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4.39
3.6折
¥
4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瑾,冯献 主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0070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1201525682
上书时间2024-09-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李瑾,女,1978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博士,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获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任战略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部委委托课题3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4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机理研究
第一节 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互联网+”与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发展间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第二节 京津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第三节 京津冀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第四节 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第五节 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京津冀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协同度测算与评价
第一节 协同度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节 协同度评价方法与区间划分
第三节 京津冀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协同度测算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第一节 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逻辑
第二节 “互联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互联网+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生产”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 基于“互联网+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节 “互联网+数据”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京津冀农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第一节 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发展思路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重点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李瑾、冯献主编的《互联网+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系统分析了新时期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合作条件;比较了三地农业发展现状、协同水平与发展差距;清晰地介绍了新常态下京津冀“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的丰富实践及实现路径。
精彩内容
序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通过推进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建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和城乡协同,力争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农业协同发展在产业融合水平、协同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协同发展效益五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其中,“互联网+”以其跨界融合的技术特征逐渐成为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分工协作体系的重要途径。伴随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跨界融合,“互联网+”在推进区域农业科技、人才、资金、信息、服务、市场等方面发挥的协同作用越发明显,成为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创新领域和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区域农业全要素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提升区域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区域间农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有力推手。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是一条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可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动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实时化、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特点实现三地科技、人才、市场、土地、资金等资源共享,推进三地产业、市场、科技、生态、体制、城乡等现代农业协同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互联网+”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系统分析了新时期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合作条件;比较了三地农业发展现状、协同水平与发展差距;清晰地介绍了新常态下京津冀“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的丰富实践及实现路径。当中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我本人也多次参与调研,较为熟悉,可以说这些典型案例不仅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翔实的材料支撑,更可启迪有兴趣的读者按照书中线索探幽发微,挖掘其成功与创新之处,拓展丰富科学视野。本书作者熟悉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具有丰富的 “互联网+”技术手段在区域农业协同创新中的实践经验,且有较高理论素养。本书不仅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总结现状、分析需求、精选典型、凝练模式,点面结合地展现了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还对“互联网+”区域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探究了“互联网+”促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近年来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水平及发展差距,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体系,科学客观地设计了基于“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流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路径。本书所做的研究探索对于农业协同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对广大读者和相关从业者有所裨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2017年3月前言自2004年京津冀三地达成“廊坊共识”以来,京津冀的农业协同发展开始起步。2016年3月底,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在“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建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城乡协同”六大方面实现协同,这标志着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互联网+”是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分工协作体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的黏合剂与催化剂,具有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改革,提高区域农业全要素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提升区域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三地农民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等功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时期。伴随“互联网+”跨界融合效应的逐渐显现,如何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探讨并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是一项必要和前沿的研究课题。对于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全面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一书正是在充分认识京津冀现代协同发展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理论体系,采用实证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翔实的一手数据,从“互联网+”生产协同、“互联网+”流通协同、“互联网+”数据协同、“互联网+”服务协同等四个维度对“互联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需求进行了细致、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路径与解决方案,改变了一般意义上对问题研究的泛泛论述,为区域农业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做出积极贡献。本书得到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经费支持,共分为10章。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①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内容,旨在提出本书研究的关键概念、核心范畴与理论框架。重点在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互联网+”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运行机制。②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章到第九章的内容,旨在通过实证研究解决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本书研究的核心与重点。研究重点在于基于现状及需求的实地调查,通过构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找出三地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需求,分析“互联网+”在解决农业协同创新中的逻辑,进一步构建“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流通、“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③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为第十章内容,旨在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结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战略需求,从“互联网+”层面提出“十三五”时期京津冀“互联网+”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重点及相关对策措施。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①目前我国在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方面主要侧重产学研方面的协同创新,对于区域之间协同创新的产业领域研究较少,同时对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的凝练仍不足。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互联网+”区域农业协同创新为主题,立足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从“互联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内涵、需求、机理、路径及对策等方面深化区域农业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在理论和研究思路上有所创新,所提出的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机理与体系,可为本领域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借鉴。②针对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政府、机构等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出台了系列文件、规划,但总体看仍缺少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政策的针对性仍不够。有鉴于此,基于京津冀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搭建基于“互联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框架,分别从“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流通”四方面提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具体实施路径,提出的工程方案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为对接落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与规划支撑,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创新。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主任、陈立平副主任、杨信廷副主任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基地调研中,得到天津市农委、北京市城乡信息中心、河北省农委等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冯献、郭美荣、马晨、孙留萍、刘丽红、高亮亮、顾戈琦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实地调研和研究工作,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对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内容只反映课题组的学术观点,不代表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的看法。书中遗漏或不妥之处难免,欢迎提出宝贵意见。著者2017年2月于北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