,虽可统称“人学”,但层级差异太大。对于人力资源研究界而言,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又是搞犯罪学出身,努力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和书籍,但仍不受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待见。2008年以后,我担任了人文学院社会学学科部副主任,开始从社会问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犯罪问题。2011年接手法律系,担任主任,研究刑法下的犯罪学似乎更名正言顺,时间和精力都更多地集中于犯罪学,也是我犯罪学研究成果产出最多的时期。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12年犯罪学研究之外的“河东河西”,也让我得益于社会科学的“跨界”,比如,研究青年价值观,曾让我思考规范性文化对人的违法行为的制约功能,社会规范伦理的“混沌”状态与犯罪增长的关系,并在我后来的犯罪学研究中有所体现;曾研究过青年运动,对后来我的社会秩序研究有所帮助,特别是群体事件中的民怨积累与宣泄途径、舆论动员与热点寻找方式与过程,以及群体事件的爆发点与社会控制等;研究人力资源中的薪酬制度,看似与犯罪学不搭界,但它启发我研究了基尼系数的变化与犯罪率增长的关系,在防控犯罪的对策上,收入的平均主义固然会有效地抑制财产犯罪的数量,但也容易导致社会发展缺少活力,故建议在一次分配中合理拉大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中向弱势群体倾斜,在社会发展与犯罪防控中寻求最佳结合点;在最初留学日本的5年中,在菊田幸一教授和辻康吾教授的研究机构里从事辅助性研究,似乎是我学术研究上建树最少的5年,但我学到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打工的积累让我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日语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考进一桥大学奠定了语言基础,也让我多了一只研究之眼,开辟了日中比较研究的新领域。留学回国后,先后就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中日公务员监督机制、中日大学教师的薪酬制度、社会治安管理机制、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中途之家”运营方式等进行比较研究,受到学界的好评。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适当从事一些别的领域研究也不是一件坏事,有心的研究能帮助你拓展和丰富原有的研究领域。我的体会是社会科学研究就像传统的建楼,地基打得越厚,范围越宽,楼就能盖得越高。 当然,越界研究不等于随波逐流、随风向而变,坚守自己核心的研究领域是必须的,留学回国后,笔者一直在陆学艺老先生的门下从事各种政府课题研究。先生曾多次劝我,国内法学界研究者众多,学阀林立,而社会学界人数较少,队伍年轻,易脱颖而出。老先生希望我继承他的研究方向,一心一意地搞社会分层和社会建设研究。但我很坦诚地与先生交心:古人曰“十年磨一剑”,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没有个十年到十五年的积累很难说得上话,很难有所建树。我这把年龄不可能再介入一个全新领域,而且我已有十余年犯罪学研究的积累,丢掉太可惜啦。我可能让陆先生失望……但是,他和我的博士指导老师福田雅章教授的性格很相似,敦厚、爱才、不强加于人,最终是随我而去。在陆老先生领导下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从事人才研究期间,我坚持学校开设“犯罪学概论”选修课,以使自己不忘记犯罪学。在社会建设的课题研究中,我也尽量选择与犯罪学搭界的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等内容进行研究。今天,我的犯罪学研究能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甚至得到美国、日本及台湾地区犯罪学界的认可,与这份学术坚守分不开。 总之,研究生涯中,12年河东河西,22年专注犯罪学研究,两本犯罪学专著、两本犯罪学编著,近70篇犯罪学论文、调研报告和杂文,与许多犯罪学界的同仁相比,研究成果并不算丰厚。但在甲子之年梳理成果仍能孤芳自赏,窃喜不已。自赏和窃喜于年轻时代撰写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虽感青涩稚嫩,但仍有保留价值。一路走来,在自己研究的有限领域中求真、不跟风、不编造、寻觅规律,严谨治学、认真写作,虽属笨拙,但辛勤耕耘终有收获。 我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名字叫《冲突.犯罪与秩序建构》,顾名思义是从社会冲突、文化冲突、个体心理冲突的视角分析犯罪现象和社会问题。梳理我的犯罪学研究,尽管有时间上的中断,但研究理念和研究视角是连贯的。这种连贯性或许与学者早年锻造的知识结构,以及成长经历和调研的经验积累分不开。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年的学习,让我有了哲学的眼光,可俯视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国社科院的十年研究熏陶,参加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工作,及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使我的研究视角无法离开社会变迁、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以及其中的冲突要素与犯罪的关系。一桥大学五年学习研究的炼狱,以移民为研究对象,研究规范文化冲突与犯罪的关系,是前期理论视角的延伸。在此,应顺便感谢我的导师福田雅章教授的宽容,尽管身处大陆法系的重镇一桥大学,福田教授并没有把我束缚在刑法学的框架下研究犯罪学,而是允许并鼓励我跳出刑法学,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研究移民犯罪问题。他很严厉,曾把我花了一年多时间从上千份报纸中统计出的数据说的一钱不值,呵斥我要用法学的个案研究方法,找出6个外国人犯罪与日本的歧视性文化相关的案件说服他。当我忍辱负重地不再依据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从访谈中、从审讯笔录、辩护词、判决书、案主的往来信笺中分析线索的差异,并从差异中寻找案件原因的逻辑链条时,我获得了顿悟和发现,也理解了法学个案研究方法与价值,并写出了漂亮的博士论文。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的《来日外国人犯罪》一书由明石书店出版,且荣获第六届菊田犯罪学奖。 从大学毕业后,发表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剖析犯罪原因》,试图从内因与外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变化与社会矛盾凸显的角度分析犯罪原因。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表的《急剧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犯罪》、《中国社会秩序报告》等文章,提出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变化对原有社会规范的冲击,以及社会整合的滞后对犯罪数量变化的影响。2003年出版的日文版《来日外国人犯罪》一书,研究在移民过程中的一般规范文化的冲突、法文化冲突与移民犯罪的关系。2009年出版的《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研究从都市化、移民、急剧社会变迁中三种不同文化冲突形式与犯罪的关系。近年来发表的《从社会变迁的视角看北京社会治安六十年》、《影响中国犯罪率攀升的六大关系研究》、《社会变迁中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状况与国家治理研究》等,都是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视角进行研究的代表作。而《日本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模式研究》、《日本社会治安管理机制与犯罪防控体系的研究与思考》、《中日两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比较研究》等文章侧是以社会组织结构为切入点,研究社会治安管理、制度建设与犯罪防控关系的代表作。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笔者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文章,而是按研究领域和内容分了六个部分,分别是犯罪的社会因素研究;犯罪学理论的研究与思考;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研究;未成年人保护与青少年犯罪研究;监狱矫治与社区矫正研究;调研与思考。在每个部分中按文章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最后,想说一些感激的话:叩首感谢父母亲大人的养育之恩!感谢岳父母大人的无私奉献。感谢并向我的妻子致敬,近30年来她默默付出,柴米油盐,操持家务,早出晚归,接送孩子,任劳不任怨,怨后继续干,使我有更多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科研和写作。还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等给予我的科研与出版资助。 张荆 2017年1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